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一場國際足球友誼賽在廣州越秀山體育場舉行,偌大的看臺萬頭攢動,忽然,人聲鼎沸,有不少人站起來向體育場大門方向熱烈鼓掌。此時,只見一位身穿白西裝、打著領帶的高個男子正走進場內,笑著向四周招手。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香港粵語片著名小生張瑛。
張瑛不過是方言電影明星,遠不及當時趙丹、孫道臨、劉瓊等名氣大,對內地觀眾而言,后者的知名度遠遠高于張瑛。在廣州出現這種如同今天的青少年見到周杰倫或劉德華般熱烈景象,實在讓人覺得蹊蹺。原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州上映的香港粵語片遠比國語片多,當地觀眾對粵語片明星更為熟悉,因而對香港明星有更深的感情。這正是廣州與內陸大城市不一樣之處。當時除了張瑛外,像吳楚帆、張活游、白燕、紫羅蓮等粵語片明星均為廣州觀眾的偶像。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先后有《珠江淚》《敗家仔》《豪門夜宴》《家家戶戶》等大批粵語片在廣州上映。所以當張瑛這樣的明星出現在越秀山球場時,會引起如此大的轟動。
事實上,內地與香港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合拍片。當時可與香港合拍的內地制片廠只有北影、上影和珠影。其中珠影可與香港合拍除戲曲片以外的影片,即所謂“時裝片”。其時香港與內地合拍的電影幾乎均為戲曲片,如京劇《野豬林》《楊門女將》、越劇《紅樓夢》《追魚》等。珠影則除了與香港合拍喜劇片《七十二家房客》(王為一執導)——只有粵語版而無國語版,在內地只能在粵語通行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發行、公映,這樣的特例,在當時的中國極為罕見。
《七十二家房客》拍攝于1963年,沒想到,10年后香港粵語片復蘇,靠的就是該片的重拍——出品公司是邵氏公司,而版權是由當時與珠影合拍該片的新聯公司無償提供。邵氏公司重拍《七十二家房客》起用的都是電視劇和原來粵語片的演員,轟動一時,讓消失了一年多的粵語電影重新出現,直接促使粵語電影復蘇。
比較今天的情形,廣州無疑是當時中國的“電影特區”——連北影、上影都不能與香港合拍時裝片,珠影卻可以;珠影與香港合拍的影片,只有粵語版而非全國公映,只在粵語區域公映,比起今日CEPA(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安排)條款更為寬松。廣州是當時廣東乃至整個華南地區惟一的大城市(當時深圳不過是廣東寶安縣人口不過兩萬的小縣城),是廣東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廣州一時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