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充滿辯證,也需要平衡,亦如蘇軾所言“淡妝濃抹總相宜”。
——題記
音樂有高低音之分,高音高亢激昂,能點燃人的激情;低音低沉婉轉,能揉碎人的心腸。正因為此,高音低音此起彼伏,相應相和,相得益彰,方能表現出音樂的抑揚之美。
人生亦是如此。過一種平衡的生活,快慢相間,高低起伏,方能體驗人生百態,活出人生精彩。列寧說,不懂得休息的人,就不懂得工作。一句非常直白的話,卻非常精辟地闡明了“工作”與“休息”需要平衡的道理。
彼得·巴菲特追尋的便是一種“濃抹”似的生活,他是美國知名音樂人,而他還有一個更引人注目的身份——“股神”沃爾·巴菲特的小兒子。按2011年福布斯全球排行榜上的排名,沃爾·巴菲特以500億美元居世界第三。彼得本來可以唱、吃、玩不愁,平穩而安適地過一輩子,然而他卻自己拼命地努力、不懈地工作,過著刺激又充滿色彩的人生,努力為這個世界做些事情。
彼得·巴菲特因這種“濃抹”似的生活,使自己富有激情的人生價值得以精彩的體現。
沈從文老先生則喜歡的是“淡妝”似的生活。他在清泠泠的沱江邊上,寫下了對張兆和女士的愛意與對平靜生活的向往。河面上泊著一葉孤舟,只只白鷺停在上面,仿佛開始了漫長的等待,一如他的心情。他寫道:“來夢里趕我吧,盡管我的船是黃色的,沿著我所畫的小鎮一直向西走,我想和你一同坐在船里,從船口望向那一點點紫色的小山。”
沈先生正是用這字字如明珠的平淡語言來抒寫他的人生愿望。他渴望與愛人平平淡淡、從從容容地走完漫長的人生路,不求大喜大悲,不求跌宕起伏,他“淡抹”的生活讓人心生向往而又溫暖人生。
無論是彼得·巴菲特,還是沈從文老先生,他們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正如音樂的高低之分,一曲是《十面埋伏》,一曲是《春江花月夜》。前曲中,讓我們感到心潮澎湃,愿意為輝煌的事業,拔劍引弓,誓闖生活的槍林彈雨;后曲中,讓我們感到明月可愛、江水澄澈,一切都是那樣的靜謐,那樣的溫馨。
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只要平衡。人生雖然短暫,但只要來過,何必乞求永恒;個人雖然渺小,只要心中平衡,你就會獲得愜意而甜蜜。
人生應如何度過?讓我們記住蘇軾所說的“淡妝濃抹總相宜”吧。
【名師點評】
這是一位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機智的審題能力的學生。他認真審讀作文材料,巧妙勾連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的名句“淡妝濃抹總相宜”,將其典化為作文標題,豎起一面鮮艷的旗幟,彰顯主旨。然后,作者聯系音樂,舉列寧名言和彼得·巴菲特、沈從文的事例,分別從“濃抹”與“淡妝”兩個角度,深刻闡明了一個的道理:人生需要平衡,生活要像蘇軾所說的那樣“淡妝濃抹總相宜”,只要心中平衡,你就會獲得愜意而甜蜜。文章開篇扣題,然后采用總分總結構,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地闡明道理,結尾用設問、呼告,有力收束,很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