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是根據列寧的建黨學說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鐵的紀律是它的重要特點。為了保證無產階級政黨的紀律性,加強對黨的監督尤其是黨內監督,成為政黨建設的重要課題。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就開始了黨內監督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本文將從初創時期通過的文件,設立的機構和形成的制度以及取得的成效幾個方面對初創時期黨內監督的成果進行梳理,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黨內監督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0 — 0059 — 02
列寧認為,鐵的紀律是實現無產階級專政歷史任務的基本條件之一。要保證無產階級政黨紀律的執行,從而保證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就必需對無產階級政黨進行各個方面的監督,而黨內監督則是對黨進行監督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黨內監督主要是指我黨內部的一種相互制約機制。主要包括,黨員與黨員之間,黨內機構與機構之間,黨員與機構之間,上下級之間的相互監督關系。黨內監督是加強黨的建設一個重要方面,是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共產黨在初創時期就已經開始關注和開展黨內監督,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 中共初創時期黨內監督的相關文件
(一)黨綱黨章是初創時期黨內監督的主要文件
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綱領》,這是我黨的第一個綱領,也是黨的歷史上第一個涉及到黨內監督的文件,共計十五條。其中的第十條和第十二條涉及到黨內監督。第十條規定:“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的地方組織中黨員人數多時,可派他們到其他地區去工作,但是一定要受地方執行委員會的嚴格監督”,第十二條,“地方執行委員會的財務、活動和政策應受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監督。”〔1〕P4這些條款規定了各級執行委員會的監督權。這應該是我黨關于黨內監督問題的最初涉及。也表明我黨從成立開始就注意到黨內監督問題。
1922年中共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比一大通過的黨綱內容更加的豐富,體系也更為完備,章程共分為六章二十九條,其中對黨內監督的規定也更多,其中突出體現在細化了對黨員的紀律要求。黨章第一次專門開列紀律一章(即第四章)。在這一章中,提出了對黨員的九條紀律要求。規定了開除黨員的六種情形。賦予了地方執行委員會開除黨員權力。從而加強了對黨員的監督。
1927年6月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對黨紀、黨內監督的機構和制度都有涉及,是黨內監督的重大發展。第一、大會進一步加強了對黨員的紀律要求,規定了對違紀黨員的處罰方式,如:警告、留黨察看,開除黨籍等。第二、成立了中央和省級的監察委員會。第三、第一次明文規定了民主集中制。
(二)組織問題的文件和決議案也對黨內監督做出了規定
1923年中中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組織法》較為系統的規定了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產生辦法和權限。1925年中共四大通了《組織問題決議案》第三條中規定:“實行民主的集權主義,鞏固黨的紀律。”〔1〕P380這應當是對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第一次表述。1927年五大。通過了《組織問題決議案》第一次明確提出重視政治紀律的思想。“中央應強毅的實行集體領導,從中央、省委以至支部。黨內紀律非常重要但宜重視政治紀律” 〔3〕P88。
(三)專門的黨內監督文件開始產生
1926年8月4日,中共中央通過了一個《中央擴大會議通告——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指出“在這革命潮流仍在高漲的時候,許多投機腐敗的壞分子,均會跑在革命的隊伍中來,提出應該很堅決的洗清這些不良分子,和這些不良傾向奮斗,才能堅固我們的營壘,才能樹立黨在群眾中的威望。”〔2〕P282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個專門反腐敗的文件,在黨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文件雖然不多但卻意義深遠。這些文件是初創時期黨開展黨內監督的重要依據。
二、初創時期黨內監督的主要機構
(一)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擁有最高的監督權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有權監督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和各部門的工作。從二大至五大的黨章,均規定黨的最高機關是全國代表大會。三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組織法》中則還特別規定了中央執行委員會與全國代表大會的關系,指出“中央執行委員會由本常年大會選出,其一切行動對大會負責。”〔1〕P156在1927年6月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第二十二條規定,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之一為“討論和批準中央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及其他中央各部工作的報告。”〔3〕P146
(二)中央執行委員會行使監督權
按照二大到四大的黨章規定,中央執行委員會是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期間的常設機構,這一機構一大時尚沒有產生,五大時改為中央委員會。黨的文件賦于了其這樣幾項監督權力。
有權監督黨員:從二大正式產生中央執行委員會開始,黨章就賦于了其這項權力。其中三大通過的《黨員入政界的議決案》體現的更為明顯。規定“凡黨員之行動帶有政治意義者,中央執行委員會有嚴重監督指導之權,黨員遇有不得已須在政界謀生活時,必須請求中央審查決定。”〔1〕P152
有權監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中共二大黨章第九條又規定“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大會的各種決議,審議及決定本黨政策及一切進行方法。”〔1〕P95
此外,黨的其它各級執行委員會也具有一定的監督權。中共二大章程對中央執行委會的權限進行了規定,賦予了其監督權。章程第四條規定“各農村各工廠各鐵路各礦山各兵營各學校等機關,及附近,凡有黨員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組,每組公推一人為組長,隸屬地方支部(如各組所在地尚無地方支部時,則由區執行委員會指定隸屬鄰近之支部或直隸區執行委員會;未有區執行委員會之地方,則直接受中央執行委員會之指揮監督)。”〔1〕P93-94這在事實上規定了各級執行委員會有監督黨員的權力。
(三)臨時性的專門監察機構擁有臨時賦予的特定范圍的監督權
在五大之前中共沒有一個常設的專門的負責黨內監督的機構,那時的黨內監督工作其實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各級執行委員會依照黨章賦于的權力和相關的程序來開展,真正的專門的黨內監督機構是中共五大上成立的監察委員會,但是在此之前已經有了臨時性的針對具體工作的審查委員會。1923年中中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組織法》第九條規定:“中央委員會的財政報告,由大會指定審查委員會審查后報告大會”, 〔1〕P157同時在這一條中特別說明,大會指定的審查委員會委員的人選,中央執行委員不得當選。這里提到的審查委員會雖然尚不是一個獨立的機構,也不是一個常設機構,只是一個臨時性質的專門工作委員會。但它所規定的中央委員不得當選審查委員的條款,體現了相互獨立的監督精神,在黨內監督歷史上有重要意義。
(四)正式的監察機構行使黨章賦予的監督權
1927中共五大,正式成立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選舉產生的中央監察委員會由十人構成:監察委員七人:王荷波、張佐臣、許白昊、楊匏安、劉峻山、周振聲、蔡以枕;候補委員三人:楊培森、蕭石月、阮嘯山。規定了中央監察/Eoj8d2GO0dzdWJYtcw+jQ==委員的產生辦法是由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闡明了監察委員會與中央委員會的工作關系是:“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不得以中央委員及省委員兼任,中央及省監察委員得參加中央及省委員會議,但只有發言權無表決權。中央及省委員會,不得取消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之決議,但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之決議,必須得中央及省委員會之同意,方能生效與執行。”〔3〕P151-152
這些規定明確了監察委員會是與委員會平行的中央和省級機構,它們之間是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使黨第一次擁有了常設的獨立的監察機構。可以認為這一機構的設立是黨內監督方面邁出的重大一步。
三、初創時期黨內監督的制度
初創時期黨內監督的制度建設,主要體現在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逐漸確立。中共二大章程第一次明文規定了“本黨一切會議均取決多數,少數絕對服從多數”〔1〕P97的原則。中共三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修正章程》第二十五條重申了這一原則。1925年在中共四大《對于組織問題之議決案》第三條中規定:“實行民主的集權主義,鞏固黨的紀律。”〔1〕P380這應當是對黨內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第一次表述。1927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再次強調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并且第一次明確規定“黨部的指導原則為民主集中制”。〔3〕P144民主集中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既對克服黨內的個人主義維護黨的紀律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對黨內存在的家長制作風有一定的抑制。
四、中共初創時期黨內監督的效果和評價
這一時期黨內監督的最主要的成效在于將一批不堅定的分子清除出黨,純潔了黨的組織。
第一、開除了一批不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反黨分子。在廣東黨部,陳公博、譚植棠不但不執行黨在西湖會議上制定的對陳炯明的政策,反而在廣州辦《珠江評論》公然與中央的政策唱反調,并拒不接受中央的批評,最終被開除出黨。同樣的事例,在1925年,我黨將沈玄廬開除出黨,因為,他在四大上發表了三點意見,“主張國民黨獨立,不應由共產黨指導,尤其反對黨團在國民黨中的組織;反對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共產黨的組織不應該太發展。”〔4〕P37反黨態度明顯。同時他支持戴季陶共產黨退出國民黨的主張,最終被開除出黨。
第二、處理了一批違反黨的紀律的黨員。以江西地方為例,1926年12月《中央局給江西地方的信》,要求嚴厲取締黨中機會主義作官熱的傾向。對在江西的縣支部書記王環心、涂振農二同志以縣支部書記而去任縣長,認為違反了黨的紀律,要求立刻限期命令他辭職,如果過期不理,立即登報公開開除。同時進一步強調“還有不服從黨的命令而自由獵官、獵高位的人,亦須嚴重警告,不聽即斷然公開開除。”〔2〕P468
這些做法對于維護黨的紀律,純潔黨的組織,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這一時期黨內監督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很多環節和方面仍存在著一些不足,這是在所難免的。隨著黨的成熟,這些不足將會不斷得到改進和克服。這些探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也必將為以后完善黨內監督提供借鑒和啟迪。
〔參 考 文 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2〕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2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3〕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4〕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杜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