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扯羅羅,撈堂堂,南山來個花姑娘。捎的啥包,小叫吹子。俺孩兒吹了,命也長,身也強。”這是流傳在河南省淮濱縣的一首童謠,童謠里的“小叫吹子”就是號稱“河南三大民間泥玩具”之一的淮濱“泥叫吹”。
紅陶鳥
2008年,河南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民間遺產普查。在普查過程中,當談到河南傳統泥玩具——淮陽泥泥狗和浚縣泥咕咕時,來自淮濱的郭文斌插了句嘴:“這個在我們淮濱也有。”他的話立刻引起了河南省群藝館研究員、民間美術專家倪寶誠的注意。
其實,早在泥叫吹走進當代人視線之前,它已經在淮濱流傳了數千年,有著極其久遠的歷史淵源。
1981年,考古學家在淮濱縣三空橋鄉肖營村附近的沙冢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意外獲得了一對造型獨特的寬胸長尾紅陶鳥。經過鑒定,該紅陶鳥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器物,被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現收藏于淮濱縣淮河博物館中,被當做“鎮館之寶”。
沙冢紅陶鳥造型簡潔大方,線條流暢,雖經歲月洗禮,卻仍可依稀辨別出朱紅底色。“紅陶鳥身上透露出的原始美、自然美、樸素美,浸透了原始先民的信仰、審美等多方面的精髓,是我們研究遠古先民生活的重要依據。”倪寶誠說。
寓意吉祥的泥叫吹
泥叫吹從造型上大致分為動物、人物兩類,以動物為主,人物為輔。動物類主要以鳥為主,另有十二生肖等其他動物。人物則主要是戲劇人物,如關羽、郭子儀、楊六郎、穆桂英、樊梨花等。
從色彩上看,由于肖營村古屬楚國文化范圍內,故尚黑。泥叫吹以黑鋪底,以黃、白、紅、藍、玫瑰、紫等色澤亮麗、對比強烈的鮮艷色彩描繪其上,故而藝人們說:“一要捏得像,二要畫得鮮。綠要綠得嫩,白要白得凈,紅要紅得鮮。”在色彩的搭配上,一般以黑色為主,其他色彩以裝飾色而存在,大多不超過三種色彩。
在彩繪的圖案上,泥叫吹多用花瓣紋、魚鱗紋、羽毛紋、鳳尾紋、回水紋等。在寓意上,大致有以下幾種吉祥寓意:一是護子,如生肖泥玩,每個生肖都是一個保護神,意為保護小孩平安、健康、快樂成長;二是延年,如貓與蝴蝶相配,為耄耋之年;三是祈福消災,趨吉避禍,如獅子看門、孔雀開屏等;四是忠孝傳家,家里必發,在中國大忠孝觀念下,泥叫吹也秉承了中國主流文化內涵,塑造了眾多忠孝兩全的形象,如關羽、郭子儀、穆桂英、岳飛等。
泥叫吹雖小,但其制作工序相當繁雜,而且一個都不能少,如撮泥、塑形、鉆孔、打磨、初期晾曬、后期晾曬、彩繪、罩清漆等。為了便于操作,藝人還代代相傳制作口訣,如“羊嘴尖、豬嘴齊” “羊角直、牛角彎”“老虎要露牙、龍要張大嘴”“站著尾巴長、坐著尾巴短”等。
“泥叫吹的出現填補了淮河流域沒有泥塑作品的歷史空白,而且很有可能與浚縣泥咕咕和淮陽泥泥狗一起,構成代表中原地區農耕文明的三點一線的民間泥彩塑文化傳承體系。”倪寶誠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