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的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
據報載,2012年10月,青島市民張先生與弟弟妹妹相約去爺爺家吃晚飯。飯桌上,老人屢次想和孫子孫女們交流,但孩子們卻并不在意,只顧著低頭玩手機。老人開始不高興了,說一句“你們就和手機過吧”之后,摔了眼前的一個盤子,生氣地回了房間。原本其樂融融的家庭聚會,立刻變得尷尬無比。而記者隨后進行的采訪顯示,類似情況在不少家庭中時有發生,非常普遍。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需要面對面的,朋友之間,老人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也是需要真誠的相互關心,這一切怎能以一部手機來頂替?一切都需要回歸!不要再專注并癡迷于電子產品,而是敞開心扉,選擇最綠色環保的原生態方式“面對面”!
這條新聞被報道后,某報記者隨機采訪了10位市民,其中有7人表示,親朋聚會時會掏出手機,而且成為一種習慣。這7名市民年齡大多集中在20歲到30歲。“朋友坐在—起,我們也會聊天,但是不看看手機會覺得不舒服”。市民吳小姐告訴記者,她與朋友—起走路時,甚至都不忘掏出手機聊QQ、看微博……可見我們已湮沒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海洋里,似乎并不為過。
關鍵在于被手機“綁架”后,我們的生活悄然發生的變化。聽別人講的一個故事不可謂不經典,比如說一位媽媽做好飯大聲叫兒子出來吃飯,躲在自己房間泡在網上的兒子毫無反應。無奈,媽媽掏出手機,上QQ,發“出來吃飯”,立刻回應“好的”,出來了!類似的故事,雖說當笑話講時,一干聽眾一笑而過,但細細想來,這無孔不入的電子產品還大有成親情障礙的趨勢:忙碌一天回到家的夫妻,本該交流交流所見所聞,可一個把手機當情人、一個把電視當老公,一個把電腦當老婆的絕非少數;在網上流傳甚廣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句話,道出的是現實的無奈,更有些許悲涼。
手機給我們的生活是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是我們要懂得適度。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大家都懂,過度了也許就不“好”了。不要讓自己的父母,或者親人看到的只是“我們的頭頂”,他們想要看到的是“我們的臉,我們的心”!
讓手機回歸“工具”的角色,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重新給手機定位,強調它的“工具性”,而不是“擬人性”,不要讓手機“綁架”了我們的生活。
【名師點評】
本文開篇提出問題。本文的亮點在于考生極為豐富的事例論證,文章少了一些枯燥乏味的說教,而是將生活中許多現象信手拈來,包括開篇的“家庭聚餐,手機掃興”素材,可見考生從反面切入,運用逆向思維,以生活中的我們耳熟能詳的與手機有關的瑣事經過層層遞進,最后亮出觀點:讓手機回歸“工具”的角色,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重新給手機定位,強調它的“工具性”,而不是“擬人性”,不要讓手機“綁架”了我們的生活。素材豐富,生活氣息濃厚。
閱卷現場評分:基礎49分+發展10分﹦總分5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