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本來是再簡單不過的了:蘇武奉漢武帝之命,帶著張勝和常惠,送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回去,過幾天就要回國了,想不到事情拖了十九年!
原因出在張勝身上。他與虞常早年在漢已相知,這時虞常一面與緱王密謀劫持單于母親歸漢,一面向張勝揚言要為漢射殺早已逃奔匈奴、做了丁零王的衛律。不料密謀事泄,緱王戰死,虞常活捉。
這樣事情就討厭了。主其事的衛律怎么會放過虞常?軟骨頭的虞常怎么會漏掉張勝?張勝一系怎么會放行蘇武?——十九年的拘禁生活就此開始,蘇武堅貞不移的崇高品格就此展開。
要問你何以能把事情交代得如此言簡意賅?全賴文章前三段對復雜事態的清晰記敘。非如此就不會有讀者的概括,非如此就不會有蘇武的麻煩。
所以,就文章而言,張勝不可或缺。他一起來到,才有謀反起事的插敘倒敘手法并用的必要,才有為蘇武被累及扣留、面斥衛律做好鋪墊的必要。
第四段寫衛律威迫、利誘蘇武投降,蘇武嚴詞斥責的過程。先敘斬虞常,再敘逼張勝降,接著又敘舉劍欲殺蘇武,蘇武昂然不動。威逼失敗,改為利誘,用封王、給財富、約為兄弟以利誘,又用“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來感動他,而蘇武則義正詞嚴,予以痛斥,指出他以前“叛主背宗”,現在“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的卑劣用心,既斥責他過去的無恥經歷,又警告他當前應該承擔的罪責。——這就大力刻畫了蘇武的正面形象,成為全文的重點。
那么,久違了的常惠到哪里去了?他只在第五段“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一句中曇花一現啊。——但是,他在后來昭帝即位,匈奴與漢和親,漢求蘇武,匈奴詭言武死的時候,起了特殊的作用,功不可沒。正是他把蘇武未死的消息通報給漢使,并教漢使如何解救蘇武的辦法,終于使蘇武回歸。
所以,就文章而言,常惠也不可或缺。張勝鋪路在前,常惠收尾于后,都為文章的來龍去脈、為蘇武的典型形象,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進而三人接成一線,貫穿于復雜事態的始終,做到層次分明,褒貶清明,主題鮮明。
張大文:1991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并被授予國家級“人民教師”獎章。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現為復旦大學附中特級教師,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已發表文學作品1000萬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