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魚島是影響中日關系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在安倍政府上臺后,釣魚島問題一再升溫,錯綜復雜的中日關系今后將如何發展,成為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一大問題。
一、釣魚島問題是中日關系中的一個重要而敏感的問題
釣魚島問題不僅關系到中日兩國的國家利益,而且牽涉到兩國的國民情緒、民族感情,因此,釣魚島問題不僅具有超出一般領土主權爭議的內涵和意義,而且對整個中日關系都具有重要影響。
首先,中日兩國都高度關注釣魚島主權歸屬及其對國家利益帶來的巨大影響。日本在歷史上就是熱衷于島嶼擴張的國家,今天依然在走以島嶼為依托的海洋擴張道路,極力將釣魚島據為己有。中國在歷史上長期遭受海上侵略,至今海洋權益還受到嚴重侵犯,對中國來說,維護釣魚島的主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釣魚島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釣魚島海域不僅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這里的漁業資源也十分豐富,魚類年可捕量在 15萬噸以上。釣魚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長期以來,日本將釣魚島作為控制臺灣和實施南下擴張戰略的前進基地,控制釣魚島還可以使日本的防御范圍自琉球群島向西推進300公里,大大擴展其防御縱深。對中國來說,釣魚島是重要的海防前哨,是防御外敵入侵臺灣的重要屏障,也是我國進出太平洋的海上門戶,對維護中國海上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其次,釣魚島問題還與兩國國民情緒、民族感情有密切關聯。當前日本國內民族主義上升,釣魚島問題容易被一些人用來制造對中國的不滿情緒,甚至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海洋擴張論”。對中國來說,釣魚島問題是日本侵略、掠奪中國的產物,它與中日關系的歷史變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折射了中日歷史上的不平等關系。如果日本繼續制造事端,必然嚴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自20世紀70年代美國將釣魚島行政權交給日本起,海內外華人就掀起了保釣運動。可見,釣魚島問題對中日關系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這個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可能成為中日關系的一個很大的負面因素,從而長期困擾中日關系。
二、圍繞釣魚島問題的較量已上升到戰略層面
中日關系在21世紀之初,曾由于首相小泉公開參拜靖國神社而進入冷凍期。隨著小泉時代的終結,中日雙方一度共同努力,關系迅速回暖,并在鳩山成為首相后達到高潮。然而最終由于鳩山的下臺、釣魚島事件的爆發,雙方關系又回到原點。我們知道,釣魚島事件并非一個簡單的事件,而是中日的一次博弈,甚至是中國對日美的博弈。可以說,中日關系是一直籠罩在美國陰影之下的,中美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中日關系的走向。隨著近些年中國的迅速崛起,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開始產生“中國威脅論”,而要“脫美入亞”的鳩山就此成為美國修理的對象,美國重新加緊對日本的控制。釣魚島是美國人一開始就在中日關系間埋下的一顆不定時炸彈,美國希望通過釣魚島進一步控制日本,也讓日本對中國進行牽制。這一點注定了中日關系想要徹底和解是不可能的。而這也使得中國明白,即使對日再友善,也由于其無法主導自己的命運,照樣無法達到中日友好的目的。
同時,日本政局在最近幾年里一直處于亂局之中,首相頻換,政黨紛爭不斷,造成中日雙方關系發展的極大不確定性,這也注定了中日雙方關系不可能持續穩定地友好發展。特別是日本右翼在近幾年抬頭,做出一系列篡改歷史,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行為。釣魚島問題屬于主權問題,這無疑是十分敏感的問題,無論如何中國政府也不可能在主權問題上讓步。對中國來說,捍衛釣魚島主權同樣牽涉到對過往中國和亞洲歷史的判斷,是“二戰”問題乃至近代中日角逐在當代的一個延伸,它的意義當然不僅僅在于領土和海洋權利,還意味著對近代恥辱被殖民史的一個洗滌。從日本的戰略傳統、民族性格等因素來看,未來中日關系改善的必要條件是:一是中國成為比日本更為強大的國家;二是中國能在東亞發揮更大作用;三是中國能夠與美國在競爭中達成諒解。而這將是一個較長的演變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為一個正在經歷文明復興、但其前進道路上仍充滿荊棘的國家,中國在處理與東亞強大近鄰的關系時,應格外慎重。從更廣一些的視角來看,伴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以大國身份參與國際政治,在亞太區域,中國不僅與日本實際上也與美國將不可避免地產生更多戰略磨擦。釣魚島問題同樣是這種國際博弈的有機構成,它并不簡單地只是中日關系。1972年美國將沖繩島交還日本時,不顧中國反對順手將釣魚島一同打包,為中日交惡埋下由頭。實際上應該認為這是美國自身戰略傳統在東亞地緣政治中的一種特意安排,使東亞世界兩個最可能對美國形成戰略挑戰的國家,為釣魚島問題陷入彼此間爭斗,美國則可從中坐收漁利。
三、立足中日關系大局妥善處理釣魚島問題
中國和日本作為亞洲的兩個經濟大國,他們的關系對今后的國際和平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日本遲早要成為政治大國,這與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同樣是不叫避免的趨勢。中日兩國在告別了“一強一弱”的時代后必須適應相互容忍和接受對方。要是彼此把對方看做是威脅自己的對手,試圖聯合其他力量牽制對方,那就勢必會導致危險的對抗,從而危害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如果認為對方是與自己相互競爭、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伙伴,就有可能構筑起新型的雙邊關系的格局,進而為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為此,在處理中日關系過程中雙方都要從最大處著眼,最從小處入手。對于中國來說,我們要從中國復興的大戰略著眼,不囿于眼前利益的得失,更不能囿于情緒的影響,要從發展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綜合國力著手。中國的長期健康發展需要一個健康的中日關系作為基礎,所以中國在處理兩國關系時要以合作為主。中日兩國間有利益和認識的分歧點,但同時也會有利益和認識的契合點。所以我們要通過擴大合作的廣度、加深合作的深度來解決中日之間存在的問題。同時,我們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維護自身的尊嚴和利益。近幾年中日關系急轉直下,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右翼的不斷挑釁。日本一些領導人表面說著友好合作的甜言蜜語,實質不斷向中國發難。中國歷來都是走和平外交的道路,所以不斷地做出些適當的讓步避免中日外交關系的擴大和激烈,可惜日本一再地咄咄逼人,因此中國有必要適時適度地展現強硬一面。
就釣魚島問題影響之下的中日外交關系而言,其走向當為兩個方面:一是和平發展的外交道路。這樣無論對中國還是對日本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中日外交關系的和平發展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維護,才能最終互贏互利。因此,中國必須堅持釣魚島是中國大陸不可分割的領土,領土不可割讓,主權不可退讓。而日本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必須承認釣魚島的主權和領土的歸屬,只有日本正視這個問題,才能用平穩的心態面對中國作出合理的外交政策。同時,中國也應該加快發展的腳步,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才能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另一個就是由釣魚島問題爭端激化使中日關系走向激烈和極端化,這種結果對兩國都是不利的。近年來,在日本右翼分子影響下,中日外交關系磨擦不斷。特別是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本歪曲和扭曲歷史,導致中日外交關系愈來愈脆弱。中國一再地忍讓,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軟弱和無能,只是不想將事態擴大化,但是忍耐是有限的,如果日本仍然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并且依然咄咄逼人,那么中國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對日本無理的行為作出回應。這是一直走和平外交線路的中國最不想看到的狀況,同時,如果發生這樣的現象,對中日都是弊大于利的。
時至今日,釣魚島爭端己經成為影響中日兩國關系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處理釣魚島問題上,中國政府始終著眼于大局,一貫主張“和平協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一主張倘若也能得到日方的真正響應,必將有利于中日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中日兩國同為亞洲大國,和則兩利,斗則俱傷。(作者單位:駐馬店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