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澤東從變革農業生產關系著手為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制度性平臺,為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創設前提。毛澤東高度重視作為農業勞動者的農民的素質的提高,高度重視以農業生產工具(農業機械化)為重點的生產資料的現代化水平的提高,重視作為農業現代化核心要素的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促進農業現代化。
[關鍵詞]毛澤東;農業現代化;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09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031 — 02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農業傳統的國度,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著建設現代工業的重大歷史任務,同時也面臨著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歷史任務。建國后,毛澤東帶領著中國人民,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做出了許多努力,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毛澤東農業現代化思想。目前,學者們對毛澤東的農業現代化思想已做出了很多的探索和歸納,其中較多的是從農業現代化的目標、農業合作化與農業機械化等角度展開,本文擬從生產力角度透析其獨具特色的農業現代化思想。
一、變革農業生產關系為農業生產力發展提供制度前提
毛澤東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著高度的重視,認為革命的目標并不僅僅停留在新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構建上,而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社會生產。毛澤東指出:“革命是為建設掃清道路。革命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加以改變,把經濟制度加以改變,把政府、意識形態、法律、政治、文化、藝術這些上層建筑加以改變,但目的不在是建立一個新的政府、一個新的生產關系,而在于發展生產。”〔1〕同時,他認為新的生產關系是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條件,“一切革命的歷史都證明,并不是先有充分發展的新生產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產關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輿論,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才有可能消滅舊的生產關系。消滅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新的生產關系,這樣就為新的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2〕
毛澤東認為:“所謂生產力,是指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亦稱生產手段)兩部分。所謂生產資料,在農村中,首先是土地,其次是農具、牲畜、房屋等……所謂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對生產資料的所有關系,即財產的所有權關系。”〔3〕在建國前后的土地革命和合作化等實踐中,毛澤東始終關注土地的所有權問題,不斷通過所有權(生產關系)的變革為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制度性前提。如果不首先解決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要在小農經濟條件里發展生產,是很難進行現代化的集約性生產。只有有了新的生產力,才能鞏固和發展新的生產關系,才可能真正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在新的生產方式實現的過程中,才能夠推動現代化的進程。那么,變革農業生產關系的過程,為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前提,也就為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開辟了道路。事實上,在毛澤東的認識中,農業現代化始終包含著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只是在不同的時間和條件下,毛澤東對于二者重要性和主導性的認識有不同。毛澤東致力于生產關系的變革的目的一直是為了生產力的發展,變革農業生產關系就是為發展農業生產力開辟道路,從而從兩個方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二、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其構成因素有三個: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與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統稱生產資料,毛澤東亦將之稱為生產手段。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生產力各個要素的發展,而毛澤東也正是以此作為突破口來開啟和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
在生產力的諸要素當中,勞動者是最能動的要素。生產工具的發明創造和使用,勞動對象的認知和應用等,都是依靠勞動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來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由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農業轉變為以機器操作為主的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現代農業的過程。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毛澤東認為勞動者的因素至關重要。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毛澤東認為,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要有現代化的農民。他曾指出“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農民的經濟是分散的,……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細心的工作,才能做到農業社會化。”〔4〕新中國建立后,他又反復強調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性,即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改變思想觀念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談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法的時候,毛澤東曾明確指出:“提高勞動生產率,一靠物質技術,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兩者都是精神作用。”〔5〕在這里他將文化教育放在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前面,同時也將物質技術放在了這二者的前面。
當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業勞動者的素質提高的關鍵在掃除文盲。毛澤東指出:“列寧說過:‘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內,是建成不了共產主義社會的。’我國現在文盲這樣多,而社會主義的建設又不能等到消滅了文盲以后才去開始進行,這就產生了一個尖銳的矛盾。”〔6〕于是,他號召大力開展掃盲運動,并通過農民技術夜校和冬學等形式,廣泛開展了農民文化素質提高的各項活動,為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以先進的生產資料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在生產力系統中,生產資料是物的要素,其中生產工具直接反映了人們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廣度,標志著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在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毛澤東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工具,尤其是將農業機械化放到了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并在實踐中得到了長期堅持。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認為:“沒有工業的大量發展,沒有大量的成千成萬的農業機器供給農民使用,并使農民有可能團結于集體農場之中,而要實行社會主義的農業,那只能是反動的幻想。”〔7〕1959年4月,毛澤東在《黨內通信》中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重要論斷,并強調:“今年、明年、后年、大后年這四年內,主要依靠改良農具,半機械化農具,每省每地每縣都要設一個農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學技術人員和農村有經驗的鐵匠木匠,搜集全省、全地、全縣、各種比較進步的農具,加以比較、加以試驗、加以改進,試制新式農具。試制成功,在田里實驗,確實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推廣”〔8〕。這在全國掀起了農業機械化的高潮,改良后的農具和大量增加的拖拉機等新的生產工具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促使了農業從傳統的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
毛澤東并不是單純地強調農業機械化的推進,同時對運用先進的農業生產資料提高生產效率都給與了高度重視。1958年12月10日,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一九五九年國民經濟計劃的決議》,寫入了毛澤東總結提出的農業“八字憲法”: 水(發展水利、合理用水)、肥(增加肥料、合理施肥)、土(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利用規劃)、種(培育、繁殖和推廣良種)、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工(工具改革)、管(加強田間管理)。1964年,毛澤東還提出應該在農業“八字憲法”之外另加“光”和“氣”兩字。這樣比較系統地提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各個要素,并把各個要素進行綜合的考慮,并只是不單純地考慮機械化而已,對我國農業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四、以科學技術和管理促進農業現代化
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滲透性因素,通過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在生產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毛澤東在談及農業生產的時候始終強調著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毛澤東指出:“我們要摸農業技術的底,搞農業不學技術不行了。”〔9〕實際上,在社會制度實現了變革后,中國農業生產的落后的根子就在科學技術上水平上。毛澤東在談到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時候,在談到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八字憲法”的時候都是和科學技術直接緊密結合的。毛澤東對農民素質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對科學知識素質的提高上,特別注重將先進的種植技術、農業機械技術等傳授給農民。毛澤東在談到農業合作化的時候,也是反復強調集體農業經濟是為先進的農業技術的應用提供可能,讓農業合作化為農業機械化的實施提供條件。農業“八字憲法”其實是對傳統農業技術的總結和提高,是對土壤學、植物學、栽培學、農業化學、農業機械學、水力學等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
雖然毛澤東沒有直接將管理作為生產力的要素來闡述,但是他將生產組織管理作為了領導(管理者)的素質給與了高度重視,強調了生產組織管理對提高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早在1943年他指出:“共產黨員必須學會組織勞動力的全部方針和方法。”〔10〕建國以后,毛澤東又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成為懂行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求應逐步認識到農業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并不斷提高領導和管理農業經濟的水平。他提出,各級黨委“要學新本領,要真正懂得業務,懂得科學和技術,不然就不可能領導好”〔11〕。毛澤東還號召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切實實深入到農村蹲點,解剖“麻雀”,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探索管理農業經濟的規律,以加強和改善對農業經濟的領導和管理。1955年7月,毛澤東將“改善經營管理(生產計劃、生產管理、勞動組織等)”作為了增加農作物產量的方法。此外,毛澤東還提出合作社必須實行經濟核算的科學管理辦法,切實加強和改善對農業經濟的管理。
毫無疑問,毛澤東對于通過提高農業生產力來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路向是正確的。也正是由此,而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很大一部分正是在這一時期建設起來的,我國農業技術的骨干力量和工作經驗,相當多也是在這一時期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些都為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比較薄弱,農業科技進步比較緩慢,加之在后來的理論探索和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偏差,導致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并不理想。今天,我國也還面臨著農業現代化的艱巨任務,梳理和總結毛澤東的農業現代化思想,發掘其發展農業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思想,對于我們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2.
〔2〕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
〔3〕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7.
〔5〕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4.
〔6〕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09-510.
〔7〕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664.
〔8〕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
〔9〕毛澤東文集( 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9
〔10〕毛澤東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12.
〔11〕 毛澤東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責任編輯:杜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