摘 要:在新一輪文化建設大潮中,云南檔案工作要抓住機遇,突出特色,立足打造少數民族檔案文化品牌,初步建立覆蓋人民群眾的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檔案資源體系,在服務“兩強一堡”建設中取得新突破。
關鍵詞:檔案資源建設;少數民族;探索;創新
少數民族檔案是云南最具特色和優勢的檔案資源。近年來,在建設“兩強一堡”的大背景下,為保護和傳承云南各民族歷史記憶,打造云南少數民族檔案品牌,推動云南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云南省檔案部門全力開展了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的探索與創新,在“七彩云南”美麗畫卷揮灑濃墨重彩的一筆。
1 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的實踐、探索與創新
1.1 初步探索與實踐
1.1.1 大力開展少數民族檔案搶救保護工作,打造云南民族檔案品牌。2010年,國家檔案局批準云南作為全國搶救保護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的試點地區,云南省檔案局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實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瀕危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開創少數民族檔案工作新局面。即大力開展全省25個少數民族,特別是云南15個特有少數民族的檔案收(征)集工作,對于反映25個世居少數民族尤其是15個特有少數民族民風民俗、民間藝術、民間傳說等方面的檔案進行搶救性收集和征集,將各個民族的天文地理、語言文字、飲食服飾、婚姻習俗、音樂歌舞、傳統醫藥、手工技藝等檔案征集進館,建立少數民族檔案資源特藏庫和專門數據庫,實現打造云南民族檔案文化品牌的新目標。目前,阿昌族、布朗族檔案搶救保護工作已取得切實成效和階段性成果,建立了阿昌族、布朗族檔案數據庫[1]。省檔案館在匯總、整理阿昌族、布朗族檔案搶救保護成果的基礎上,又聯合西雙版納、臨滄、保山、怒江等州市組織征集獨龍族、基諾族檔案,形成文字、照片、錄音、錄像、實物兼備的多種形式相互補充的系統化民族檔案資源。
1.1.2 積極探索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構建云南民族檔案資源體系。云南省檔案館聯合省民族學會動員各民族有代表性人物捐贈或有償轉讓有價值的檔案,共同探索如何加強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工作。“十二五”期間,全省檔案部門緊密結合民生,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將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納入重點檔案搶救與保護工作范圍,有計劃地穩步推進。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完成對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獨龍、基諾族15個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工作,初步建立以云南15個獨有少數民族為重點,涵蓋云南25個世居少數民族,充分體現民族性、群眾性、文化性、時代性和覆蓋人民群眾、富有云南邊疆民族特色的檔案資源體系。
1.1.3 建立普洱茶檔案,傳承云南民族茶文化。茶文化是云南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民族地區的特色產業。云南省檔案館面向社會和普洱茶生產企業開展品牌普洱茶建檔工作,通過征集和篩選全省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知名品牌,共征集普洱茶實物檔案210件。采取永久收藏并結合展覽的方式,編制唯一檔號,設立專門庫房,初步建立品牌普洱茶實物檔案資源庫,永久收藏及展覽品牌普洱茶產品,全面記錄和展示云南省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文化[2]。西雙版納州檔案局通過古茶樹資源的普查建檔、檔案查閱補齊,征集實物、音像和照片,建立古茶樹分布圖表和登記冊等專題檔案,全面記錄西雙版納古茶樹資源現狀,積極探索對古茶樹群落和有代表性的古茶樹實行長效檔案化管理模式[3]。普洱市檔案局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采取規范鮮葉采摘和原料加工程序、嚴格進館收藏標準、開展征集樣品理化分析、建立不同載體的普洱茶文化檔案和鑒別樣品等措施,在全市10個縣區開展征集普洱八大茶區26座古茶山不同茶葉品種及類型的普洱茶實物檔案。目前,已征集普洱茶實物檔案33個396公斤(132件、924餅),供品鑒的干茶樣品33個66公斤;建立照片檔案4冊269張,光盤2盤[4]。為服務陳年普洱茶的品鑒、價值研究和時效性考證起到了積極作用。
1.2 創新之處
1.2.1 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方法。云南省檔案館與省文化廳、文物局聯合開展對國家級、省級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接收征集工作,采取個人訪談、文字記錄、拍照、錄音、錄像等方式,采集和整理少數民族口述歷史記憶,加大資金投入,購買數字化采集和存儲設備,探索少數民族口傳文化遺產檔案的數字化管理,使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昆明市檔案局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時建檔、真實完整、系統有序、分級保護及優化利用的工作方法,依照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定檔案分類表,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管理系統。目前,已征集到反映民族民間音樂、歌舞、戲曲、節日、服飾的“非遺”聲像和圖片檔案資料1347件,保存全文數字化信息800余卷[5]。
1.2.2 創新檔案培訓模式。樹立“走出去”的思維模式,借助外國智力資源,重點培養搶救保護少數民族檔案人才。一是充分利用中新口述歷史合作項目,借鑒新加坡國家檔案館開展口述檔案工作的理論方法和成功經驗,在昆明聯合舉辦搶救保護云南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培訓班,對檔案工作者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口述歷史理論和方法學的培訓[6];二是從全省檔案部門中選派業務骨干赴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學習口述歷史采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借鑒國外檔案工作的先進經驗,分享新加坡在保存少數族群和民間歌謠方面的成功做法,培養一批開展口述歷史檔案管理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的專業人才[7],擴大檔案部門對外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2 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的原則、方法及路徑
2.1 原則
2.1.1 本著優先搶救保護無文字少數民族檔案、優先搶救保護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檔案、優先搶救保護人口較少少數民族檔案、優先搶救保護反映云南邊疆民族地區歷史文化特色的國家重點檔案的原則,結合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檔保護,突出少數民族檔案記錄歷史發展軌跡的特點,注重資料的原始性、真實性和直觀性。
2.1.2 按照堅持特色、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的原則,以記錄和保存少數民族歷史發展和社會文化為重點,全面完整地征集記錄反映少數民族發展歷程、生產生活和文化傳統的檔案,特別是反映改革開放后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新時期檔案,建立起一套既反映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又反映各民族團結進步和繁榮發展的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少數民族檔案。
2.2 方式方法
2.2.1 采取省檔案局統籌規劃、統一部署、上下協同、落實經費、科學組織的方式開展試點工作,各地、州(市)、縣級檔案館明確責任、分解任務、分工協作、分步實施、合力推進;參與相關工作的地區和單位按照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深入調研、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密切配合,在全省范圍內統一實施搶救保護少數民族檔案計劃。
2.2.2 采用檔案收(征)集、影像記錄、翻譯文獻、個人訪談等多種方式,全面采集和記錄散存或散失在社會和民間的反映各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宗教信仰、民風習俗等情況的重要、珍貴檔案資料。
2.2.3 通過對民族文化研究者、代表人物、“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能工巧匠和古稀老人的訪談,采集口述歷史,真實記錄無文字少數民族“口耳相傳”的歷史記憶,全面記錄未用或無法用民族文字記載瀕臨失傳的口碑文獻,補充、豐富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多角度、多層次反映云南絢麗多彩少數民族文化。
2.3 今后的發展思路
2.3.1 重點加強對本地區民族文化發展規律和特點的探索研究,立足區域特征、文化特色和產業特點,積極征集和接收反映特色支柱產業、旅游文化產業、風俗制度、名勝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名人、民間藝術、鄉土風情、宗教典籍等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檔案資源;充分挖掘和整合云南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宗教文化、邊屯文化、現代時尚文化等最具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的檔案資源。
2.3.2 繼續推進古茶樹資源調查和建檔工作,緊密結合口述歷史采集,按品牌和山系,9gqep5o99imJurHxx5mntw==收集、積累完整的普洱茶產品檔案,采集普洱茶口述歷史檔案,形成一套完整的集古茶樹資源檔案、普洱茶產品檔案和各民族茶文化為一體,反映云南茶產業、茶文化之大成,文字、照片、錄音、錄像、實物兼備的普洱茶檔案資源,為古茶樹的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服務。
2.3.3 著力加強少數民族檔案資源體系建設,把檔案資源建設提升到檔案文化建設的高度,引領邊疆民族地區檔案事業跨越式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服務“兩強一堡”建設,實現“檔案強省”目標。
2.3.4 著力打造以少數民族檔案和茶文化檔案為代表獨具云南特色的民族檔案品牌,推動云南民族文化品牌樹立,保持和擴大云南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和地位,在實現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發揮更大作用。
注: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云南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搶救保護及其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批準號:10XJA870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曉蓉.保護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歷史,服務團結發展——云南省完成阿昌族、布朗族民族檔案的搶救和保護[N].中國檔案報,2011-5-2(1).
[2]李曉蓉.云南省開展知名品牌普洱茶建檔活動[N].中國檔案報,2011-6-3(1).
[3]黃鳳平.謀劃發展,創新奮進,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開創云南檔案事業新局面——在全省檔案局長館長會議上的講話[J].云南檔案,2011(2):9.
[4]黃明芬.創新征集思路,彰顯茶城特色——普洱茶實物檔案征集的探索與實踐[J].云南檔案,2011(3):7.
[5]李蔚.創新思維,積極探索檔案資源整合新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征集與管理[J].云南檔案,2011(2):17.
[6]杜青.搶救保護云南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培訓班在昆舉辦[J].云南檔案,2010(8):1.
[7]曾燕.云南檔案業務骨干赴新加坡學習口述歷史檔案管理[N].中國檔案報,2011-11-14(1).
(作者單位:陳子丹,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魏容,云南大學現代信息技術中心 來稿日期:201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