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年鑒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各級各類的年鑒數量正在不斷增加中。年鑒編纂確實有其意義所在,而中國文化中的盛世修史傳統更使這種記錄當下的行為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行動,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視更是為掀起年鑒編纂的熱潮奠定堅實的基礎。但在年鑒事業繁榮背后還存在三大隱憂,一是理論研究嚴重不足;二是編纂體例缺乏創新;三是信息利用效率偏低。因此,要努力爭取確立年鑒學的學科地位;在遵守年鑒體例規范的前提下彰顯特色;要注重發揮年鑒的功能和作用。
關鍵詞:盛世修史;年鑒隱憂;發展建議
近年來,我國的年鑒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各級各類的年鑒數量正在不斷增加中,“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6種發展到90年代末的1300多種;進入新世紀后發展勢頭依然強勁,至2009年,估計在版年鑒約有2500種,加上內部贈閱、非正式出版的年鑒,總數接近3000種”[1]。筆者認為,這個估計可能還略顯保守。以江蘇省為例,截至2009年底,僅是市、縣綜合年鑒就已達到105種,這還不包括數量繁多的綜合性年鑒、專業性年鑒以及未正式出版的各類年鑒等。因此,我國年鑒事業的繁榮局面已然形成,正成為出版界的一股新興力量。
1 年鑒事業繁榮的原因探析
中國的年鑒編纂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1978年以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年鑒作為一種信息載體以其獨特的優勢,受到黨和政府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年鑒事業從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進入新世紀以后,年鑒熱潮迅速蔓延,特別是2006年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的頒布實施,以國家法律法規的形式確立了年鑒的合法地位。
追尋近年來我國年鑒事業興盛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從年鑒本身的價值來看,年鑒編纂是一項有其特殊意義的事業。根據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觀點,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有其獨特的本質、結構和運行機制。作為實踐主體的人類在觀察、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認識水平不斷得到提升,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而且,還能透過現象掌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規律。人類將發生于人腦的觀念活動通過符號的形式表達出來,使實踐活動的成果得以保存和延續。年鑒就是忠實記錄上一年度人類在某一領域內觀察、改造自然和社會成果的符號文本。這樣的記錄很有必要,不僅可以準確地獲知第一手的信息,而且,還有利于在了解事物現狀的基礎上研究發展趨勢。
第二,從中國史學的傳統來看,盛世修史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所在。治史和年鑒編纂盡管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都涉及人類社會歷史的認識、記載與撰述。盛世修史是統治階級彰顯文化影響力的國家行為,至今仍廣為流傳的《資治通鑒》《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巨著都產生于盛世。今時今日,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安定團結,人民滿懷信心,有條件有能力記錄當下的盛況,以達到客觀反映現狀、激勵教育后人的目的。而這種記錄不僅造就了歷史學科的大發展,也同時掀起了年鑒的出版熱潮。
第三,從年鑒編纂的主體來看,政府支持是年鑒大發展大繁榮的必要條件。中國的年鑒與西方的年鑒一個很大的區別在于,編纂中國年鑒是“官方行為”,這是從修史的傳統中繼承下來的特征。而西方的年鑒很多是由個人負責的,如當時歐洲一部頗有影響的年鑒是由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雷格蒙塔努斯(1436年~1476年)于1457年編纂出版的,主要記載時令節氣、天文氣象等。因此,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年鑒事業的重視,成為年鑒大發展大繁榮的先決條件。
綜上所述,年鑒編纂確實有其意義所在,而中國文化中的盛世修史傳統更使這種記錄當下的行為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行動,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視更是為掀起年鑒編纂的熱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年鑒事業存在三大隱憂
作為一名基層的年鑒工作者,一方面為年鑒事業的繁榮感到歡欣鼓舞,但另一方面,恐怕還必須帶著理性的目光,客觀冷靜地觀察年鑒事業,警惕年鑒大發展背后的隱憂。
隱憂之一:理論研究嚴重不足
與年鑒出版數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年鑒理論的研究嚴重不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年鑒雖然不是很多,但熱衷于年鑒編纂理論研究的人還真不少,年鑒界每年發表的學術論文都在200篇以上,還陸續出版了好幾種專著。但是,進入新世紀以后,年鑒界平均每年發表的論文銳減至100篇左右,且有文章數量逐年減少、質量逐年下降的趨勢;出版的專著更是少得可憐[2]。這與當前年鑒事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極不相稱。
隱憂之二:編纂體例缺乏創新
不可否認,在年鑒編纂過程中,由于缺乏競爭機制、激勵機制等,一般較多地沿用舊有的體例,對當年的內容進行收集和整合,在體例和內容上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比較少見。如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互聯網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領域,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等。如果年鑒內容沒有關注到那些具有影響力的人或事,沒有關注到那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新鮮事物,那么,依據年鑒來研究這段歷史的后人將得出錯誤的結論。
隱憂之三:信息利用效率偏低
現在許多年鑒規模較大,涉及的范圍較廣,相對而言內容比較豐富,字數少則三四十萬,多則超過百萬,因此,編寫的流程周轉也比較長。另一方面,有些年鑒在內容上偏重于政治性、政策性,比較多地收錄領導講話、政策法規等,對使用者而言利用率不高。由于年鑒編纂的遲滯性和信息的低效性,導致許多年鑒編印后除了作為工具資料保存和作為兄弟單位交流材料寄送外,往往束之高閣、積壓庫房,無法發揮其作為“交流上一年事物信息以供讀者借鑒的、知識密集和智力密集的、權威性和資料性的工具書”的作用。
3 對進一步發展年鑒事業的建議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年鑒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為年鑒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年鑒的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也需要努力,為進一步發展年鑒事業貢獻力量。
3.1 努力爭取確立年鑒學的學科地位。要加強年鑒學的理論研究,當務之急是必須確立它的學科地位。而要確立它的學科地位,必須闡明它的存在價值,即其學科基礎的正當性和滿足社會需要的急迫性。這個問題筆者曾經撰文辨析過,這里不再贅述。年鑒學要努力爭取到成為學科的地位,而在這之前,從事年鑒理論工作的同仁必須自強,努力申請和完成一批高層次科研項目,出版眾多著作與教材,發表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年鑒工作委員會等組織要在發展方向、理論研究、工作隊伍專業化以及溝通信息、交流經驗、團結隊伍等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引領作用。
3.2 在遵守年鑒體例規范的前提下彰顯特色。年鑒作為資料性工具書,有其體例要求,包括選題選材體例、條目編寫體例、成書加工體例等。年鑒條目編寫體例,涉及選題選材時限、范圍、原則和標準,內容要素規范和記述程序要求,以及語言文字、文體文風、技術格式等。
年鑒在編纂過程中既要堅持體例規范,這是共性的要求;也要注意彰顯特色,這是個性的需要。如在指導市、縣綜合年鑒編纂過程中,要針對不同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導他們做到既科學合理分類,又凸顯區域特色,創立自己的品牌,展現獨特的個性。又如高校年鑒既應該有一般年鑒的共性,也應該有自身的特色。它突出的是“服務教育”這個主題,反映的是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水平和教育狀態等內容,但因為學校定位和優勢不一樣,各高校年鑒也應該有所區別,如文科見長的學校和理工科見長的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學校和面向世界辦學的學校在年鑒內容的篩選上都應有側重。
3.3 要注重發揮年鑒的功能和作用。關于年鑒的功能可能說法各異,最核心的功能是“存史”和“資政”。只有切實發揮其“存史”和“資政”的功能,年鑒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可。
首先,年鑒必須確保信息的可靠度。作為資料源,年鑒收集和統計了一個行業或者區域組織和運行過程中的最重要的即時和歷史資料,它必須保證資料的準確、可靠和規范。
其次,要縮短年鑒編纂的周期。年鑒為現實服務必須及時出版,千方百計縮短編纂周期,必須提前組稿,分工合作,加強協調,保證各環節的工作有條不紊地落實。
最后,要加大對年鑒的研究力度。年鑒編纂完成并不意味著工作的結束,年鑒工作者可以從中收集整理各類信息,包括各種基礎信息、趨勢信息和對比信息,并進而開展各項研究工作,這能成為自我評估的重要材料。以筆者的親身經歷為例,研究分析所在學校為何近五年來科研工作異軍突起的原因,筆者從年鑒中分別找到以下材料(1)近五年來學校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獎勵的情況;(2)校領導在不同場合強調“學科引領”的講話稿;(3)學校近五年來出臺的支持鼓勵從事科研工作的文件,包括科研獎勵的制度、分類考核的辦法,等等。這些年鑒中的材料從不同維度對學校科研工作的進展情況作出說明,較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這才是年鑒真正的價值所在。
我國的年鑒事業正處在最好的發展時期,有理由相信,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在年鑒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將迎來年鑒事業真正的大發展大繁榮。
注:本文獲上海師范大學校級科研項目資助(項目編號SK201325)
參考文獻:
[1]年鑒專家許家康訪談錄[J]. 陜西地方志,2009(5)
[2]許家康. 關于年鑒出版周期和年鑒編纂理論研究的建議. [2011-10-20]. http://www.yearbook.cn/NewsDetail.aspx?Id=526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來稿日期:2012-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