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種形式文化成果,譜牒檔案記錄了我國姓氏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并為姓氏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開發素材。姓氏文化產業的壯大在豐富譜牒檔案體系的同時,也賦予了譜牒檔案新的屬性。在當今經濟環境下,隨著譜牒檔案開發利用活動的不斷深入,姓氏文化產業也形成了成熟完備的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
關鍵詞:譜牒檔案;姓氏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1 譜牒檔案與姓氏文化產業
2009年,國務院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并明確指出,“文化是一種產業,要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打造”[1]。作為我國早期文化成果之一的中華姓氏,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領域。以此為背景,我們在研究中華姓氏文化屬性的同時,也要注重發掘中華姓氏的經濟屬性,加快研究姓氏經濟。目前,國內還沒有對“姓氏文化產業”的統一定義,但主旨思想基本一致。本文將其定義為,姓氏文化產業是以研究中華姓氏的發源、演變、繼承為基礎,并從中衍生出大量的姓氏文化產品、文化開發平臺等經濟成果的新興多元文化形式。
姓氏文化產業源于對譜牒檔案的開發利用,它的快速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對譜牒檔案的開發活動。譜牒檔案是我國古代用于記載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跡的史籍資料,是以家族姓氏為單位的文化記憶載體。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文化形式之一和歷史文化見證者,譜牒檔案自身的文化研究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決定了它與姓氏文化產業之間的密切關系。
辯證地看,譜牒檔案與姓氏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是互為條件、互為補充的。二者之間的關系可概括為:“一方面,譜牒檔案本身是一種姓氏文化成果,它為姓氏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思路、素材和研究客體;另一方面,姓氏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深化了對譜牒檔案的開發活動,并不斷地補充新的譜牒檔案或族譜信息,豐富了譜牒檔案的結構體系。”
2 姓氏文化產業賦予譜牒檔案的新屬性
譜牒檔案作為檔案家族里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既具有一般檔案所固有的屬性,同時也具備現實社會經濟背景下的新屬性,在此,我們從傳統屬性和新屬性兩個方面分別加以闡述。
一般意義而言,譜牒檔案的傳統屬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譜牒檔案的原始記錄性。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檔案,譜牒檔案最本質的屬性仍是原始記錄性。譜牒檔案多是家族中族長等直接記錄家族繁衍、變更時所留下的原始材料,記錄者或保管者大多親歷或見證所錄內容,而不對信息內容進行后期加工。正是因為譜牒檔案的原始記錄性才決定了其可信程度,使得譜牒檔案成為廣大群眾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
2.2 譜牒檔案的歷史文化屬性。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發展歷程的主要見證者之一,譜牒檔案體現著強烈的歷史文化屬性。譜牒檔案以血緣為基礎,記錄一個家族、部落,甚至是某一地區的宗族機構、稱謂“排行”、“婚喪祭祀”、“忠君孝親”等信息,完整并真實地反映了被記錄客體的歷史文化演變過程,雖然某些記錄中會反映封建落后思想,但不應以偏概全,全盤否定。辯證地看,這些傳統文化絕大部分都有其積極意義,它最大的意義在于所記錄的文化演變、家族興衰、宗源更迭、家訓家規等記錄歷史、勵人向上的信息,充實了我國的歷史文化。同時,譜牒檔案本身記錄材料的演變、記錄方式的升級、保管方法的進步也是一種文化現象,都是對我國多元歷史文化的真實再現。
2.3 譜牒檔案的實體確定性。譜牒檔案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固定的書寫格式,所錄手法、記載內容較為固定,并大多文字精練,表達清晰,思路連貫,使得編修工作難度降低。比如,河南省牛氏文化協會在2009年重新編錄《牛氏宗族家譜檔案》時,從各地所搜集到的家譜檔案、祠堂紀事中發現,其記錄格式、內容、編錄思路大多一致,這大大減輕了對家譜檔案進行大規模編修的工作難度;同時,新修訂的家譜檔案在加入新的收錄信息時,也最大限度地遵循原有的編錄規則和基本思路。
2.4 譜牒檔案的隱私性。從出現之日起,譜牒檔案的形成、保管、利用都是由該家族中特定的人物負責的,往往秘不示人,族外人一般很難接近,這就決定了譜牒檔案信息資源具有強烈的私有性、私密性。
2.5 譜牒檔案新的時代屬性——經濟屬性。很久以來,我國的譜牒檔案因一直被單純地視作對祖宗文化的記載和傳承,而過多地、孤立地關注其在家族歷史查考中的價值。而在物質生活日益提高、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代生活中,人們對家族歸屬感的追尋與日俱增。姓氏文化產業的適時出現,激發了譜牒檔案所蘊藏的豐富商機,也就賦予了譜牒檔案新的時代屬性——經濟屬性。譜牒檔案的經濟屬性透過以下幾方面得以反映:
2.5.1 譜牒檔案是姓氏文化產業的開發客體。姓氏文化產業的出現和發展,將譜牒檔案作為一種文化商品來對待,并賦予了譜牒檔案巨大的潛在商業價值。具有商業價值的譜牒檔案也較快地融入經濟社會中,并成為姓氏文化產品的研發母體,以譜牒檔案本身的開發利用為基礎的商業活動也衍生出了眾多的如姓氏節目、姓氏旅游等姓氏文化產品項目。作為譜牒檔案的子產品,這類姓氏文化項目論證譜牒檔案經濟屬性的同時,也從經濟領域詮釋了譜牒檔案的文化屬性,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成為開發利用社會檔案資源的模板。
2.5.2 譜牒檔案在姓氏經濟活動中發揮著品牌效應。如今,譜牒檔案的利用已成為大多數姓氏文化產業開發活動的基礎信息來源和宣傳品牌。譜牒檔案的原始記錄性決定了譜牒檔案在經濟開發活動中的絕對說服力。譜牒檔案憑借其在姓氏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說服力和品牌號召力,借助大眾傳播媒介和社會公眾活動,將信息迅速傳遞給市場,以吸引消費者,使潛在的豐富的文化資源迅速轉化為巨大的現實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3 譜牒檔案開發背景下的姓氏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完備的以開發利用譜牒檔案為基礎的姓氏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主要有姓氏根親招商、姓氏電視欄目、姓氏節會產品和尋根旅游四種方式。
3.1 根親招商。根親招商是以地方獨有的文化資源吸引外部投資的一種新型經濟開拓方式。中華民族是一個歸屬感很強的群體,遠泊他鄉的游子對故鄉有著非同一般的親切感。這正是姓氏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所在。以河南省和福建省為例,兩省近幾年通過根親招商引進外資的活動就是對此類文化的有力佐證。河南省是歷史最悠久的中華文明發祥地,擁有最為豐富的姓氏文化資源。在認清自身的優勢后,河南人便確立了“以姓氏聯系親情,以親情拉動經濟”的“根親經濟”工作思路。在2010年~2011年,就引進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等外部投資3000多億元。福建在海外引資方面更是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客家人”、“河洛郎”便是當地的潛在資源。大批離鄉創業成功的港澳臺同胞回鄉興辦實業,為福建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必要的資金。以泉州的董楊福利基金會為例,在其成立五年間,就有來自我國臺灣以及菲、印尼、馬來等地的董楊宗親先后十五次返鄉訪問,并通過宗親的“穿針引線”,往返內地許多省份,先后為福建、上海、山東、北京、江蘇、湖南等地引進了20多億資金,并無償捐贈1億元人民幣,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2]。
3.2 電視欄目。姓氏文化類的電視節目最早出現于2011年,當時,湖南衛視推出了姓氏文化娛樂節目《非常靠譜》。該節目以“姓氏文化”為包裝,以譜牒檔案的開發研究為基礎,曬各姓各家譜牒檔案里的傳奇故事、名人傳記、宗族文化及其發展演變歷史。在此過程中,人們可以了解到裹藏其中的知識點和各姓氏的驕傲傳奇,更是引致了同姓人之間有關“本姓本祖”的大討論。同時,節目以“趣味娛樂”的方式講述傳統姓氏文化,其間,不乏能夠娛樂大眾的獵奇、新鮮和快樂,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的目光,使得年輕人對本宗的家譜檔案產生濃厚興趣和認同感。姓氏文化節目也憑借其超高的收視率,創新了譜牒檔案的信息開發思路和姓氏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也為姓氏文化資源大省的文化研究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3.3 節會產品。作為姓氏文化產業最初的表現形式,節會產品的數量和種類也最為豐富。無論是從大到各省市政府舉辦的姓氏文化活動,如2004年首次創辦于河南省周口市的“中華姓氏文化節”、每年陰歷三月的“新鄭祭祖大典”、“顓頊帝嚳文化節”,還是小到各地方宗親會的“尋根節”,如信陽“根親文化節”、“牛氏文化研究會”,等等,各層次的節會活動都是以對各宗族譜牒、祠堂、名冊等信息的開發為基礎,進而以各姓氏族裔的繁衍為線索串聯起的尋根祭祖活動。自2005年開始,牛氏文化研究會就不定期地組織河南、安徽等地牛氏族裔開展尋根認祖的活動,研究“十八打鍋牛”的繁衍變遷蹤跡,并合理編修新的牛氏宗族譜等,并以此創辦了自己的雜志,用于文化交流。
3.4 尋根旅游。尋根旅游是一種文化之旅,其動機在于人們內心深處的歸屬情結。尋根旅游有多種形式,民族尋根、宗族尋根、家庭尋根、名人尋根,等等[3],這些都是姓氏文化的范疇,都是基于譜牒檔案而創新的旅游形式。近年來,內地家譜研究活動的逐步升溫,也對海外同胞產生了莫大的吸引力。國內諸如河南、山西憑借自身的文化優勢,也出現了眾多主打尋根線路的旅行社,宣傳“華人尋根游”產品。這些旅游景點大多以譜牒檔案為依托,根據家譜、祠堂等記錄的宗族歷史,對宗祖的生活地點、生活場景、生活方式加以再現和文化渲染,通過對分散在各地的同姓族人所保管的家譜檔案加以重新整理和修訂,幫助游人尋找自己的根源。這類旅游景點多在偏僻的鄉村,尋根旅游的火熱開展也很好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進步,充分發揮了姓氏文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09.
[2]張卓.開發利用族譜檔案的意義[J].云南檔案,2006(3).
[3]陳艷紅.淺析家譜檔案在尋根旅游開發中的作用[J].湖南檔案,2002(6).
(作者單位:新鄉學院外國語學院 來稿日期: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