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30多年,“做”電視10多年,“想”電視也有四五年時間。
最近腦子里冒出一些有關電視的想法,簡言之:三個“大多數”。
其一、大多數電視節目都是沒有收視率的。電視頻道一般全天候不間斷播出,頻道真正談得上有收視率的不過是十幾分鐘或幾十分鐘的某個時段;同一日期同一時段,所有頻道基本上都在播出,而收視率高的只可能是個別頻道。即使是央視,也不是每個節目都有好的收視表現;即使是湖南、江蘇、浙江衛視,那些公認的好看節目,也只是他們自辦節目的十幾分之一;即使是新興的網絡媒體,也不是個個風光無限,也不是什么網絡都有點擊量……其實,人大多數就是庸常的;人的大多數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所以,電視臺研發新節目,不要言必稱收視率,有些節目就可以不追求收視率。譬如那些符合頻道定位的標簽類節目,譬如可以帶來收益的創收型節目,只要注重品位把握底線,集中精力、智力、能力,研發謀劃一檔有收視潛力的節目是完全可能的。
人們常見的“墻”,有承重墻、非承重墻之分,承重墻是挑大梁的,而非承重墻又包括有分割作用的隔墻、填充墻,裝飾作用的幕墻。一個頻道合理的節目構成,或許也應分為承重的、填充的、裝飾的。
其二、大多數收視率高的節目,中小平臺做不了。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與平臺的水平、團隊的實力密切相關。如今,一線衛星電視已然進入大片化時代,新興媒體則呈現出愈演愈烈的粗鄙化傾向,一般電視頻道不敢粗鄙化,也不太可能大片化,即使有偶爾的大投入,以平臺的附著力、感召力,也不可能有對應的回報。當下那些收視表現不錯的節目,大都依靠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大營銷。看上去簡單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它的制作班底達到180人左右,它的營銷推廣則是借助了央視平臺的黃金資源。所以,一般電視頻道即使允許跟風模仿收視飄紅的節目,往往也只能落得“照虎畫貓”的自討沒趣。
其三、大多數觀眾都是浮躁的。人在電視機前是最放松、最隨性、最散漫的狀態,好看就看下去,不好看就調開去,不要指望他們有朋友般的耐心和誠心,一直等待好看的環節或情節出現;不要指望他們有朋友般的寬容與大度,去理解你生存的壓力、制作的苦衷;不要挑戰他們的智商,內容上故弄玄虛或者語態上裝腔作勢,他們都不可能買賬,只會用遙控器做最簡單、最直接的判斷。
正因如此,電視人在制作節目時,應當考慮怎么在第一時間“抓住”那些正在看你節目的人,不讓匆匆“過客”與節目匆匆錯過。留住“過客”最笨也是最好的辦法,是考慮怎么更有個性——個性的形態、個性的主持、個性的內容、個性的包裝……只有這樣,觀眾在搜臺時才可能在海量節目中“多看你一眼”。而會不會有收視的“傳奇”發生,還是要看你的內容,看他的心情。
綜上,一般電視頻道只有切合自身實力、平臺水平,追求個性化,才是生存之正道。到底應該做些什么新節目,我的看法是,一個中心:密切聯系電視機前的主體人群——中老年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滿足他們日益衰老的精神文化訴求,并同時關注她們所在乎的“下一代”、“下二代”青少年群體;兩個基本點:小成本、巧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