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哭,就有人笑,有人喜,就有人憂。人們總喜歡被周圍的環境影響,而恰恰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改變著環境。中國佛學稱之為“定數”。不可能全世界都在哭,也不可能全世界都在笑。老子認為“萬物都有黑與白,正與反,善與惡的對立面”。這又被稱為“道”。中國兩大宗學似乎都認可了某個觀點:一個人不可能總是在哭,他也不可能總是在笑。不可能所有人都在哭,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在笑。所以我們應該明白:不必去羨慕、嫉妒在萬千哭者中笑的人,也不可輕視、小瞧在萬千笑者中哭的人。
豁達,從容地面對失敗——不哭。與其說豁達是一種境界,不如說它是一種品質,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做到。做到它不容易,或者說做到它的人一般都是有經歷、有故事的人。當然,人不可能一生下來就閱歷豐富,這是需要我們親身體驗,慢慢磨煉出來的。如何磨煉呢?那便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你不要因為被別人誤會而心懷怨恨,重要的是澄清誤會;不要因為小事與父母吵得不可開交,重要的是真心交流;不要因為考試失利而怏怏不樂,重要的是努力學習,而心如止水。湖面上雖然波浪未起,但湖中卻流動著生命的節奏。你我不是圣人,總有挫折要去面對,如何去面對,那就得看你的心境如何,或靜或躁,或果或武。
虛心地接受,老實地走路——不笑。說實話,每個人都有缺點,每個人都有欲望,每個人都會貪婪!但程度卻大不一樣,有人在成功面前得意忘形,有的人在成功面前卻發現自己的不足,為了下一次的成功而努力著。豪情萬丈,勇猛無敵的人永遠也成不了君王級的人物——這是我多看電影積累出的經驗。因為他們想喜則喜,想怒則怒,而幾乎所有的開明帝王都不會喜形于色,而且都善于心計。這并不是要教我們勾心斗角,而是告訴我們要想成大事,不僅要不拘小節,而且還要識大體,在一定的場合做一定的事,不要使自己的身體受沖動影響,應該要受自己的理性支配。在我看來,太高興會使人的頭腦發熱,頭腦一旦發熱,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而做出無法挽救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把握高興的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千年前,古人便說出了如此圣言,可又有幾人做到呢?甚至連作者也無法真正釋懷啊!雖然難以達到如此境界,但我們還是要孜孜以求。這正是:淡看世間哭笑,唯求心安!
【明師點評】
這篇文章寫得很平實,但語風親切,所說之理能滋潤讀者心田。此外,作者善于生發聯想,視野開闊,就“無形的力量”生發到佛學、老莊哲學,具有思辨色彩但不玄奧,語言入耳入心。接著分別論述“不哭”和“不笑”的人生態度,不拉大旗作虎皮,而是以自己的人生感悟來春風化雨,讓讀者不知不覺間接受作者所言之理。結尾十分辯證,且回扣標題,結構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