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國外空空導彈派生的幾種地空導彈型號,如SLAMRAAM、IRIS-T SL、VLMICA、R-77地面發射型以及“斯派德”地空導彈系統,敘述了它們的最新進展和試驗情況,分析了空空導彈派生為地空導彈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空空導彈;派生武器;地空導彈
中圖分類號:TJ7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048(2013)04-0010-05
DevelopmentonForeignSurfacetoAirMissiles DerivedfromAirtoAirMissiles
DONGXin,ZHANGChuansheng
(ChinaAirborneMissileAcademy,Luoyang 471009,China)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severalforeignsurfacetoairmissilesderivedfromairtoairmissiles,suchasSLAMRAAM,IRISTSL,VLMICA,R77surfacelaunchedtypeandSPYDERsurfacetoairmissilesystem.Thelatestdevelopmentandtestsofvariantsareexpatiatedinthispaper.Finally,severalproblemsthatshouldbesolvedarepointedoutinsurfacetoairmissilesderivedfromairtoairmissiles.
Keywords:airtoairmissile;derivateweapon;surfacetoairmissile
0 引 言
空空導彈技術難度大,結構復雜,研制周期長,且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才能成功研制出一個新的型號。因此,美國、歐洲、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都積極地在空空導彈的基礎上研制地空導彈,這樣既能降低成本、節省經費,又能實現一彈多用、三軍通用的目的。
1 國外空空導彈向地空導彈的派生型號
1.1 AIM-120派生的地空導彈
1.1.1 SLAMRAAM
RAAM系統由HMMWV(后改為體型更大、防護更強的中型戰術運輸卡車FMTV)、AIM-120導彈、GPS接收機、陸地導航系統、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單信道地面和機載無線電系統、“21世紀旅及旅以下部隊作戰指揮”(FBCB2)系統、“哨兵”雷達和以輕航空器為基礎的巡航導彈防御傳感器以及一體化火控站組成[2]。各作戰單元系統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能對付現有和新型巡航導彈、無人機系統以及采用吸氣式推進技術的空中目標。
2009年夏天美國陸軍將原計劃從HMMWV上發射的SLAMRAAM放到FMTV中型戰術運輸卡車上,并于2010年8月在佛羅里達州艾格林空軍基地進行了首次試驗發射。該次試驗發射了多枚導彈,目的是評估導彈發射對車輛造成的影響。
2011年3月,美國陸軍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靶場發射兩枚SLAMRAAM導彈,成功擊毀了一架無人機和一枚巡航導彈[3]。此次試驗除了驗證該系統的機動性和穩定性,還驗證了士兵利用該系統偵察、識別、跟蹤、交戰和摧毀各種威脅的能力。
由于預算經費削減,美國海軍陸戰隊于2006年終止了該項目,美國陸軍也于2011年1月終止采購SLAMRAAM防空導彈系統[4]。迄今為止,SLAMRAAM研制經費已達30億美元,如果投入生產,還將耗資120億美元。
1.1.2 NASAMS
NASAMS原名為“挪威先進面空導彈系統”
(NorwegianAdvancedSurfacetoAirMissileSystem),后為迎合國際市場,將其更名為“國家先進面空導彈系統”(NationalAdvancedSurfacetoAir MissileSystem),其縮寫代號不變。NASAMS是美國雷神公司與挪威康斯伯格公司聯合研制的一種分布式和網絡化的中遠距戰區防空系統,主要采用美國的AIM-120導彈,從地面發射。NASAMS于1989年開始研制,1994~1995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1998年具備全面作戰能力。
一個NASAMS發射單元包括3套車載式6聯裝箱式發射架(如圖1)、一個火力指揮中心和一部TPQ-36A-3D雷達。每個導彈連包括3個發射單元,形成網絡聯系[5]。NASAMS的發射裝置(采用標準的AIM-120導彈和LAU-129發射架)部署在25km的范圍內,可360°轉動,能攻擊任意方向入侵的目標。雷達可同時跟蹤40~75km內的60多個目標,發控中心接受來自雷達的數據并做出交戰決定,導彈可在12s內攻擊目標。該系統可通過高拋彈道攻擊超低空目標,導彈還具有沿干擾尋的的能力。
2006年中旬,NASAMS升級為NASAMSⅡ,并交付挪威皇家空軍。根據NASAMSⅡ項目提出的一種新型機動地面防空作戰中心(GBADOC)可以將NASAMS單元集成到高層防空網絡,以使所有參與的NASAMS單元共享同一個空中畫面。GBADOC使用與標準的NASAMS火力分配中心(NASAMSFDC)相同的硬件,但是采用了一套不同的軟件。如果GBADOC在作戰時出現故障或被破壞,任何一個NASAMSFDC都可以通過運行GBADOC軟件接替其發揮作用[6]。
2011年10月,美國陸軍首次從NASAMS發射架發射了一枚AIM-9X導彈。2011年巴黎航展上,雷神公司就將“改進型海麻雀導彈”(ESSM)集成到NASAMS中。展出的NASAMS發射器內裝填了3枚導彈:中間發射筒內為ESSM導彈,外側發射筒內分別為AIM-120導彈和AIM-9XBlockⅡ導彈。
2012年初,康斯伯格公司簽訂了一項價值為6030萬美元的合同,對NASAMS進行升級。這次升級將在大約兩年后交付,包括交付新型的高機動發射架,以及改進現有發控中心的指揮控制模塊和相關的訓練設施。原有發射架不會被逐步淘汰,而是會采用相同的發射電子器件升級為新型的高機動發射架。新型高機動發射架將安裝在悍馬車上,仍可攜帶6枚AIM-120導彈。
該系統在巴黎航展上成功打開出口市場,荷蘭、西班牙、芬蘭和瑞典都已訂購,有些國家已開始使用,美國專用其保衛華盛頓特區周邊的首都地區。
1.2 IRIS-T派生的IRIS-TSL/SLS
IRIS-TSL的垂直發射能得到360°全方位的保護,避免遭到來自戰斗機、直升機、無人機和導彈(非彈道火箭彈)的攻擊。該導彈的設計是為了更加容易地集成現有和未來的防空系統。通過標準化和基于軟件的操作界面,來實現火控系統的無縫連接。發射架上總共可以裝載8枚導彈,發射車在發射導彈的同時也可用于儲存和運輸導彈[7]。
德國打算部署IRIS-TSL武器作為中距防空系統(MEADS)的第二層次的導彈,以對付不太緊急的目標,使愛國者新型PAC-3彈道優化型導彈能集中應對像彈道導彈這樣更加難以應付的威脅[8]。
IRIS-TSLS(近距地空導彈,如圖3)采用未做改動的IRIS-T空空導彈從Unimog5000發射車上垂直發射。其機動和全地形作戰能力以及“插電即作戰”近距防空系統適合空中防御和對雷達單元、飛機場等的保護。垂直發射能夠確保360°防御。在導彈發射之前確認目標之后,紅外導引頭通過地面指揮站的戰斗操作系統鎖定目標。在包括垂直發射的幾次試驗中,驗證了IRIS-TSLS制導導彈對機動目標的直接命中能力[9]。
1.3 MICA派生的垂直發射型VLMICA
VLMICA(如圖4)是歐洲MBDA導彈集團根據MICA空空導彈開發的垂直發射近距防空系統,可以用于地面防空和海上防空,系統具備“發射后不管”能力,可全天候作戰,同時攻擊固定翼飛機、旋翼飛機、無人機和空射導彈等高速機動目標。
VLMICA導彈重112kg,具有被動紅外和主動雷達兩種制導模式和推力矢量控制能力。紅外型導彈使用一個圓拱形整流罩,雷達型導彈使用錐形整流罩,作戰時兩種制導模式導彈可任意組合。導彈的細長結構與基礎型MICA導彈相同。四片可動的L型氣動舵面安裝在彈體后部。系統反應迅速,平均發射間隔為2s。導彈在發射后幾秒鐘內,采用推力矢量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過載達50g[10]。
VLMICA系統融合了垂直發射、分散部署、模塊化結構和網絡化作戰等四大概念,其中最為突出的還是垂直發射。該系統是一個開放式、分散部署的模塊集合體,每個作戰單元包括以下模塊:4個導彈發射模塊;4聯裝發射箱水平放置在卡車上,發射準備時通過液壓系統完成豎起工作;雷達探測模塊和戰術指揮中心。
截至目前,VLMICA已經進行了17次地面發射試驗,并連續發射成功。最后一次試驗于2011年4月13日在法國DGA-Essais導彈試驗中心進行。一枚VLMICA導彈從地面垂直發射臺發射,導彈由MBDA開發的戰術作戰中心(TOC)控制,攔截了一枚飛行在中高空射程超過15km的機動目標。試驗目的是演示驗證VLMICA系統對抗防區外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是SALVE(地對空垂直發射)技術演示驗證項目的一部分。
目前VLMICA系統已收到若干訂單,已知的客戶有羅馬尼亞,但是歐洲MBDA導彈集團并未公開更多的國際客戶名單。
1.4 R-77地空型導彈
2 空空導彈派生為地空導彈需要解決的問題
雖然無論從技術還是從效益方面考慮,空空導彈派生為地空導彈都是最簡便易行的,但是空空導彈的作戰使命畢竟不同于地空導彈,直接把空空導彈派生為地空導彈,就難以達到理想的作戰效能。因此,空空導彈派生為地空導彈系統,需要進行必要的技術改動。任何改動都需要用試驗進行驗證,這無疑會加大改動的費用、降低產品的可靠性,所以改動的原則應當是,在滿足需要的情況下,對導彈本身的改動應盡可能少。
2.1 動力射程問題
由于空空導彈在空中發射時,發射載機已經賦予導彈一定的初始速度,而當其改為地空導彈,在沒有助推器的情況下,初始速度為零,這樣導彈的動力射程將大幅降低。考慮到空空導彈的技術先進性和昂貴價格,為了充分發揮空空導彈武器系統的效能,提高效費比,需要較大幅度地提高地空導彈的動力射程,使派生的地空導彈具備區域防空能力。而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增加發動機的裝藥來提高導彈的動力射程。
2.2 導引頭探測距離問題
地空導彈和空空導彈的作戰使命相似,都是針對飛機或導彈進行打擊,但是隨著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空襲武器的紅外輻射特性和雷達反射面積越來越小,隱身性好,防空導彈難以發現。為了盡早捕捉目標,擴大導彈的防御范圍,需要提高導引頭的探測距離。
2.3 干擾問題
通常情況下,防空武器在對付低空或超低空飛行的目標時會受到干擾而無法發現目標。因此,為了對付這類空襲武器,防空導彈必須提高抗干擾能力,減小導引頭波束角、控制引信的截止距離可有效增強其抗地面雜波的能力。
3 結 束 語
國外空空導彈派生為地空導彈已有很多成功先例,這對我國空空導彈向地空導彈派生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的空空導彈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地空導彈也通過仿制和自研初步形成了完備體系,但效費比并不是最優的。為最大限度發揮空空導彈的效能,應大力發展空空導彈派生武器,充分利用空空導彈的成熟技術,用較少的經費和較短的時間派生發展一些最優效費比的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以提高我軍防空體系的綜合作戰效能。
參考文獻:
[1]任淼,王秀萍.2010年國外空空導彈發展綜述[J].航空兵器,2011(2).
[2]肖詠捷.空空導彈改型為防空導彈的典型案例研究[J].現代軍事,2007(8).
[3]RichardsonD.SLAMRAAMDestroysTargetsinTwoTest Firings[J].Jane’sMissiles&Rockets,2011(6).
[4]龔鈺哲.美陸軍終止采購“斯拉姆拉姆”防空導彈系統[J].外軍炮兵,2011(5).
[5]李紅民.空空導彈派生為面空導彈系統展望[J].航空科學技術,2006(1).
[6]RichardsonD.NorwaytoUpgradeNASAMSAir-Defence Systems[J].Jane’sMissiles&Rockets,2012(2).
[7]Iris-TGuidedMissileFamilyIRIS-T-SL[EB/OL]. http://www.diehl.com.
[8]DiehlBGTDefence.IRIS-TSLMakesItsFirstFlight[J].Jane’sMissiles&Rockets,2009(12).
[9]Iris-TGuidedMissileFamilyIRIS-T-SLS[EB/OL]. http://www.diehl.com.
[10]MBDADemonstratesVLMICAProficiencyAgainstStand-OffWeapons[EB/OL].[2011-04-18].http://www.MBDA.net.
[11]R-77SAMVariantRussianFederation[EB/OL].http://articles.janes.com.
[12]章榮剛.長槍配短劍———以色列SPYDER新型雙射程防空反導系統[J].兵工科技,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