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蛋白質含量極其豐富而又十分廉價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尷尬,煮熟的大豆難以引起人們的食欲,人們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來,取“法”于用鹽鹵點制豆漿而發明了豆腐,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從而讓普通的大豆的價值得到了升華。
無獨有偶,眾所周知,“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欣賞王右軍的《蘭亭序》,如臨習習清風,沁人心脾,東晉風流,宛在眼前。欽慕之情,從心中油然而生,多么想讓自己的字也充溢那樣的靈氣與風情!柳公權曾說:“用筆在心。”仔細揣摩,書家用筆于內則為心,用筆于外則為法。心隨其法,法現其心,于是就有了這流芳千古的《蘭亭序》。
剛直忠義的顏魯公半百之際適值安史之亂。面對破敗的山河,心中別是一番苦滋味。兄弟果卿與侄子季明被史思明部所俘,一日之后,郭子儀李淺弼揭旗破敵,獄中之人獲救,顏魯公本滿懷兄弟團圓、叔侄重聚的期望,卻只看到兄弟的遺骸與侄子的頭顱。撫今追昔,顏真卿哀思郁勃,血淚并迸,悲憤交加,寫下了蓋世杰作《祭侄文稿》。顏真卿為忠憤所激發,他的“法”是一腔剛直強韌的凜然正氣。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如此的凄苦生涯,不僅沒有消磨去蘇軾的銳氣,反而促成了他浪漫不羈、蒼勁沉郁的“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的降臨人世。蘇軾通過科舉入仕,任史官,神宗時黨爭,被貶為杭州通判,同年繼因文字禍入獄,由于得到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的過問,被赦免死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動蕩,但其性情曠達,襟懷開朗,超于塵表。如果說《蘭亭序》重心,《祭侄文稿》重氣,那么《黃州寒食帖》則重意。曠達之意,脫俗之意,便是蘇軾之“法”。
李叔同是近代少見的全才式人物,而他這樣一位才華橫溢、名重一時的人,竟拋妻別子,出家為僧。他的學生豐子愷說,弘一法師“憂時憤世,報國無門”,故而苦心向佛。他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一面歡慶自己的解脫,一面悲憫眾生的苦惱”,李叔同將佛學境界與書法形象相結合,他的“法”便是隨緣,隨性。
書法家們寫字各得其法:或為心。或為氣,或為意,或為性。法便是心中所想,便是志向所在,便是性情所趨,盡情書寫自己的生活與人生。
可見把大豆變成豆腐的“法”子,是多么的重要呀!豆腐讓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變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軟變通的個性給擅長烹飪的中國人留有極大的創造空間,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類繁多的菜肴,以適應不同地區人們的口味和喜好。所有這些,不都是人們提升點化到“法”最高境界,才得出現大豆到豆腐質的飛躍的局面,可見“法”在我們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名師點評】
眾所周知,古代文化是民族睿智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積淀。擁有的感性材料多了,一俟積累成熟,加以自己的人生體驗,總能悟出真意。本文正是考生在長期積累、多方感悟的基礎上醞釀成篇的。文開篇從大豆到豆腐依“法”轉變現象說開,再從中國古代書法文化中撈取出幾枚燦爛奪目的貝殼——王右軍以心為法,顏真卿以氣為法,蘇東坡以意為法,李叔同以性為法,阮元師以自然為“法”——并將之呈現于讀者面前,文章已然熠熠生輝。本文的成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寫文化散文,不僅要深深扎進古代文化之海,還要在閱讀中汲取,要在審思中提升。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色。題目“依法”才能“飛躍”,文開篇從大豆到豆腐中悟出“法”入題,不啰嗦;內容行文緊扣“法”,并由此生發開去,看似散而實則聚;結尾再次緊扣材料,由“法”收束全文,意韻深遠。這種結構,層次井然,環環相扣,從而使行文構成了和諧的整體。
閱卷現場評分:內容分24分+表達分24分+發展分9分﹦總分5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