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噴氣機時代長大,一直夢想著飛行。孩提時,我喜歡收集各種鳥的塑料模型,我看過那個“比子彈飛得快”的《超人》的每一集。少年時,我放下了鳥,把所有的錢全花在了飛機模型組件上。我拼黏飛機模型,迷上了各種飛機的貼畫,如德國的??藨鸲窓C、日本的三菱零式飛機、英國的閃電戰斗機、法國的幻影、俄國的米格、美國的“星武士”戰機F104、B52遠程戰略轟炸機(B52又名同溫層堡壘,意思是B52可以爬升至地球同溫層——譯者注)和幾十種軍用直升機。我小舅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該局坐落于佛羅里達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就在我18歲生日的兩個月后,他參與了1969年7月20日將人類送上月球的發射。后來,我小舅在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工作,該公司是U-2偵察機、SR-71黑鳥式偵察機、C-130大力神運輸機和C-5銀河重型運輸機的制造商。他勾引我迷上了航空和航天。在越戰接近尾聲的1975年,我加入了美國空軍。完成飛行訓練后,被分配在自己最喜歡和夢魂牽繞的RF4C鬼怪偵察機上工作。“冷戰”期間,我曾在歐洲幾百次執行飛行訓練和軍事任務,當過機長和飛行指揮官。后來我棄軍從文去學歷史,飛行和歷史都是運輸工具——兩者皆為“時光機”。
西安是真真的時光機,人們想到西安,就會想到其歷史和未來。人們漫步在當下的時候,時光在其腳下穿梭。她的名字讓人聯想歷史。但西安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的重鎮,有25萬人從業于航空工程、飛機制造、軍事基地和訓練學院。擁有800多萬人口的西安是個大城市,甚至可以說是個巨大的都市,她是世界上第八個發展最快的城市。
大都市被人們稱之為“世界的珠寶盒”,因為這里的商機、各種密集的人群和越來越全球化的運輸樞紐讓人目眩。擁有幾十所大專院校和各種技校的西安,在校大學生超過百萬,也是人們心目中的“珠寶盒”。
今天,為了配合21世紀最具創新的城市設計理念,一座被稱之為“西安空港新城”的航空大都市正在西安的北部興建。西安空港新城目前還在建設的初級階段,建設完成后,其會像首爾的新松島機場,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國際機場、北京首都新機場、香港國際機場、迪拜國際機場一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城市變革的原型。這些出色的空港將城市化、航空和商務融為一體,創造出了第四代航空設計的新理念。
這一理念的主要理論家和倡導者是美國的約翰·卡薩達教授(John Kasarda)。其理論的簡單基石乃“運輸基礎設施歷來決定商業選址和城市發展”。更有趣的是,約翰·卡薩達說機場本身就應該是座城市,不僅僅是為附近的城市提供服務,而是現代生活活動的中心。航空城有工業和制造園、商務區、城市生活區,為人們提供各種不同的工作,還要有所有的基礎設施如學校、幼兒園、公園、派出所、銀行、醫院和政府辦公樓。商務作家格雷格·林賽(Greg Lindsay)說,以前修建機場時人們不大考慮整體效應和便利,覺得機場大多是為了運輸?,F在的設計者建設的是生活和機動性空港。第一代機場只是運送旅客,第二代機場運送旅客和一些輕便貨物;第三代機場有了購物中心;而第四代機場則是一個完整和復雜的城市。
美國的空軍基地不是航空城,因為不夠大。但可以說是一座小鎮,其中心是擁有跑道和航空物流。20世紀80年代,我和妻子住在一套三室的軍官公寓里,距跑道不到一英里。幾百名士兵和他們的家人住在我們周圍的軍人生活區。當地的老板和工人來來往往,我妻子在基地的小學教書。我們的食品、電子用品、衣物和其他東西大都是在跑道旁邊的購物中心購買。我們下飯館、吃快餐、去圖書館和銀行、看電影、健身、看牙、理發、打壘球和高爾夫都是在基地里。飛機維修點、供應處、會議室、交通設施、郵局和賓館都聚集在跑道周圍。安全網外面毗鄰基地中心的便是平民的世界,有許多家具和百貨店、娛樂公園、別墅和公寓大樓、加油站、汽車經銷商、各種飯店、書店、酒吧和影院。簡而言之,空軍基地就是一個航空大都市的縮影——一個以機場為中心的商務、工作、生活以及快速運輸中心。
中國的“十二五”規劃(2011年-2015年)是建設上百個新機場,包括四大空港樞紐即天津濱海、上海浦東、重慶兩江和陜西的西安咸陽機場。當然,廣州的白云已經被人們稱為是“亞洲的航空大都市”,因為“聯邦快遞”在那兒有設施。北京的首都機場早已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空港。如果這些設施完成,中國的矩陣將會趕上或超過美國上了年紀的空港中心,如洛杉磯國際機場、芝加哥的奧黑爾機場、華盛頓的杜勒斯機場、亞特蘭大的紐瓦克機場、紐約的拉瓜迪亞機場,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和孟菲斯國際機場(聯邦快遞的總部)
城市化專家約耳·加羅(Joel Garreau)寫道“城市總是圍繞著最先進的運輸設施而誕生”。同樣,互聯網通過以太網矩陣信息、商務備忘錄和傳播信息的社會媒介空間把世界連接在了一起。航空大都市將會成為實體網絡中的關鍵,真實的演繹人與物的實地運送。這兩大網絡——虛擬和實體——目的在于消滅把一樣東西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的時間。早年的理論家卡爾·馬克思就曾提到“距離之死”,并將速度定義為“時間湮滅空間”。當虛擬網絡與實體網絡對接時,機場傳送系統的速度會瓦解時間。顯而易見,我們的周圍都是時光機。
中國的唐朝以及其前輩聚集在長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今天,我們正處在下一個中國世紀的起跑線上,世界格局將因此而改變。我對此深信不疑。中國的力量在于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中國在全球的力量源于其經濟模式和歷史。但這些因素還不足以與美國在21世紀的霸權相抗衡,因為中國還沒有我們這個時代同時該崛起和傳播的三大主題,即全球標準、互聯網矩陣和超大城市的吸引力。中國只是這些聚集和重合在一起的主題的受益者,中國的“十二五”規劃說得很清楚:中國的“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中國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有趣的一個國家,這使得一些其他國家懼怕其成為威脅,也有國家認為中國是個機遇,欣賞中國繼續“走出去”和“請進來”。不論是“威脅”還是“機遇”,在大國政治中,人們用合作和競爭來分析中國?,F實主義者看到的是零和,即一國受益別國就會受損。自由主義者提倡的是雙贏。也許最好是建構主義者的方式,將“合作”和“競爭”合二為一為“合競”。這很實用,有益于貿易,也是環球社會的結構。
我們生活在城市化理論學家約翰·卡薩達稱之為“快速時代”的年代。當我們決定做什么或想做什么的時候,我們等不及或是馬上要到手。用“等”這個詞無法形容21世紀的城市人。缺乏耐心和妄想一下子到手并不只是中國人在要求提供物品和服務時顯示出的特性,整個世界都急于滿足自己的欲求。在任何方面,如獲得信息和產品,運輸,辦公、家庭娛樂、找工作和人際關系上,人們都渴望更加便利和迅速。生活節奏加快了,商務節奏就要隨之跟上。網上訂購、運輸系統通過實體網絡的傳送在維持商務競爭。
互聯網上的電子商務使這一現象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人們想從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得到什么的時候,當人們在掌上電腦和桌上電腦上點擊“購買”鍵后,就想在兩天內,或最多在一個星期后就得到。我們給同事發短信或電子郵件,渴望立馬得到回應,否則我們就會再發,甚至是打電話去問對方是否收到了信息。全球變暖的加速使得風、水與火的模式難以預測,人們最終給出的簡單理由是氣候變化打亂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使人們的生活極不方便。為了便利和就業,我們需要可持續的資源。消耗即將枯竭的原材料提供我們需要的產品讓人們感到恐懼,因為我們有可能因為資源枯竭而遭遇更大的不便。
伴隨著中國世紀和快速時代,我們進入到了城市世紀,2012年,世界上的人口,選擇居住或被迫居住在城市的人口超過了鄉村人口。中國的比率是52% 比48%,這個比率將繼續擴大。人口統計學專家估計到2050年,全球70%的人(63億)將會居住在大都市,其中大多數都會居住在形成全球矩陣、具有高速機動性空港的航空大都市里。這些機動性空港是運輸系統的進出口,這里不同的運輸模式聚集在一起以便使人們的行動更加迅速??崭鄣奶厣怯匈徫飬^和生活空間,是高端活動和人們參觀的目的地,也是人們居住的家園,不僅僅是人們要乘飛機的地方。簡而言之,航空大都市就像一塊磁鐵吸引著人,因為這里機會多、娛樂性強。
城市的出現在于運輸的轉折點創造貿易,城市一直是文明的基石,是一個國家形成的先決條件。歷史學家在談文化時,他們會以今昔的名城來佐證城市對人類進步的貢獻,受過教育的人誰沒有聽說過路克索、羅馬、巴格達、君士坦丁堡、西安、雅典、麥加、廷巴克圖(現名通布圖)、馬丘比丘、耶路撒冷、京都、孟買、巴黎、紐約、洛杉磯、柏林、倫敦、莫斯科、首爾、北京和其他十幾個為人類的生活節奏有過貢獻的城市呢?民族國家是強大和有主權的,的確如此,但從政治、社會和文化革新的實驗熔爐里導引全球市場經濟崛起的是世界上的城市。在任何一個國家,城市組成了全國性的城市化網絡,連接著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制造和分布系統,從而形成了國際和跨國矩陣。
城市對個人和家庭來說是有好處的,因為城市空間為人們提供的機會大于鄉下的村莊和小鎮。城市里稠密的賣家和買家、經理和工人創造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規模經濟,僅經營規模便可壓縮成本提高生活水準。如若這不是真的,我們就不會看到全球自愿或是被政府移到城市的人口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每一周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萬人進入市區。但這種移民潮給城市的基礎設施帶來很大的壓力,因為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城市的住房、交通、供水、排污系統和能源供應顯得有些勉強。政府和私人投資者應在一個盡量考慮環境的整體和可靠系統里共同解決這些需求。城市的設計者希望建立生態化的城市,保留足夠的綠地,有廢物利用的循環系統,減少污染但同時也不犧牲就業率。現代城市還不理解大都市世紀的概念,缺乏一體化和生態功能,但隨著科技進步和先進城市對社會的推動,人們會理解的。
大城市有其興衰,有驕人的繁榮時代,也有繁榮不再的時候,但城市沒必要為此蒙羞。成敗之別在于城市規劃、政府承諾以及隨著科技、環境和社會的變革讓城市具有活力的視野。城市化理論家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認為,如果城市是一個封閉的相互依賴系統就會衰敗。在《如果讓市長管理世界》(該書將于2013年11月出版)一書中,政治學家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說雖然國家領導人支持改革和基金項目很重要,但最關鍵的因素是大城市的市長。發展快的城市能適應千變萬化的經濟挑戰,并與外界保持聯系。上的越高就越強大,而將其稱之為家的人民生活就越美好。巴伯相信地方官員如市長和省長比較了解潛在的問題并諳熟解決之道,因為他們首先關心的是自己這個城市的發展,而不是著眼于國家經濟和國際關系。當然,世界大事對市長們也很重要,因為正如巴伯和雅各布斯提醒的那樣,那些不能盡快適應世界上其他城市競爭的城市將會受到全球化的懲罰。
城市是經濟活力與創造力的源頭,因為城市蘊含豐富、復雜多樣。在發達國家的早期發展中,城市化和城市發展形影不離,興衰與共。中國的決策者理解這一準則并尋求培育兩者間的關系。在2013年5月的《求是》雜志中,李克強總理解釋說“中國正在經歷城市指數增長,這將會刺激投資和消費,在擴大內需上起關鍵作用”。李總理清楚隨著城市的不斷壯大和富有,其發展將會擴散到鄉村,激起鄉下農民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能忘記農村和農民,要保護古遺址,實現城市化,完成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中國的夢想。
一座城市就是一個有連鎖機會的網絡。在《城市對你有利:大都會的精神》(2013年出版)一書中,城市化歷史學家賀利思(Leo Hollis )說“居住在城市,讓人更加富有、更加健康、更加聰明、更加環保,更加有創造力——也許甚至是更幸福”。在《城市:城市化時代的指南》(2012年出版)一書中,史密斯(P. D. Smith)稱贊大都市是“我們最偉大的創造,城市讓我們暢想未來,實現我們的夢想”。中國夢隨著城市給人們帶來的機會,和美國夢一樣會成真?!笆澜绲闹閷毢小边@一標簽對航空大都市來說特別確切。
當我們大多數人都住在大都市的時候,我們可以順著這條路想象未來的城市和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德國人有一句經久不衰的忠告:“城市空氣讓人自由”。這句平常的提示也是一種社會組織理論,該理論假設社會約束、傳統模式、產品的選擇和鄉村生活中的等級制度在城市居民中無法施展。都市人在生活方式、食品、工作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選擇千姿百態。相反,“鄉村生活窒息了人的選擇”。而選擇就是機會,問題在于我們應當選擇革新的珠寶盒(城市),還是忠于傳統的選擇(鄉村)?全球鄉村人口的流失已經壓倒性的回答了這一問題。德國人和各地的都市人喜愛多姿多彩和變化萬千的城市自由空氣。
觀察一下城市化和世界上都市發展最快的地方,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正處在經濟學家所說的“一個兩個速度的世界”。從人均GDP看,90%發展最緩慢的城市在歐洲和美洲。全球發展最快的50個城市中,有47個在中國。印度也在快速發展,但印度眼下的財富和力量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提并論。持續發展的中國依靠四種途徑,投資和出口仍是關鍵,但成為消費超級大國的步伐和鼓勵創新將會為發展提供新的途徑。超大城市的崛起會促進消費者的支出,使中國的國內市場在本世紀中期居世界之首。
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2013年的調查,世界上發展最快的8個城市是武漢、重慶、沈陽、長沙、長春、南寧、合肥和西安。從現在起再過12年,即到2025年,中國將有220個城市人口超百萬。相形之下,美國目前只有9個這樣的城市,歐盟這艘船上也只有35個。全球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隨著多一半的中國人現在生活在城市,中國世紀將在城市化的氛圍中到來。
雖然我們應當銘記上面涉及財富和選擇的文字,但大多數中國人現在更加富有,也更加自由了,城市如此,鄉下也一樣。2013年7月末,我親眼目睹了陜西省西部的生活現狀,我走訪了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和漢文化的奠基地——西周當年的所在地。這里歷史遺址和紀念碑隨處可見,當地的農民為自己的先祖而自豪,覺得自己生活在中國精神和文化家園的中心。西北大學的胡宗鋒教授就在此長大,他的家人依舊住在那里。他對我說孔子曾說周王及其先民是中國崛起的模式和典范。是啊,陜西的歷史輝煌、傳承久遠。
但我到此不是為了上歷史課,我是想看看橫水鎮的現狀,有四千多農民在這里生活與繁衍。學校里正在新建的教學樓、翻新后的村居、水泥鋪的街道和私營的店鋪呈現出鄉下經濟發展的局面。我在一戶人家住了一晚上,這兒有十二個村民小組,以農耕為生。家家房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豐富的食品、人們對前景的樂觀以及他們對自己成就的自豪給我印象很深。
人們談自己的家,也說遠古的周朝,他們也談論政治——在中國,從盛大的宴會到小小的聚餐,我看見人們到處都在講政治。有個人回憶自己家里1978年以前的情況,并和2013年的生活做比較后對我說:“有人說共產黨為當地人做得還不夠,但你到周圍看看,你就明白人們的生活好多了?!碑斘遥ㄏ窳暯秸f的那樣)問到“老虎和蒼蠅”的危險時,農民們說還需要改革,事情有好有壞,對于他們來說多數情況是有利的。我的所聞讓我想起地球人都知道的美國夢,那就是美國人對待工作、教育和由貧到富的理念。顯然,中國夢與此相近,因為也是重視工作追求幸福。不同之處在于這些農民理解中國夢是一個大眾夢,其夢想是消除苦難、重鑄這個國家在“百年屈辱”中失去的輝煌。
正是由于對社區的重視,大膽和明了的協調舉措對國家有利。這比眼下美國共和黨個人意志和自由主義的動機好,共和黨反對政府以任何財富再分配的方式投資基礎設施。他們情愿把億萬美元砸到軍備支出上,加速工業革新,給軍工創造就業,但就是不愿意把民眾的錢花在交通系統和城市發展項目上。美國的衰退讓奧巴馬總統感到沮喪:“想想中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他們的港口,鐵路系統和機場現在比我們好得多。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是一家準備投資的企業,你就會想北京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p>
毫無疑問,中國的基礎設施在規模和建設上讓人欣喜,而美國的設施在生銹,其腐朽之快無法更替。通用電氣公司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杰弗里·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曾說“中國在快速發展,因為中國投資科技,他們在做事……他們知道錢在那里而且會直奔目標”。2013年,中國提高了在飛機、火車、電廠和其他基礎設施上的投資,這有利于在中國世紀和快速時代的競爭。資金就在城市運輸空港的創意集群中,而政府決意為航空大都市項目提供資金。
與中國的機場相比,美國的機場(少數除外)運行不力,在設計、服務和運輸速度上都不如或落后于其他大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CLBHz0xqTU0euHU2adUQDMZCFsBPY3a3ktvUM8t/Q6c=as Friedman抱怨說,和中國與歐洲超現代的機場相比,離開那里到達美國就像從“《杰森一家》飛到了《弗林特斯通一家》”。這個比喻用的是20世紀60年代聞名的電視劇,《杰森一家》生活在類似航空大都市的未來城市里,而《弗林特斯通一家》是生活在恐龍世紀的山頂洞人。當美國耗資于國外的戰爭,卻在國內的橋梁、碼頭和機場修建上支出不足時,中國卻正在建設未來的大都市運輸基礎設施,包括城市網絡、控制向城市的流動、提升世界領先制造商的工業能力。
大國通常也不是發展中國家,但政治學家認為中國是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的“十二五”規劃(2011年-2015)年中說“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場化和進一步的國際化”是發展的需要。這個規劃在國內外事務上頗具雄心。如果其中的運輸計劃能全面實現,中國世紀就會在經濟前沿立足,在國際勞務市場贏得地位,從而作為一個大國參與競爭與合作。
在《中國航空:未來的考驗》(2012年出版)一書中,分析家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稱航空和航天是“中國現代化的下一個主戰場和考驗區”。航天一直是美國力量的主要驅動力和通用高科技的成功范例。法洛斯認為如果中國想壯大,機場的發展和民用航空的擴大是運輸和商務一元化的關鍵。他以在動物世界生態系統中最強大的獅子作比喻,獅子依賴于次于其的所有階層的動物,要想成為像獅子那樣的“頂尖撲食者”,那就意味著整個系統要好。法洛斯總結說中國要是運用科技力量成功的實施航空和航天的革新,中國就會在航空建設上成為獅子那樣的“頂尖撲食者”。如果這個“頂尖撲食者”在壯大,那就顯示出所有的生態系統是完好和值得尊敬的。航天進步意味著城市化、國力發展、力量崛起和全球一體化。
中國的決策者知道該怎樣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說要“完善以國際樞紐機場和干線機場為骨干、支線機場為補充的航空網絡,積極推動通用航空發展,改革空域管理體制,提高空域資源配置使用效率”。機場可以連接內地區域和城市之間的高速鐵路網絡,而改進后的高級水運可以補充新的國家高速公路系統,再加上良好的港口設施,就會為快速運輸系統提供一個天衣無縫的網絡,從而使在中國的旅行和商務更有效率。地面運輸系統的目標主要是國內消費,而未來的航空運輸則是下一個中國世紀和“頂尖撲食者”依賴的支點。
有比較才有鑒別,美國在30年間,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曾有過自己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美國人看到并充分利用了這一機遇,使國內的消費猛增,中產階級飛速發展,大專院校設立了新的成果標準,科研的進步迎來了航空時代的到來。所有這一切使這個國家成為一個消費超級大國。美國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人力和物力運輸上既方便又快捷,成了世人羨慕和模仿的榜樣。中國的戰略機遇年代始于20世紀80年代,從90年代起開始加速前進。
如果我們稍微回顧一下就可以看到,從美國建國的17世紀起,修路是為了車馬在陸地上跋涉,從而在貿易點誕生了城市。這種運輸在古代連接貿易城市西安和巴格達與羅馬的“絲綢之路”上最為顯著。在運輸歷史的第一階段,中國的航海家也從港口城市,特別是沿著珠江三角洲出海。在美國,沿海沒有島嶼鏈妨礙的一流深水港口為其商船航道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人與物乘船東可到歐洲,西可到非洲,到1914年美國通過建設巴拿馬運河把世界連接在了一起。
運輸的第二階段是依靠蒸汽機和運河修建的內陸江河水運系統,美國的水運依然強大,但運河卻銷聲匿跡了。相形之下,中國的內陸水運系統擴大了,運河以及深水航道運輸是其整體矩陣的主要力量,使中國的原材料和成品運輸在效率上靈活多樣。
隨著鐵路的修建,興起了運輸的第三個階段。鐵路的旅行速度、使人可預計出行計劃的火車時刻表——極其方便,既賺錢又大受歡迎。在“鍍金時代”(1877年-1895年),美國的鐵路系統是政府和地方私企共同投資,鐵路從美國大西洋的港口橫跨5,500公里,與加州的太平洋港口連接在了一起。20世紀成了美國世紀,到1900年,美國擁有的鐵路里數相當于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組建了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National Railroad Passenger Corporation of the USA簡稱“美國國鐵”或 “美鐵”——譯者注)?!懊黎F”現在全長34,000公里的鐵路段上每天發送300車次。美國沒有建一條高鐵乃其衰敗之征兆。中國到2015年,快速鐵路系統將達到45,000公里,包括連接香港與珠海。比如現在從西安到北京只需要330分鐘。
運輸發展第四個階段的標志是高速路和汽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各個階層的人都廉價擁有了汽車,不過那是在戰后,就是被歷史學家稱之為是“富裕社會”的時候。美國大量的投資州際間的高速公路,東南西北來回穿梭,形成了一個對角線式的高速公路蜘蛛網矩陣。政府提供資金支持,這一點很像中國“十二五”規劃中提議的把所有的城市通過83,000公里的全國高速公路網絡連接在一起。這一高速公路計劃使陸地上的集裝箱式卡車運輸更有效率,也使國內的消費和服務上升到了更高的水平。
航空時代的到來使運輸進入了一個新空間。到20世紀30年代,全球首富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 創建了航空工業和自己的環球航空公司。西雅圖和華盛頓的比爾·波音飛機制造廠改進了自己的飛機生產線。他們的成功在全球引起了競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加劇了對軍用和民用飛機的投資,帶來了噴氣機時代。美國人運用革新來打造全球最安全和利潤最豐厚的航天和航空商務。世界上的國家蜂擁而至購買休斯、道格拉斯、洛克希德和波音飛機。在過去的十二年里,歐洲生產的“空客”一直是美國“波音”的主要競爭對手。世人期待著中國能在下一個十二年里很認真地加入到這場競爭中來——到那時,中國才會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頂尖撲食者”。
世界正處在運輸發展的第五次沖擊波中。全球化,特別是互聯網將以前的四次沖擊波組合到一起,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矩陣。無論中國是否很快在客運飛機制造上領先,都會幫助我們來回答不遠的將來我們將如何生活這個問題。解決之法就是以機場為為中心。把城市美好的規劃、優良的機場設計和商務戰略相結合,像卡薩達近十幾年來倡導、格雷格·林賽(Greg Lindsay)在《航空大都市——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2011年出版)中詳述的那樣。
陜西西安空港新城管委會主任王學東先生理解航空一體化經濟區域的含義。王先生是一位在南開、北大和清華大學接受過教育的經濟學家,他熟悉全球供應鏈、增值的金融曲線和航空為中心的經濟模式。王先生認為航空大都市把社會需求、政治任務和經濟增長結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個戰略工業,能為國內就業、良好的居住環境和全球商務競爭提供服務,是下一個中國世紀的新期望。上海世園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航空大都市讓生活更美好”可能成為將來的口號。王先生也是一位航天愛好者,他有時學飛行課,這讓他和飛行員與導航員一樣更清楚的理解機場的效率。
王學東先生愿意和我探討空港新城的建設,這個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的智慧,特別是他善于聆聽,愿意從多方面考慮問題。他深思熟慮,對航空大都市有清晰的視野。王先生和我的談話從卡薩達的理論談起,卡薩達的有關運輸的第五次沖擊波認為大都市和大機場要融為一體,這樣商務才會更有前途,更多的工薪階層會成為中產階級。中國要緩解大量從鄉下把農民遷到城市所帶來的壓力,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持續科學的發展。
王先生提到了中國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在他希望所看到的陜西建設藍圖中,有香港國際機場、韓國松島新城和北京首都機場的影子。他說,香港國際機場占地168平方公里,西安空港新城占地146平方公里??崭鄣慕ㄔO耗資大,但經濟投資將會得到遠期項目對這一地區的回報。這里的建設包括安置普通工人和拆遷農民的生活區,中產和上等家庭的公寓和最新的運輸設施。這一切會讓西安成為一個分配和制造口,成為一個機動空港——一個大西北的綜合運輸空港。
王先生相信西安空港新城在國際上將會成為西安通向世界的“門戶城市”,在國內則“輻射西部”。他對我說:“你知道,我們已經完成了3號航站樓的建設,今年有兩千五百萬人進出西安,而今年夏天人會更多?!彼忉屨f西安和航空新城的結合會為陜西的崛起助一臂之力,作為國際和國內與世界接軌近的空港使經濟受益。這是一個宏偉的夢想,當我問他這個夢想是否可能很快真的實現時,他說:“當然,現在時機成熟了。我相信沒問題,我們能做到,我們一定會做到?!蔽蚁嘈旁跉v史的這個關頭,只有中國能上這樣的大項目,同時打造四所航空大都市和一百多個支線機場。
中國式的政治嚴控和政府支持的項目往往比西方華盛頓式的混亂、盲信和民主更有效和有力。中國很快就會在全球的運輸和城市化基礎設施上領先??ㄋ_達在說到中國(和少數亞洲和中東的一些國家)時說,“如果有什么,那就是他們的動作是夠快了?!毖巯碌暮教齑笸竺绹诖箜椖可先狈φ紊系囊恢?,熱衷于私人而非公共投資,是所謂的自由市場。中國模式的靈活性可以讓領導人看準方向、調動資源和人力去完成大項目中的老大。西安空港新城是“十二五”規劃在2011年提出的,現在已經有38個大項目在建設中,包括西北最大的飛機維修機庫,一個巨大的海關保稅區。全球的城市化決策者都認為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很快的完成這樣的壯舉。中國是在一個宏偉的天平上思索和建設。
西安空港新城會提升勞工的素質,為了提高中國的價值鏈中國必須有這一步。機場的驅動力是科技,安置工人就要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航空大都市為成千上萬的人創造就業的機會,也在國際商務界創造競爭??偟恼f來,每年中國從農村安置兩千五百萬人進城,政府要耗資6,500億人民幣。在西安航空新城,眼下在建的保障房項目涉及11,000個家庭,大約48,800人,4,500套已經完工。從家園搬走的農民每人可得到60平方米的住房補償。還有6,500套公寓正在施工中并將于2015年完工,大量的項目還在藍圖上。
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戶型,除了為安置農民修建的公寓、還有為產業、制造業、服務業、機場保潔工人和其他“藍領”建造的廉價和價格適中的保障房。比如在商務中心區,已經修建了2,700套公寓,更多的還在施工中。這些公寓既適用于家庭也適用于個人,據估計將有25,000人在此居住。這些公寓可以租或者以政府保證能支付得起的限價購買。這些公寓的造價耗資13億人民幣。
王學東先生說被安置的農民多數都將在機場工作,如做園藝、施工或其他技術要求低的工作。另外,還有讓農民學習新技術和獲得新機會的培訓項目,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20%到30%的工作都留給了要安置的農民。到2020年,將會有30萬人在此居住和工作。
我的印象是王學東先生在力求保持對歷史的信仰,讓現代與古老的文明貫通,把歷史和航空大都市銜接在一起?!拔覀兗纫紤]秦始皇的銅車馬和兵馬俑,也要考慮波音767的鈦金屬發動機和國際游客”他對我說。他強調西安空港新城一定要“國際化、人文化、生態化、智慧化”。2013年7月20日,我應邀出席一次為期一天的研討會,有16位中國歷史、文學和語言學的專家和學者和他的委員會成員一起商討空港新城的道路和區域命名問題。研討會的主要思想是如果要打造一個“智慧城”,就要尊重和弘揚陜西的歷史和文化。
穆濤教授以周、秦、漢、隋和唐時代的命名和歷史記載為新城的命名定下了基調。他說西安是漢文化的中心和靈魂,西安空港新城要和中國靈魂城市的傳統一致。這樣做會在國際范圍內提升和重鑄中國文化的輝煌,也會在當地的居民中產生很強的共鳴,是一種讓人有歸屬感的象征。在連續三小時的研討中,大家對細節的認真關注簡直讓我難以相信。不論打造快速、省時和壯大經濟的空港新城是多么重要,但西安空港新城首先是一個珠寶盒和時光機,回到歷史是為了前進。秦始皇和先進的航空挽起了手。
除了意義、歸屬感和國家地位,歷史和華為與小米手機一樣是經濟資源,可以帶來有形的收益。我們通過名字、意象和歷史遺址來尊重我們的祖先和他們創造的文明。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我相信我們遠古的先祖們那樣生活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把力量傳遞給自己的后代。對于我們來說,在先輩們的基礎上建設是繼往開來,會給城市居民、我們的后代和我們自己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在中國沒有哪一座城市比西安的歷史資源更豐富,西安空港新城與唐代涇河和渭河(黃河的主要支流)之間山谷的風水相宜,公元第8到9世紀這里是中國的中心,是全球最大的都市。長安得益于“絲綢之路”的貿易和此前十個朝代的華夏文明。但長安一度失寵了,從中國和世界城市的天梯上掉了下來,以至于中國之外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都從未聽說過。
然而城市有興衰,也會再次繁榮。1979年,西安又回到了世界舞臺。這不僅僅是鄧小平領導下的中國對外開放的奇跡,也是西安兵馬俑博物館建成開放的碩果。西安扎進了歷史,發現了歷史的價值,用玻璃柜中的歷史照亮現在和建設未來。過去是序幕,歷史的種子會開花結果。著名作家賈平凹在其小說《廢都》中描寫過西安。(《廢都》2013年被中國的胡宗鋒教授和英國的羅賓博士剛譯為英文)。賈先生的小說背景是20世紀80年代,西安的居民在變得富有之后卻迷失了自己,這是后現代思維,也許是面對新的消費品、國際性文化、腐敗和物質富足后的一種虛無。一切都太多太快了,個人財富的突變使許多人不知所措,需要重新調節自己。也許現在應該寫一部名為《興都》的新小說。西安航空新城的設計以歷史為精神和經濟資源,會為西安重鑄輝煌助一臂之力。
西安咸陽機場已經是中國發展最快的機場中的探花,2012年的乘客增長率是18%。機場正在修建第三條跑道,隨著向航空大都市演變,還有平行修建第四和第五跑道的空間。在2012年,機場運送的乘客超過了兩千三百萬,3號航站樓新的高檔購物區在吸引零售消費者。進港和出港通告牌上顯示有130條國內航線和30條國際航線。2013年,芬蘭航空公司開通了從赫爾辛基到西安的直達航班。國際航班帶來的是商務。國際航班的進出以及直達航班增加的顯示牌,被格雷格·林賽描述為商務和旅游的“尋寶圖”。
“亞太航空中心”(CAPA)目前把中國的飛機客運量排在全球第八。經濟排名全球第二,人口第一的中國顯然在經濟增長和國際旅游業上大有空間。中產階層工資的上漲會確保這一切得以實現。另外,有保障的直達國際航班會使西安成為全球商務的一個快速樞紐港?!皝喬娇罩行摹狈Q之為“爆炸式的增長”將會使西安從目前中國國際乘客進出港人數排名的第二十位躍居到前十。2012年機場的進出港率為30億人次,航班為37.5千萬架次,這一事實就驗證了財富的上升、中產階層游客對舒適旅行的追求和商務游客的需求。
中國目前購買的所有飛機有一半來自全球的大牌飛機公司,特別是“波音”和“空客”,都是世界最大航空公司這個旗艦的一部分“中國航空”以及位居第三和第四的中國南航和中國東航的一分子。在2010年,中國的航空公司擁有2600架客機,到2015年這個數字將會增加到4500,到時據估計將有4.15億中國人搭乘國內航班,1.05億人搭乘國際航班。顯然,中國的乘客和飛機數量很快會超過美國?!叭蛏虅章眯袇f會”根據對商務旅行消費的跟蹤估計,到2013年,中國的商務旅行費用將會達到224千億美元,美國是269千億美元。而游客的花費則會輕而易舉的讓這個數字翻一番。
美國的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未來的沖擊》和美國社會學家卡斯特爾斯(Manual Castells)在《網絡社會的崛起》中都在強調速度的重要和在人生中的“流逝”。生命和事件的轉瞬即逝讓人們震驚,但人們在滿足自己的欲望時更加渴望速度和效率。產品流動的模式、信息、工人、投資和旅行等等這一切征服了世界。事實上,流動模式為城市化和空港城市在快速時代奠定了基調。對任何延緩流動的東西我們都要再思考,以便使其跟上快速電子商務互聯網消費者的愿望,與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大公司投遞時代相匹配。
在西安空港新城,王學東先生貫徹和落實的是流動理論的概念。運輸是重中之重,正在興建的空港新城已經擁有了兩條鐵路線,三條高速公路,一條即將完成的直達西安市區的地鐵線和城內加速流動的大道和街道。另外,新建的公司、物流和商務中心、公寓住宅區、飛機維修庫和航空大樓在設計上為了縮短距離、增加運輸效率、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物流和客運服務,距跑道和相互間的距離都不遠。這些與速度有關的條件和毗鄰對游客來說極為重要,是吸引大公司來投資的必要措施。還會有更多吸引私人來投資的舉措。2013年7月28日,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中央對新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的計劃很重要,但發展和改革要以市場為導向,投資友好,由當地政府管理。中央決策和投資、地方管理和私人投資將一起合力打造西安空港新城。
西安空港新城目前已經落實的項目有投資千億人民幣的臺灣富立LED產業,在此建生產線和制造工廠,生產綠色能源的光電產品。一處198套別墅的中高檔住宅區(已經建成并售出),空港新城不同企事業工作人員居住的高層公寓樓已經獲得了世界五百強上海綠地集團260億人民幣的投資。作為其投資的一部分,綠地集團正在修建一座五星級賓館、一家商務中心和一處國際教育中心以便和綜合商務社區配套。還有,和北京云柏集團合作,籌建一處著眼于國際流行基調的大型購物廣場,一家星級賓館和一家商務中心。云柏集團以其在北京的搜秀城而聞名,并已承諾投資30億人民幣,建設一個世界級的零售廣場。
由于航空城是一個現實網絡中的樞紐中心,空港綜合保稅物流園區將會成為歐洲和亞洲之間的主要門戶和提供電子商務的端口,該項目的初期投資為110億人民幣。已經落實的還有一家紅木工廠??崭坌鲁峭耆ǔ珊?,其在跑道附近的位置將在48到72小時的投遞時間內為全球服務。這里還要修建電磁產品、藝術雕刻、新建筑材料展示中心和把產品迅速送達顧客的出口工業園。這個“實物互聯網”需要手續簡便的海關。美國的普洛斯集團投資了近6億人民幣來建設國際航空物流園。
飛機的可靠性最為關鍵,這里將由中國東航投資15億人民幣來修建西部飛機維修基地,把西安打造為地區維修中心。建成后的維修基地可以為“空客”服務,使之成為整個亞太地區最大的“空客”維修基地。將來會擴大業務,為其他機型包括“波音”服務。
為了提升文化旅游、弘揚陜西書畫家的作品,陜西美術家協會已經開始在此籌建西安國際美術博物館,一個畫家村和為中外藝術家提供聚會和展覽空間的綜合商務中心。
從總體上看,西安空港新城根據不同的目的和作用,依據持續流動的理論,也就是革新福特生產線的智多星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說的“唯一的上上策”,分為七大組團,分別為:空港綜合保稅物流園區、空港半導體(LED)產業基地、機場產業、空港商務中心、民用航空技術、城市中心和北辰生態園。這些組團為產品的流動、生產線和產品制造以及第二天交貨提供速度和價值。為高端商務游客提供了一個有會議設施的綜合商務中心。這里支持民用航空,有航空訓練設施和飛機維修基地、弘揚中國文化的精髓、鼓勵國際文化交流和旅游;有大片的生態區、保留了許多完整的村莊、在涇河的南岸創造了一個大綠色帶。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個生態旅游的好地方,也能讓當地居民和旅游者盡享天然風光。
這里的最后一個組團是北辰生態園,占整個空港新城面積的一半,將這一部分納入空港新城的總體計劃提高了航空城作為領跑者的環境意識形象,著力于發展更加綠色的生活空間。食品加工可以輕松地納入這一區域,并把核心放在蔬菜和水果上。國際游客可以參觀這里的歷史遺址,生態旅游大有可為。
環境學家常常說中國的空氣吸不得,水喝不成。但空港新城不僅是在重點打造航空大都市,也是在打造一個生態化的航空城??諝夂退|會改善,風景將會更美。進入這一片綠地的企業可能包括一個高爾夫場、一個運動公園、家庭出游的野營設施、一個有熊貓和駱駝能吸引和讓人高興的小動物園、各種各樣的旅館、文化遺址、湖泊和餐館。可持續發展和清潔的環境有利可圖。
中國“十二五”規劃的一個重大主題是“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在西安空港新城,評估家要決策先搬遷和改造哪一個村落。要關心的是保護文化遺址和田園生活,但優先考慮的是能否改造和是否需要搬遷。中國政府像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說的那樣想改善環境,王學東先生對我說:“我們在努力,我們也有義務。但我們不得不為了更大的利益平衡就業和經濟與生態。我們的目標是讓航空城國際化、人文化、生態化和智慧化。”
在所有建議中觸動我想起自己愛上飛行的一項是建一個培訓下一代飛行員的飛行模擬中心,建一個分開的航站,管理商務噴氣機和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私人飛機。在航空條例被修訂允許民用航空有更大的自由后,來自境外的商務和私人飛機也會增加。航空管理的改善會打開流動的源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為全球跨國商務帶來效率?,F在,中國只有幾百架私人噴氣機,與美國的22萬架商務和私人飛機相比,中國就談不上說有私人飛機。事實是商務總裁們不愿等,需要不受航班束縛的隨時起飛和降落,他們只要有可能就選擇乘私人飛機。比如,“空客”“灣流”和其他一些公司制造的公務機更快和更舒適,其油箱容量可以從西安直達倫敦和紐約。
不管如何有益,古老的“絲綢之路”落滿了灰塵、緩慢、有駱駝味。新“絲綢之路”以城市和機場為中心,有更大的潛在利益。我們應當祝賀這些生活水準高的珠寶盒。我們處在快速時代,這是一個大都市的世紀,是中國世紀。不久,我們就會在陜西聽到登機廣播:“女士們、先生們:希望您在空港新城和西安時光機度過一個美好的時光,請準備好您的登機牌,以便我們盡快起飛?!?/p>
吾輩所處乃航空時代是也。

胡宗鋒
中國翻譯協會理事,陜西省翻譯協會副主席,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副院長,文化與翻譯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