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明清回族譯著家的思想中,四行是四種建構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它們的最終根源是真主。真主一念動由理世而象世、由無形而有形,衍化出四種基本元素,在它們相互結合與斗爭的過程中形成了有形世界。這四個基本元素與真主所首創的人性結合,又形成了萬物之靈的人,從而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有形世界。
[關鍵詞]明清;回族;伊斯蘭哲學;四行
[中圖分類號]B248,B2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0 — 0039 — 02
一
也許與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所提出的文化軸心時代理論有某種契合,在哲學史上,用人們能夠看得見或者感覺得到的物質或者現象作為世界本原的思想的確是普遍存在的。早期的哲人試圖從身邊的事物中尋找世界本原,得到了關于宇宙最為樸素的哲學觀念。
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的元素。〔1〕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或始基,萬物生于水而歸于水,水是不變的本體。阿那克西美尼則主張氣為萬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始基是不斷變化和更新的“活火”,不斷“燃燒--熄滅”,在火—水—土—氣—火的周而復始中變化?!?〕明確指出這四種元素為宇宙始基的是恩培多克勒,他提出了關于宇宙起源的四根說,認為生化萬物的是四個根:火、水、土、氣,這四種元素按照不同的比例相混合就形成各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在古印度思想中,被稱為“五大”的說法就是用具體物質描述世界本原的思想,“五大”是指地、水、火、風、空五種元素,“惟言身乃地水火風空聚成。五大散滅,生命亦盡?!薄?〕
在世界的本原問題上,阿拉伯思想家受古希臘哲學的影響是明顯的。在經過公元八、九世紀阿巴斯王朝對希臘、羅馬、波斯、印度古籍進行了大規模有組織的“百年翻譯運動”后,伊斯蘭世界涌現了一大批學者,并做出了具有創造性的貢獻,推動了阿巴斯王朝的伊斯蘭文化步入繁榮發展的階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阿拉伯亞里士多德學派。這一學派中的代表人物阿爾·法拉比認為存在有兩種形式,即必然的存在(真主)和可能的存在(除真主之外的其他存在),可能的存在是由必然的存在流溢而出的。必然的存在是經過十個層次的活動過程流溢而產生萬物的,即真主→第一精神(真主的形象)→第二精神(最高天體和靈魂)→……→第十精神,再由第十種精神產生地球和水、火、風、土四大元素,從而產生世界萬物。〔4〕阿拉伯哲學家伊本·路西德認為,質料分為三類:原質、單質(火、風、水、土)、物質。宇宙是由許多球形的天體組成的,火、風、水、土四大元素以不同成分、比例、程度和方式,組成了地球上的礦物、植物、動物和人類?!?〕
這些思想觀念的產生與早期人們的生存實踐分不開,通過對生存實踐的總結和直觀的感受,認為與自己生存聯系最密切的事物就是世界上最基本的元素,由它們引起其他事物的產生,一起組成了人類生存的環境。如五行思想的產生,就是人們在治水斗爭的實踐中感受到了五種基本物質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系。亞里士多德解釋為什么泰勒斯會認為水是萬物的始基或本原時說,也許是因為他觀察到萬物都以濕的東西為滋養料,或者是因為萬物的種子就其本性來說都是潮濕的,而水是潮濕的東西的本性的來源。在選擇火作為世界本原的赫拉克利特看來物質性的火最能表達宇宙萬物的動和變,認為火沒有一刻是靜止的,是不斷“燃燒—熄滅”周而復始的運動。〔2〕這些觀點都是人們通過最直接的觀察和思考就能得到的最基本的看法,用來解釋世界的本原問題。
二
明清回族譯著家在其關于世界形成的理論中,堅持了伊斯蘭哲學中的流溢說,也吸收借鑒了中國傳統的五行思想,提出了他們獨具特色的四行觀點。在明清回族伊斯蘭學者王岱輿、馬注、劉智等人的著作里都有關于四行的重要論述,“從他們的譯著作品中不難發現,在宇宙的基本要素當中,‘四行’和‘元氣’最具特色。”〔5〕在譯著家的思想中,四行是一個重要的范疇,四行說是貫穿造物論始終的一個重要觀點,特別是劉智提出了“四元三子”七行說,更是拓展了對四行范疇的理解。
明清伊斯蘭哲學中所提到的四行是指四種元素,即土、水、火、氣。劉智的定義是:“四行,即四象也。氣自水生,土因火出,氣土水火,是為四行。四行為萬物之母,而其每一行,各有一專注之位”?!?〕在幾位譯著家的思想中,基本都認可有形的宇宙萬物是由土、水、火、氣(經常是氣、風同用)四種基本元素構成的觀點。他們認為水、火、土、氣四種元素雖然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但又不是同時產生,且產生的動因也不同。最先產生的是水、火,由水、火產生氣、土,再由水、火、氣、土相互結合、相互斗爭產生萬物。雖然說四行是萬物之母,但水、火又先于氣、土,又是氣、土之母。這其中水、火產生的過程是一個關鍵問題。
王岱輿和馬注解釋水火產生的原因比較玄妙,王岱輿認為“其所存者,乃清中之濁,是為太極,亦憑真主仁慈威嚴之照映,化為水火。”〔7〕馬注的解釋是“真主不憑一物而造化天地萬物,始于無極,成為太極,化為水火,”〔8〕又“后自命性之余濁,化為至寶,是為太極。是寶蒙真主之觀看,寶不能受,分為兩開:一屬于水,一屬于火,水火相構,變幻無端?!雹嗨麄冋J為水火的形成來自于真主的造化,一個“化”字包含了真主創造世界的無限神秘。與他們的解釋不同,劉智的解釋體現了一定的理性色彩,他說:“先天之末,后天之根,承元妙化,首判陽陰。陽舒陰斂,變為火水;火水相搏,爰生氣土?!薄?〕明確了水火的形成是與陰陽兩氣的運動有直接關系。劉智解釋說:“陽根于初命中之智,而智又根于大用中之能,智與能皆外明者也。此陽之所以化而為火,火外明者也。陰根于初命中之性,而性又根于大用中之知,性與知皆內照者也。此陰之所以化而為水,水內照者也。水受火熾而氣生。氣即水之妙化,而欲升騰者也。水體雖下,而含有真陽,故受火熾而其氣直欲升騰?;鹋c水搏而土生。土即火之存跡而欲墜落者也。火體雖上而含有真陰。故與水搏而其土不得不墜落?!薄?〕由水火產生氣土,然后四種元素互相斗爭形成了天地萬物。
在四行的來源上,明清回族伊斯蘭學者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認為四行的最終根源是真主,是真主的一念之動,由理世而象世、由無形而有形,逐漸衍化出四種基本元素。王岱輿認為萬物源自于真主理性的余光,這一來自于真主智源之理的余光,“造化了一切無靈覺之本來,乃諸天世界及日月星辰,土水火風,草木金石?!薄?〕馬注也說“真主不憑一物而造化天地萬物,始于無極,成為太極,化為水火,火中儲氣,水里含塵,輕清為天,重濁為地?!薄?〕真主的理念通過有形世界的原始物質元素四行造化了天地萬物,所以說它們是萬物之母。用劉智的觀點也許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四行產生的脈絡,劉智說:“……真理流行,命昭元化,本厥知能,爰分性智。一實萬分,人天理備,中含妙質,是謂元氣。先天之末,后天之根,承元妙化,首判陽陰。陽舒陰斂,變為火水;火水相搏,爰生氣土;氣火外發,為天為星;土水內積,為地為海?!薄?〕可以看到了一個從無到有的世界變化形成的過程,由一而萬,由真主理念到四行,由無可名狀的的存在到四行的存在,這中間的過程是一個看似平靜實則激烈的衍化過程。
劉智在繼承四行觀點的同時還對它有所發展,提出了“四元三子”說?!八脑比匀皇侵杆?、火、氣、土四種基本元素,“三子”是指“金、木、活類”。“四元三子”是怎樣形成的?劉智說:“造化流行,至土而止。流盡則返,返與水合,而生金石;金與火合,而生草木;木與氣合,而生活類,活與理合,而人生焉。合氣、火、水、土,謂之四元。金、木、活類,謂之三子。四元三子,謂之七行。七行分布,萬匯生成,殊形別類,異質分宗?!薄?〕劉智的這個觀點看似發展了四行,又提出了“三子”三個元素,實際上他所謂的四元和三子不是在一個層面上的,“氣、火、水、土,其先天也,木與金之母也。木金二行,其后天也,四單行之子也”。〔6〕劉智提出“四元三子”的目的是要把四行觀點和中國五行思想結合起來,在他的“四元三子”說法中,等于是把五行思想中的金和木吸收到四行說中,金和木便可以和火水土氣一樣,成為宇宙生成所需要的基本的元素,這樣便與中國五行思想相一致。劉智的四元三子說在本質上還是與王岱輿、馬注的四行說是一樣的,在他的四元三子中,三子仍然是四行的產物,只不過在四行和萬物中間又加上了三子這樣的中介而已。
在宇宙萬物包括人的生成中四行是基本元素,不過在萬物之靈人的生成中,不僅是四行在起作用,真主還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人之生也,非一聽于陰陽之氣,自相摩蘯而成者也,實有真宰主持乎其中”。〔6〕“天地萬物既備,乃集氣、火、水、土四行之精,造化阿丹于天方之野?!痹谔斓厝f物具備后,由真主親自主持,結合四元三子就產生了人?!叭艘舱?,真宰全體大用畢聚于其中,以自然而然之知能運氣、土、水、火四行之精粹,閱四十晨而其身成,表里體竅無不與世界所有相印合”?!?〕真主命天仙取五方土,造人祖阿丹的身體,又把穆罕默德的本性之余光先照射到他,把人性和肉體結合,創造出來了人祖阿丹。然后又從阿丹肋骨創造的好媧,結為夫婦,衍生人類的后代。在四個元素中,土在創造人祖的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元素。為什么要用土來創造人,王岱輿的解釋是:“火雖外明而內原黑暗,且難托付,所以星星之火,能燒外頃之山,頓為灰燼之余;土固外濁而內本光明,便可托付,是故一粒種子,增添百萬千億,總成翠綠之美。蓋得真主寄托之玄機,故有謙能受益之大德也?!薄?〕土有厚生之德,也許這樣解釋與人們的生活常識更為接近吧。同樣氣在人的誕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不僅看到人的身體是氣化的結果,而且人的秉性也受氣的影響,因為氣有清濁之分,導致人所稟氣性質不同,人品因而也有圣賢凡愚的區別。到此為止,人被隆重的推出,完成了一個完美宇宙的構造過程,顯示了真主的大能。
〔參 考 文 獻〕
〔1〕肖萐夫,李錦全.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全增嘏.西方哲學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湯用彤.印度哲學史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張秉民.簡明伊斯蘭哲學史〔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5〕蔡德貴.劉智對伊斯蘭教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的融合〔J〕. 中國哲學史,1997,(01).
〔6〕劉智.天方性理〔M〕.中國回族古籍叢書.
〔7〕王岱輿.正教真詮 清真大學 希真正答〔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8〕馬注.清真指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