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檔案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關系到其作用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發揮,對檔案法的操作性問題進行研究,不僅是檔案工作法制化建設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檔案工作法制化建設實踐的迫切需要。
1 研究說明
1.1 樣本來源。自1989年張世誠先生在《檔案工作》上發表的《對檔案工作的幾點思考》一文中首次提及檔案法的操作性問題后,到2012年10月,在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以“檔案法”和“操作性”為檢索詞,分別對“主題”項和“全文”項進行檢索,共檢索到518篇文獻,占同期7386篇主題中提及“檔案法”文獻的7%。本文將這518篇文獻作為研究樣本。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樣本是通過“主題”和“全文”檢索項,對“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文獻正文檢索選中的,關鍵詞“檔案法”取自文獻主題,“操作性”取自正文。以保證所研究的文獻在主題與研究內容上能夠滿足研究的需要。
1.3 研究假設。基于關鍵詞詞頻統計在文獻內容篩選中的作用,我們假設文獻正文中某一關鍵詞出現1次~2次,表明這篇文獻提及關鍵詞;假設文獻正文中某一關鍵詞出現3次~4次,表明這篇文獻部分內容與此關鍵詞有關;如某一關鍵詞出現5次~6次,表明這篇文獻主要內容與此關鍵詞有關;如某一關鍵詞出現7次~8次以上,表明這篇文獻屬專門研究與此關鍵詞有關內容的文獻。
1.4 研究路徑。根據研究假設,使用關鍵詞“操作性”,分別以詞頻1次~2次、3次~4次、5次~6次、7次~8次,對選定的518篇樣本文獻進行重新篩選。再由低到高,將包含在低頻次中的高頻次文獻剔除,分別歸入“提及”、“部分相關”、“主要相關”與“專門研究”4個類別。而后,對這4個類別文獻的數量、時間、作者、作者單位、期刊和相關內容分布情況進行分析。
1.5 不同詞頻文獻數量統計
2 正文關鍵詞詞頻分析
2.1 不同詞頻密度文獻數量比。依據研究路徑的詞頻密度對518篇文獻進行篩選,結果:涉及提及“操作性”469篇,占91%;部分與“操作性”相關36篇,占7%;主要與“操作性”相關12篇,占2%;專門論述“操作性”1篇,占0.19%。(圖-1)從數量上看,涉及提及最多,部分相關其次,主要相關再次,專門論述最少。這表明,90%以上的文獻只是涉及或提及“操作性”,并沒有進行相應的研究。部分相關雖然從總體上看數量位居第二,但所占比例只有7%左右,即便加上主要論述的3%與專門研究的0.19%,文獻數量不足50篇,所占比例不到10%。
2.2 不同詞頻密度文獻時間分布。為形象地顯示關鍵詞不同詞頻文獻在不同時期內所占比重,我們選擇使用百分比堆積面積圖。(圖-2)這種圖可以準確顯示每一數值所占百分比隨時間或類別而變化的趨勢。 為了更加準確地進行統計對比,我們按《檔案法》頒布實施(1987年)到《檔案法》第1次修改后重新頒布前(1995年),《檔案法》第1次修改后重新頒布(1996年)到《檔案法》第2次修改開始前(2006年),《檔案法》第2次修改開始(2007年)到2012年,將時間分為3個階段。表-2是不同詞頻密度文獻在各個階段所占的數量與比例。
從表-2可見:涉及提及“操作性”的文獻在各個階段中所占比例均最高;專門論述“操作性”的文獻在各個階段中所占比例均最少;與“操作性”部分相關和主要相關的文獻在各個階段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從圖-2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專門論述”、“主要相關”和“部分相關”文獻的分布,大都接近劃分時間段的節點及《檔案法實施辦法》頒布、修改、重新頒布的年份。這表明,每當《檔案法》及《檔案法實施辦法》頒布、修改、重新頒布前后,是“操作性”研究的密集期。并且,近期的關注度高于前期。
2.3 不同詞頻密度文獻作者單位分布。我們根據作者單位的性質,劃分為檔案行政管理機關、高校和其他單位三類。涉及提及“操作性”的518篇文獻,署明作者單位的415篇。表-3為不同詞頻密度作者單位文獻數量統計。
提及“操作性”的文獻374篇,與“操作性”部分相關的文獻30篇,與“操作性”主要相關的文獻10篇,專門論述“操作性”的文獻1篇。表-4是不同詞頻密度文獻作者單位所占比例。
從表-4可見:檔案行政管理機關所撰寫的論文共152篇,占全部署明作者單位415篇文獻的36.63%;但絕大多數僅僅涉及或提及“操作性”,與“操作性”部分相關的10篇文獻所占比例僅為2.41%;主要相關“操作性”的論文不到1%,專門論述“操作性”的論文沒有。檔案行政管理機關對“操作性”的關注度相對較高,但研究大多比較淺,甚至算不上研究,只是泛泛地提及“操作性”這個詞。高校撰寫的論文最多,達169篇,占全部署明作者單位415篇文獻的40.72%;其中,涉及提及“操作性”152篇,占36.63%;部分與“操作性”相關13篇,占3.13%;主要與“操作性”相關3篇,占0.72%;專門論述“操作性”1篇,占0.24%。高校除在主要相關一項上略少于檔案行政管理機關外,各項的文獻相對量(比例數)與絕對量上都最高,說明高校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最高,同時,也表明研究主要在理論層面上。其他單位撰寫的論文有94篇,占全部署明作者單位415篇文獻的22.65%;其中,涉及提及“操作性”84篇,占20.24%;與“操作性”部分相關7篇,占1.69%;主要與“操作性”相關3篇,占0.72%;專門論述“操作性”沒有。
2.4 不同詞頻密度文獻期刊分布。我們根據期刊的層次,劃分為檔案學核心期刊(考慮到期刊既往的影響力,選擇13種期刊)、檔案學普通期刊和非檔案學期刊三類。表-5是三類期刊中不同詞頻密度文獻所占的比例情況。
在涉及提及“操作性”、部分與“操作性”相關、主要與“操作性”相關文獻中均是非檔案學期刊所占比例最高,檔案學普通期刊次之,檔案學核心期刊最低;在專門論述“操作性”文獻中,只有檔案學核心期刊,其他期刊沒有。從總量上看,非檔案學期刊的文獻數量超過了全部518文獻的半數,這就是說,檔案系統外的檔案工作者對此問題關注度與檔案系統內關注度基本相同。檔案學核心期刊在這問題的研究上沒有優勢,也沒有成為這一問題研究的主導力量。
3 結語
3.1 研究已經具有一定規模與持續性,但缺少有深度的研究。研究已具有一定規模,且具有良好的持續性。但研究大多屬于淺表層次,有些文獻只是提及檔案法的操作性,根本算不上是對此問題的研究。有一定深度(高頻次文獻)的專門性研究文獻非常少,且時起時伏,持續性不強。這種情況,與檔案法制化建設與檔案工作依法行政現實需要存在差距,應當引起我們特別是理論工作者與檔案立法機關的高度重視。
3.2 理論性研究比重偏大,實踐性研究相對較為缺乏。檔案法的操作性問題主要是一個實踐性問題,但從文獻作者單位情況看,研究者,特別是主要與“操作性”相關和專門研究“操作性”的作者,卻多來自高校。來自檔案行政管理相對人——其他單位研究者對這些問題關注度也只略低于檔案行政管理機關。這使這一實踐性問題研究,更多地處在理論研究層面上。而作為檔案法執法機關的檔案行政管理機關,對此問題關注度并不是很高,研究相對浮淺。這是導致檔案法在實踐層面上,出現檔案行政管理、檔案行政執法種種困惑與問題重要原因之一。
3.3 研究具有廣泛性,檔案學核心期刊并不是研究成果的核心載體。從文獻涉及的期刊種類與數量上看,研究具有相當的廣泛性。這表明,檔案法的“操作性”問題,是一個涉及面相當廣的實踐問題,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與實踐意義。雖然,在期刊文獻數量的詞頻分類對比中,各種數據略有差距,但《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等檔案學期刊的載文量,并沒有高于其他地方檔案行政管理機關主辦的檔案學普通期刊的載文量,明顯少于非檔案學期刊的載文量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或許,可以說明,檔案學核心期刊在整個有關檔案法“操作性”研究中的主導作用并不明顯。
注:本文為2012年度河南省檔案局科技項目《轉變檔案行政管理職能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為:2012-R-05 。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檔案館 來稿日期: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