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轉型期的中國,各種群體性事件呈現高發、頻發、易發的趨勢,這些群體性事件不僅擾亂了民眾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而且對社會的穩定和和諧造成嚴重損害。本文聚焦群體性事件的特點,發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形成原因,最后提出解決群體性事件的辦法,以期能為社會和諧有所幫助。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特點;存在問題;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D0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0 — 0017 — 02
一、引言
中國的改革開放在不斷地推進,面臨著市場經濟轉型,利益格局調整等現實問題,導致社會矛盾日益增多。群體性事件就是這些諸多矛盾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近年來群體性事件也呈現出高發、頻發、易發的趨勢。1993年到2003年間,我國群體性事件數量由1萬起增加到6萬起,參與人數由最初的約73萬人增加到約307萬人?!?〕2005年超過6萬起,〔2〕2007年超過8萬起,2009年群眾各類上訪事件仍然繼續上升。近年來,群體性事件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從普通群體事件到非直接利益相關的群體性事件,從原來的尋求解決問題到現在更多的參與者借此發泄不滿情緒,群體性事件逐漸變得復雜。
不斷增多的群體性事件,是我國經濟改革和社會變革過程中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集中反映,群體性事件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群體事件干擾了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成為社會穩定和和諧社會的障礙。如何解決群體性事件問題,越來越考驗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成為地方及中央在維穩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棘手問題。
二、我國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特點
(一)目標指向轉移化
這些年發生的群體性事件,事件發生之初往往只是一些比較小的矛盾糾紛,涉及的相關人員之間只存在利益摩擦,但由于相關部門處理的態度不明確、處置不及時或不妥當,導致一個具體事件甚至很小的事件,可能變成社會沖突的導火線。這樣導致很多“打抱不平”的群眾加入。在部分社會成員參與后,關注的目標很可能會轉向社會存在現象,如官員腐敗、貧富差距或社會不公等,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普遍要求逐漸地成為凝聚各個階層的共同力量。
(二)行為手段組織化
縱觀群體性事件,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組織化程度比較高。主要呈現出兩種表現形式:一是事件初期即醞釀階段就有嚴密的組織安排。二是在事件發展過程中,會臨時形成組織。由于大多數群體性事件往往涉及較多人的共同利益,較易結成利益“聯盟”。當前的群體性事件多是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的。事件如何發展,發展到什么程度,直接受骨干分子的領導。從目前已經發生的群體性事件來看,規模較大的群體性事件基本組織嚴密,有人策劃,有人負責聯系群眾。
(三)表現方式激烈,內部矛盾逐漸對抗化
群體性事件開始時大多采取較為平和的表現方式。本質上是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但近年來暴力性、破壞性群體性事件逐漸增長,對抗加劇。群體性事件的組織者和參加者抱著“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甚至不解決”的心理。大多數的參與者會選擇各種極端或違法行為發泄不滿情緒,他們認為只有“鬧”的足夠大,才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問題才能較好解決。抱著這樣的心態,越來越多的群體性事件表現為圍攻和沖擊基層黨政機關、阻斷交通、扣押人質,個別地方出現破壞公共設施、打砸基層政府的情況,有的甚至采取自焚、自殺等過激行為。
三、群體性事件發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群體訴求表達渠道不順暢
群眾參與群體性事件,大多是因切身利益或相關利益受到損害,而當他們維護權益時,正常有效的利益協商和調整機制不完善,使得訴求無法通過正常的渠道得到滿足,這時極易采取群體性對抗的方式。大量的事實證明,引發群體性事件多數是群眾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過情況,但這些問題與訴求沒有得到及時地回應和有效的解決,從而出現復訪、越級上訪、進京上訪、封堵道路等,這樣在社會上似乎形成了“共識”,認為只有將事件鬧大,才能引起媒體和社會的注意,才會著手去解決。這樣造成沒把矛盾消失在萌芽的狀態,反而加大了解決群體性事件的難度。
(二)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置方式不當
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置方式不當具體表現在:一是采取高壓手段。有時對群體性事件不調查研究,不考慮群眾的實際情況,沒有認真考慮群體性事件會產生不良社會后果。遇到群眾上訪的時候,也是敷衍了事,漠然置之,采取“能應付就應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政策。甚至出現對上訪群眾進行“截留”,打壓群眾,或者無端進行刑事拘留的情況,最終這些行為引起群憤,出現了泄憤的群體性事件。二是不依法辦事。有些地方默認的處置即“成功標準”就是,只要能迅速讓群眾散去,只要能快速平息事件,“要錢給錢,要人放人”;至于手段是否合法,對社會造成什么影響,很少考慮。
(三)媒體報道失真
群體性事件爆發后,網絡等新媒體會最先流傳出各種版本的消息,但是人們期待權威機構及時發布權威的信息。然而,權威媒體一般以當地政府所發布的新聞稿為準,官方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并沒有告知公眾真相。群體性事件往往被地方政府認定為少數別有用心者煽動、利用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所致,新聞媒體往往追隨或不得不跟隨地方政府的信息發布,導致新聞報道往往帶有明顯的偏見。媒體調查不深入,未及時呈現事實真相。通常情況下,群體性事件情況復雜,要深入現場獲取第一手資料,探尋事件真相,了解事情的細節,在采訪過程中不斷求證。但是,有些記者在沒有深入采訪的情況下,相信當地有關部門的片面之辭,作出不符合實際的報道。
(四)群眾法制意識淡薄
群體性事件呈現參與人數越來越多的趨勢。實際真正涉及的人員并沒有那么多,很多群眾是被事件的表象迷惑加入進來,抱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沖動心理,認為自己是伸張正義,根本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已經違反國家的法律,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生活,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不和諧。一般的群體性事件涉及的一方是弱勢群體,一方是強勢群體,這樣“仇富”、“仇官”情緒廣泛積累,使人們在面對偶發性的沖突事件中,很容易形成固化思維模式,也很容易將怨恨遷怒于具有權勢的一方,會產生泄憤的情緒。總的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社會現實的因素,但是也與這些群眾法制意識淡薄不無關系,沒有認識到自己某些行為觸犯了國家的法律法規。
四、群體性事件的防治對策
(一)完善民意表達機制,擴寬民意表達渠道
表達民意有多種方式,人大代表這種代議制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但缺點是吸收民意的數量有限。這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轉變工作思路,提升服務水平,積極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可以通過專線電話、網上信訪等方式,建立和完善信訪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民意表達機制,協調涉及群眾的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使信訪工作成為人民群眾表達利益訴求最直接的渠道。同時也要根據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發揮網絡在表達民意方面的優勢,加強官方網站、微博、論壇建設等,使這些新網絡力量成為民眾與政府溝通聯系的新橋梁。
(二)完善官員的問責制
不可否認,現階段發生群體性事件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群體性事件發生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部門自身工作存在問題。因此,必須強化官員的責任意識并改進工作作風,形成以官員問責制為主的責任追察制度。同時也必須認識到有些群體性事件具有很強的突發性和高度的不確定性,如果籠統地把這些群體事件的發生與官員的績效、與政府官員的行政責任掛起鉤來,顯然有失偏頗。針對這一問題,不應當把事件發生與否作為官員的考核指標,而應當把如何預防事件及事件發生后行政官員的行為作為其考核指標。如果政府部門及官員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實行嚴厲的問責制,實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
(三) 積極發揮輿論的作用
2008年5月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群體性事件報道的及時公開、信息透明,理應成為新聞常態。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促進群體性事件的妥善解決,使新聞媒體成為各種利益表達與聚合的公共平臺。群體性事件基本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基本上屬于經濟利益訴求問題,沒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在報道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媒體不僅要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而且也要反映群體的意愿,成為群眾的喉舌,成為社會系統中各種利益表達與聚合的公共平臺。
(四)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提高廣大群眾的法律意識
公民是政治參與的主體,但公民政治參與的程度與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基本素養密切相關。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公民在參與政治生活時抱有明顯的從眾心理,因此很容易受人挑唆。對這部分人應說服教育,耐心勸導,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嚴重后果。同樣,有一部分公民很有政治主見,但采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為此,應該針對不同情況的民眾,積極采取多種有效的形式或方式來對公民進行法制宣傳和教育。
群體性事件“是對現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社會矛盾沖突的綜合反映”。〔4〕目前我國正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同時也是社會矛盾凸顯的時期,如何處理好群體性事件,成為黨和國家維護社會穩定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群體性事件的有效解決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和諧社會建設是中國社會的一種理想追求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而群體性事件則是和諧社會建設中不容回避、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參 考 文 獻〕
〔1〕社會藍皮書〔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 趙鵬“典型群體性事件”的警號〔J〕.瞭望新聞周刊,2008,(36) .
〔3〕 趙路平,張志昂.論媒體在處理群體性事件中的作用〔J〕.江淮論壇,2006,(05).
〔4〕陳晉勝.群體性事件社會成因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05).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