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百姓養雞為下蛋,養豬為過年,養狗為看家守院,養我們干部為了啥?如果不為老百姓辦實事,連雞、豬、狗都不如。”這是被譽為全國鄉鎮黨委書記榜樣的吳金印幾十年來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在鄉鎮黨委書記的崗位上四十余年,吳金印始終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有事同群眾商量。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治水造田圓了群眾溫飽夢,到八九十年代發展鄉村經濟實現群眾小康夢,再到如今建設新農村社區、三化協調發展暢想城鎮夢,老典型與時俱進,靠科學發展煥發出新光彩,是群眾路線的忠實踐行者。
“荒溝里也能長莊稼”
上世紀90年代,河南省衛輝市唐莊鎮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太行山區鄉鎮因一個人而名揚全國,他就是唐莊鎮黨委書記吳金印。
見到吳金印的時候,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剛從外地考察城鎮化建設回來。他頭戴一頂小布帽,身上松松套著件白色上衣,腳上是一雙黑色的老布鞋。幾十年來,他一直是這樣的莊稼人打扮。
在他身后,昔日荒山成了郁郁蔥蔥的綠坡,萬畝桃園、蔬菜大棚、養殖場縱橫交錯,吸納了百威啤酒、北新建材等世界500強企業落戶的工業園區生機勃勃,醫院、學校、文化中心齊全的新農村社區的居民樓堪比別墅。
吳金印笑呵呵地發話了:“去別的地方了解民情需要提前安排,我這兒用不著,隨便到一家去問,看群眾滿意不滿意。”一直關注他的新鄉市市委黨校校長付江山說,吳金印的自信源自他多年來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唐莊鎮地處太行山與豫北平原接合部,山區、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溝。上任時當地老百姓告訴吳金印,“沒有土地,解放多少年了,這里還過著苦日子”。看到老百姓因為缺地而吃不上飯受窮,吳金印感到壓力很大,“造地”成了他圓溫飽夢的關鍵。早在60年代擔任獅豹頭公社黨委書記時,吳金印就跑遍2000多道溝溝坎坎,帶群眾苦干8年造地2000畝,讓一窮二白的山區鄉親吃上了白饃。
吳金印帶領全體機關干部,扛著鋪蓋卷,拉著鍋碗瓢盆和勞動工具,開往雜草叢生的后山安營扎寨,跟近萬人的造田大軍同吃同住同勞動。針對石灰巖特質和水土流失問題,他提出修建魚鱗坑,用石頭砌出圓形的坑,擔土填坑,坑里植樹。600多萬個魚鱗坑,使石頭荒山披上了綠裝。
接下來,他按照高差筑壩,給山坡地圍上石堰,石堰內填土種莊稼,荒坡成了層層疊疊的梯田。按照這種方法,唐莊鎮造地2000多畝,每年可增產糧食150萬公斤,老百姓吃飽飯的愿望實現了,吳金印也被群眾美稱為“造地書記”。
2009年,南水北調工程在唐莊鎮施工,挖出的泥土堆積如山,67歲的吳金印再次被觸動。他說:“土地是無價寶,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經過反復論證,他決定利用這些黃土在亂石密布的十里溝繼續造地。200多天后,攔水壩筑好了,荒灘推平了,墊上四五米厚的土,多年黃溝成了1810畝良田。如今這里是綠油油的玉米地,附近老人說:“感謝吳書記,不敢想荒溝里也能長莊稼!”
對此,吳金印深有感觸地說:“光靠咱一個人啥也弄不成。為群眾辦事群眾支持,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他說,這是共產黨的傳統,淮海戰役是用小車推出來的。沒有老百姓支持就像離開土地的種子,不能開花結果。“群眾是水我們是魚,活魚水中游,死魚水上漂。干一切事業最重要的是群眾。”
“對子孫后代不利的事就是金娃娃也不能抱”
溫飽問題解決了,帶領群眾奔小康成了吳金印的下一個目標。他深入老百姓中間搞調研,根據唐莊地處京廣鐵路和107國道旁,西為山區、南是平原洼地、北是丘陵的現實,提出“西抓石頭東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糧,鄉鎮企業挑大梁,沿著國道做文章”的經濟發展思路。昔日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的農民擺脫貧窮,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然而,唐莊鎮也為經濟的富足付出了代價,石砟場等企業飛速發展不僅產生嚴重的粉塵污染,還占用了大量耕地。吳金印意識到,只顧眼前利益不是真正的小康,并最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作出土地復耕的決定。
20多年前,“住不起瓦房住河溝,坐不起板凳坐石頭”是當地百姓的生活寫照。依托唐莊境內豐富的石材資源,吳金印提出“靠山吃山”,發展石頭經濟。鄉里帶頭投資30萬元建起第一個石砟場,并規定每建一個獎勵4萬多元。一時間近百個石砟場平地而起,山區群眾迅速富裕起來,全鎮每年增收上億元。
進入21世紀,“石頭經濟”的負面效應凸顯,萬畝桃園里的水蜜桃經常被粉塵裹成“泥桃”,環境和土地壓力加大。中央也再三要求不以犧牲糧食、環境為代價去發展。認真權衡利弊后,吳金印決定忍痛割愛拆除污染企業。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污染空氣,破壞土地資源。對子孫后代不利的事就是金娃娃也不能抱。”吳金印對石砟場老板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帶領他們購置環保型設備,協調銀行提供貼息貸款,引導污染企業轉型或轉產。2006年開始,分散在山里的100多家石砟場先后關停拆除,建起8家環保型石砟場,騰出并復耕土地2000多畝。
新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王慶堂由衷地表達敬佩。他說:“吳書記做什么決定都不是憑空拍腦袋,而是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緊密聯系,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調動群眾積極性。盡管是老典型,但與時俱進,能吃透兩頭。”
“光棍不發愁,姑娘不愿走”
2012年,唐莊鎮工業產值達33億元,稅后財政收入超億元,搬進社區的群眾多在附近企業就業。全鎮還成立了涵蓋種植業、養殖業、蔬菜業的8個農業合作社。71歲的吳金印說:“實現城鎮化再有三五年就差不多了,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行駛在唐莊鎮街道上,百威英博、北新建材等世界500強企業及六和集團、銀金達等國內知名企業的廠區從眼前掠過,讓人懷疑是置身大都市而非小鄉鎮。目前,唐莊鎮產業集聚區已引進企業30多家,形成了以糧食深加工和建材生產為主的兩大產業鏈條。2012年全鎮農業同工業的產值比降到了1:10,還解決了農民家門口就業的問題。
“搞城鎮化首先要解決好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沒有工業支撐,你蓋的社區再好,老百姓也不愿意住。”吳金印說:“我家祖祖輩輩是農民,我最了解農民的心聲。”
在這樣的思路下,唐莊鎮先后引進了百威英博年產100萬噸啤酒的項目及其他知名企業,然后圍繞工業建社區。投入3億多元建設的四和社區、溫康社區、江山社區全分布在產業集聚區周圍,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齊全。
居民暴秀明住進了在一片廢棄磚窯廠上建起的四和社區。她說:“原來住山上,有沒有收成全看老天爺臉色。現在住別墅拿工資,看病上學不出村,光棍不發愁,姑娘不愿走,比城里人還舒坦。”
如今,唐莊鎮85%的農戶已住進新居。深山區的舊村拆除復耕,全鎮耕地又增加了2000多畝。唐莊鎮正在積極實施“萬畝林果園”“萬畝超高產糧食園”“生態觀光園”等農業現代化建設工程,三五年內計劃把農業合作社從8個增加到20多個,用百分之十幾的勞動力管理全鎮5萬多畝土地,告別“一家一戶,一鐮一鋤,一犁一耙”的小農經營方式。
在社會轉型中,發展越快的地方往往矛盾越多,而唐莊鎮多年來未發生一起因利益矛盾越級上訪的群體事件,實現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鎮”。吳金印說:“只有生活在群眾中,才能了解群眾,知道群眾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該干點啥,才能克服矛盾。”
在吳金印的帶動下,全鎮干部沉到基層,每人負責幾個項目,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政府大院里幾乎看不到干部的身影。“人不離農村,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吳金印的手機號向全鎮公開,他要求其他干部也這樣做,理由是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找上門必須及時解決。
2005年被劃到唐莊鎮時,國家級貧困村虎掌溝村民暴廣會很興奮,“俺村的人可高興了,都想跟老吳一塊干。他心里盛的是老百姓,肯定能讓俺過上好日子。”付江山認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吳金印在基層干不是一天兩天,從溫飽、小康到城鎮化,都是真心實意地在為群眾辦事。
“干部和群眾,是種子和大地的關系。心系群眾苗得土,背離群眾樹斷根,離開群眾就是死路一條。”吳金印說,共產黨干部啥時候都不能忘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