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民間文化歷史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作為人類文明的象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歷來就是社會矚目的焦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有的已經瀕臨滅絕。本文擬從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解讀、廈門市翔安農民畫的現狀、廈門市農民畫建檔保護的實現途徑幾個方面入手,表達這樣一個觀點:對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建檔保護勢在必行、切實可行。
關鍵詞: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翔安農民畫;建檔保護
1 對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解讀
民間文化歷史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是世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譽,而項目傳承人則被稱作是漫漫歲月長河中的“提燈人”,傳統民俗文化在他們的手中發揚光大。然而,由于資金短缺、年事已高、后繼乏人等各種原因,不少項目傳承人的生活、生存狀態欠佳,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處于瀕危狀態。比如,北京市密云蔡家洼五音大鼓、北京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山東高密撲灰年畫、重慶南溪號子、南京白局等都面臨著消亡的可能。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的歲數已高,如果他們去世,也就意味著這些民俗文化的徹底失傳。如,廈門翔安農民畫傳承人梁金城今年已是73歲高齡,作為全國聞名的農民畫家、翔安文化的“金名片”,梁金城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接班人;福建皮影的唯一傳承人陳鄭煊直到近百高齡,才在市級文化部門的牽頭組織扶持下有了名義上的徒弟……
保護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日益受到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做好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檔保護工作,是保護、搶救和傳承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關鍵舉措,也是各級政府特別是檔案、文化部門的重要職責之一。
2 對廈門市翔安農民畫的相關解讀
廈門市翔安農民畫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特點鮮明且獨特:樸實、生動、活潑、絢麗,蘊含強烈的鄉土氣息和濃厚的翔安風俗韻味,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的藝術瑰寶。1988年,原同安縣(含現在翔安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外來文化強勢沖擊、商業文化腐蝕、宣傳力度減弱等諸多原因的影響下,曾經有過輝煌耀眼歷程的翔安農民畫陷入了瀕危的境地:農民畫家隊伍人數急劇減少且后繼乏人,翔安農民畫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舉步維艱。
目前,廈門市翔安農民畫的主要傳承人為梁金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梁金城于1939年出生, 1957年開始從事農民畫創作活動,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及全國美術展覽并獲獎,受到美術界同仁及國際友人的贊譽。梁金城在全國美術界有較大的影響,曾和陜西戶縣的農民畫家李鳳蘭被中國美術界稱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一南一北兩位農民畫家”,《人民畫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做過專版介紹。
3 廈門市翔安農民畫建檔保護的實現
對廈門市翔安農民畫進行建檔保護,將其通過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記錄保存起來,不但能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有形的物質形式體現,同時,由于檔案本身的特殊屬性及其作用能夠使得這種保護形式更有先天優勢:1.檔案作為一種歷史記錄,是社會記憶的最真實可靠記錄。原始記錄性是其本質屬性和根本特征,真實性是其本質屬性的表現。對翔安農民畫進行建檔保護,實質是將非物質形態的文化事項固化,以達到記錄、保管、利用的目的。2.檔案的記錄載體多樣,檔案本身承載的內容亦包羅萬象,這樣,無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能比較好地體現特點鮮明、內涵豐富的翔安農民畫的記錄。3.檔案有兩個基本屬性,一為憑證作用,二為參考作用。將翔安農民畫以檔案形式保存記錄下來,其真實可靠性保證了其憑證作用和參考作用的發揮[1]。
3.1 主動征集翔安農民畫及傳承人的相關檔案資料,建檔保存。實際上,不少地方的檔案部門已經著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檔保護。例如,遼寧省檔案館,發出公告面向全社會征集各類歷史檔案資料,像東北大秧歌、踩高蹺、皮影戲等這些民間藝術,首次被收錄進館[2];陜西省檔案館收藏了陜北賈四貴和陜南鐘明華兩位剪紙藝術家的21幅代表作,這是該館首次收藏剪紙作品;昆明市檔案館與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將其保存的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非物質文化民間傳承人及傳承技藝檔案,以及反映昆明市彝族山歌、花燈歌舞、民間傳說、民間小調、特色樂器演奏、民間小吃制作、民間手工藝等檔案共計800余卷全文數字化并移交昆明市檔案館保管。
翔安農民畫是翔安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廈門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大亮點。對翔安農民畫這一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征集建檔,不僅能夠豐富地方特色館藏,使這一民俗文化品牌源遠流長,更能讓它成為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大助力。因此,檔案工作者需要主動作為,變“等檔案”為“找檔案”, 對有關翔安農民畫諸如圖書、照片、期刊、歷史文稿、口述檔案、畫家手稿、新聞報道等檔案資料展開征集工作,并及時建檔保存。對屬于個人并且比較有價值的畫作等資料,除了積極提倡和鼓勵畫家向檔案館捐贈或者寄存,更得做好購買準備,申請并建立收集專項經費,將部分翔安農民畫檔案收購、征購進館。同時,在翔安農民畫申報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填報、鑒定、審批、確定等申報材料,記錄申報過程的新聞報道及宣傳保護翔安農民畫的各種活動中產生的材料,同樣具有重要的保存與編研價值,需要積極征集、妥善保管。
此外,可以為翔安農民畫傳承人建立傳承人專項檔案。對傳承人檔案的征集要求具體完整,應至少包括以下內容:傳承人與檔案征集者的個人相關資料,比如姓名、年齡、性別、民族、受教育程度、工作單位及職務等;與傳承人相關的翔安農民畫相關信息:形式、類別、特色、價值及與其有關的地方民俗文化;宣傳保護翔安農民畫及其傳承人的各種活動中產生的新聞報道、宣傳畫冊、相關著作、獎杯獎狀獎品等背景資料[3]。
考慮到翔安農民畫傳承人年紀偏大等原因,為了保證傳承人專項檔案建立的最大完整性,可以考慮口述檔案。通過對傳承人的采訪做口述錄音及筆記記錄、以錄音帶或者光盤載體形式歸檔,更能直接地體現翔安農民畫的原始面貌。
同時,翔安農民畫傳承人專項檔案建立以后還要對翔安農民畫傳承人的信息情況實行動態管理,對傳承人的現狀進行跟蹤、反饋,及時掌握傳承人的最新情況,比如個人獲獎信息、開展翔安農民畫培訓情況、媒體最新對其的報道,等等,并在其專項檔案中跟進調整。
3.2 建立翔安農民畫檔案資源數據庫,通過網站發布與傳播。從現實考慮,互聯網比傳統書籍與音像制品更具優勢和影響力,大部分的人群,尤其是年青的一代,越來越傾向并習慣于從互聯網獲取知識信息。因此,建立翔安農民畫資源數據庫,將征集處理后的翔安農民畫相關資料轉換到光盤、硬盤等數字化存儲載體進行數字化存儲,通過專門網站進行發布,將更容易吸引群眾注意力、擴大影響力,更有利于傳播翔安農民畫的文化。
3.3 編寫翔安農民畫圖志、研討論文專著等文獻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就是編寫志書、文化圖考等文獻集成資料。社會學者及專家要進行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其可靠的第一手資料[4]。
因此,在對翔安農民畫的建檔保護中,應建立起檔案部門、文化部門與社會專家學者的良性互動,通過舉辦翔安農民畫學術研討會、圖志編撰等有益形式,歡迎、鼓勵、支持專家學者恰當利用翔安農民畫檔案資源,深入發掘翔安農民畫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創造出一批具有理論深度研究價值的翔安農民畫文獻集成成果,形成翔安農民畫檔案運用、研究及普及相關知識的良好氛圍。
3.4 立足翔安農民畫檔案資源,推動其產業化發展。在保護與搶救的同時,為了讓翔安農民畫能夠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應立足翔安農民畫檔案資源,積極探索讓翔安農民畫與市場接軌,促進農民畫的商品化,拓展農民畫的商業價值,推動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可以從提高農民畫的藝術品質和商品化標準等方面入手,設計開發多種農民畫衍生品,如農民畫的包裝禮盒、茶杯、掛歷、紀念衫等;另外,也可以與農家樂旅游結合起來,在農民畫家家中設立畫室,或者開辟翔安農民畫文化長廊,成為游人看山水美景、賞民間藝術、品風味小吃、體驗翔安鄉村風土人情的旅游新亮點。
參考文獻:
[1]覃鳳琴.從“非物質”到“外化物質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及其價值考察[J].山西檔案,2007(5).
[2]趙亞敏、王云慶.檔案館等文化事業單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J].浙江檔案,2006(8) .
[3]李昂、徐東升.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檔案的征集工作[J].蘭臺世界,2010(3).
[4]田麗麗.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的有效途徑[J].黑龍江檔案,2011(3).
(作者單位:廈門市檔案局(館) 來稿日期: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