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時代,輿論憑借網絡突破了傳統輿論存在的空間,社會公眾憑借網絡提供的平臺,對社會焦點問題進行帶有一定影響力、傾向性的價值評價。網絡輿論是傳統輿論與網絡平臺共同結合的產物,因此帶有一定的復雜性特征,即隱蔽性與公開性、真實性與虛假性、包容性與狹隘性的矛盾統一體。
[關鍵詞]網絡輿論;價值評價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041 — 02
自網絡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工具的時候,網絡輿論也隨之發展起來并引起人們予以極大地關注和研究,形成了不少有益見解,如有學者認為“網絡輿論是一種自發型輿論”;[1] “當代公共輿論是發端于網絡的一種公眾自發行為,網絡輿論實現了新聞平等”; [2]在網絡信息傳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論失效”,“個人的意見也就很難上升為輿論”; [3]那么,網絡輿論果真僅僅是一種自發的輿論形式嗎?如果從道德視角來分析網絡輿論,它們又是什么樣呢?以及他們道德特征又會是什么樣呢?所以,網絡輿論研究重點需要更多放在道德價值層面分析。
一、 何謂網絡輿論
網絡輿論是輿論這一古老社會現象的現代表現,是社會現象與現代社會信息傳播工具結合的一種產物,網絡輿論作為輿論的現代表現形態,其本質特征仍然脫離不了輿論這一母體。所以,在討論網絡輿論本質的時候,首先必須探討何謂“輿論”?
輿論是一種極為豐富和復雜的人類精神現象。“輿”開始有“眾”的意思是出現在戰國末期《呂氏春秋·淫辭》中“今舉大木者,前呼輿謣,后亦應之” 中“輿謣”一詞。漢代《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的“人眾車輿,萬物殷富”,“輿”也與“眾”相對應。而后,三國時代《三國志·魏志·王朗傳》中有“懼彼輿論”的記載,其中的輿論就有著公眾言論的意思。[4]在西方,霍布斯最早提出了輿論乃“公眾意見(Public Opin-ion)”,他說:“會議的公眾意見如果在辯論終結前可以看出來,那么他們就不應當征詢、也不應當接受任何進一步的建議,理由是會議的公眾意見就是辯論所得的決議和一切審ebfac739dfea26e15f56b6ef6cb4314c5c9df99d19c009addc0bfe7b47dbd4ec議的目的?!?[5]同時,霍布斯的“公眾意見”也是現代新聞學與傳播學領域中“輿論”一詞的源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交流問題研究委員會在《多種聲音,一個世界》中認為“輿論是一種常常難以進行確切的科學分析的集體現象,它是同人的社會性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5]陳力丹在其《輿論學》中的定義最具代表性,他認為:“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綜合,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成分?!?[6]
不難看出,以上對輿論含義分析,盡管存在著一定差異,但也存著相同之處,除了輿論有著眾人之意以外,任何一種輿論既是對社會現實情況的反映,也是社會主體對某一問題或事件評價時所表現一種集中的價值態度與一致的價值評價。
隨著網絡時代到來,輿論傳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第四媒體即廣播、報刊雜志、電視電影輿論外的一種形式——網絡輿論。筆者認為網絡輿論是一種獨具特性的媒體,首先,以數字為基礎的網絡輿論是一種新型的技術手段,突破了傳統輿論形式,為輿論提供了一個更大更方便快捷的平臺,從這方面來分析,網絡僅僅是一種工具的體現。然而,網絡輿論并沒有停留在工具層面,而是更能夠把社會問題集中、放大,更能夠集中表達網絡輿論主體以其自身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利益觀念以及個人信仰對社會問題所表達一種看法、評價,網絡輿論加上網絡主體的意見表達,從而使得網絡附上了人的價值性一面。所以所謂網絡輿論從道德層面來分析,即是在互聯網上,輿論主體對社會某一焦點問題,從自己利益角度、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以及信仰觀念出發,而形成的一種帶有傾向性價值評判意見或言論。
二、網絡輿論的道德特征
1.網絡輿論主體的隱蔽性與公開性
網絡輿論是隱蔽性與公開性矛盾統一的結合體,作為隱蔽性是指網絡技術自身的特殊性導致了輿論存在、導向以及輿論主體的非顯性化。同時網絡輿論也同傳統輿論一樣,本身也展示了輿論主體的信念、態度、意見,必須是公開,能讓讓公眾感覺到,故網絡輿論也就無法排斥公開性這一特征。
網絡輿論不同于傳統輿論形態,它首先依附于虛擬的網絡空間,是由無窮個比特字節把文字、聲音、圖像等信息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強大的虛擬社區,在此空間下產生的輿論當然具有隱蔽性,只有置身于網絡空間的人方能感覺到輿論存在。同時,網絡輿論所依附的網絡空間也使得網絡主體呈現匿名性與虛擬性,并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環境,賦予網絡主體以更大的話語權。這種匿名性、虛擬性身份使網絡輿論主體能夠對社會焦點、熱點問題發表直接意見,毫無保留表達自我價值觀念,最大限度對社會問題進行道德評價。但無論主體的言論是多么激烈,網路輿論主體始終處于匿名狀態。
同時,網絡輿論既然作為輿論的一種形式,當然和公眾的信念、態度、意見分不開,必須具有公開性。網絡輿論依托網絡技術,雖然使得網絡主體具有隱蔽性,但同時網絡空間也為輿論迅速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ヂ摼W是一個交互性非常強的傳播媒介,它融合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特征,網絡論壇作為網絡空間的公共領域,為公眾提供了意見的價值平臺,為自由而平等地討論社會熱點問題打開了方便之門,使得網絡輿論主體的價值性評價更加公開,同時所帶來的價值性影響更加深厚,更加促發人們對社會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網絡輿論的公開性不僅體現在網絡空間自身內部,還表現在網絡輿論主體對社會問題的價值性評價最終轉化為現實社會中價值性的輿論評價與行為約束,并最終引導規范社會。
2.網絡輿論道德言行的真實性與虛假性
網絡輿論作為社會輿論的一種形式,難免發生真實性與虛假性并存現象。作為社會現實現象的反映,網絡輿論最終以真實性的一面呈現于世人面前,同時由于網絡自身的虛擬性又使得網絡輿論具有虛假性的一面。
網絡輿論主體雖然在網絡中呈虛擬狀態,但這種虛擬身份仍然是社會公眾的一種折射,更進一步來分析,網絡輿論實質上是現實社會的一面鏡子,而網絡輿論主體則是這面鏡子中的“我”,這也說明了網絡輿論主體并不等同于現實輿論主體,網絡輿論最終必須以現實輿論和現實輿論公眾作為展示自己能量的前提,這也就說明了現實社會輿論的真實性和現實輿論公眾決定了網絡輿論的真實性。網絡輿論的真實性來源于網絡輿論對現實社會和社會現象的反應,這種反應既包括現實社會的熱點問題也包括倍受關注的社會現象。與此同時,網絡輿論主體可以就此熱點問題和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網絡輿論。所以,網絡輿論真實性的前提是社會問題的客觀存在性。更為重要的是,網絡輿論主體在網絡中的虛擬性,可以更加促使網絡主體在對社會現實問題分析的時候,最大限度地表達自我真實性的一面,打破現實社會中種種束縛。
網絡輿論既是對現實社會問題的客觀反映,這決定了它的真實性一面,但同時網絡輿論也具備容納虛假輿論的條件,網絡空間對網絡虛假輿論的產生與傳播是不設防的,這樣,虛假輿論的產生也就會層出不窮,對網絡輿論的負面影響也就越來越大。而這些虛假輿論都是脫離社會事實的,要么是經過偽裝的真理,要么是一種經不起辯駁的信息和言論。其次,虛假輿論氣勢的制造,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少部分人通過多個“馬甲”頂帖,制造公眾支持的假相,在這種情況下,本來無法構成輿論的意見立刻就具備了輿論的特征,但因其脫離了社會現實,最終也僅僅以虛假輿論的形式表現出來,禁不起時間的考驗。
3.網絡輿論的包容性與狹隘性
網絡輿論的包容性首先體現在網絡輿論的廣泛性上,即網絡輿論擁有著廣泛的輿論公眾。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公布的數字顯示,截止2006年11月,我國網民總數已經超過1.2億,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寬帶上網超過7000萬,網站總數近80萬家,上網計算機超過5000萬臺。同時,網絡輿論既是對現實社會焦點問題的反映,也是網絡輿論廣泛性的社會基礎。活躍在網絡空間的輿論很多都是對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的關注和討論,網絡輿論廣泛地代表了民眾訴求,因而,其廣泛性根植于廣泛的民意之中。其次,網絡輿論的包容性還體現在網絡輿論的多元性,即網絡輿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過去,由于地理位置的自然屏障限制,傳統輿論只能局限于某一地域,難以擁有多個民族,多個國家意識形態支撐,而網絡的出現,為跨民族、跨國家間的意識形態交融提供了良好平臺,這也反映了網絡輿論能夠包容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名族、不同思想觀念的輿論主體。第三,網絡輿論的多元性還表現在對網絡輿論評價的價值多元性,網絡輿論評價說到底是通過網絡輿論主體對該輿論肯定或否定的道德評價,或者是道德評價觀念的沖突。
在網絡空間中,人們可以自由地傳播信息,發表觀點,參加討論,網絡的互動性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可以在重大、熱點問題上快速形成輿論。但同時也要注意到,熱議問題的背后也反映著主體觀點的沖突,這正是網絡輿論狹隘性的表現之一,網絡輿論雖然依附于網絡這一虛擬空間,輿論公眾雖然在網絡上具有私密性,網民在網上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隨心所欲。但是由于地域倫理以及個體價值觀不同,最終會約束到公眾在網絡中的言行,特別是針對某一社會重大問題的時候,由于所生長的現實環境與個人價值觀之間的差異,必然會形成自我的一套評價觀點,甚至與他人形成激烈討論。其次,網絡輿論的狹隘性還體現在網絡輿論主體價值觀念的偏斜,在評價每一件網絡輿論的時候,都會以自我的價值觀念作為評判標準,很容易極端化,從而導致由于輿論意志的偏向而形成缺乏理性的價值評價。最后,網絡輿論的狹隘性還表現在網絡公眾信仰理念的固執性。在網絡交流空間中,價值多元化必然與固執的價值信仰之間發生矛盾,觀點守舊的公眾往往會以先前的時代標準來評價現實社會,遇到問題,無論是好還是壞,都會與其先前所持有的觀點掛鉤,形成極端的輿論傾向。
〔參 考 文 獻〕
〔1〕〔4〕楊皚.春秋戰國時代的“輿人”〔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4).
〔2〕霍布斯.利維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99.
〔3〕金霞.論網絡傳播的輿論監督〔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3,(02).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交流問題研究委員會.多種聲音,一世界〔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1:268.
〔6〕曾慶香.對“輿論”定義的商榷〔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04).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