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湖南省地方高職院校,特別是開設有商科類專業的職業院校,由于缺乏行業發展的現實背景以及商科類人才流通頻繁的原因,在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方面很難實現相應的突破。構建商科類通識教育,分企業、分專業的“集合式”訂單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有效規避現有湖南地方高職商科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共性問題,實現企業人才共享、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高職院校辦學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地方高職;商科專業;集合式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055 — 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湖南省各類型高職院校(含高等專科學校)共計93所,其中地方高職院校(主要指地方政府主辦,含民辦)比例數近50%,這些院校均開設了商科類專業,但是大多數缺乏行業背景。就湖南省目前產業發展結構而言, 勞動力市場制造業需求量最大, 其次是服務業, 這種形勢將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然而就經濟成分而言, 隨著競爭性行業民營企業的比例越來越大, 而民營企業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小型為主。在傳統的訂單教育模式下,地方高職院校的工科類專業具有很強的專業優勢,能夠緊貼地方產業,能夠很好地服務地方經濟,但是對于商科類專業而言,由于專業取向與面向企業的類型,則不能很好地服務地方經濟。
因此,地方高職商科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順應湖南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結構化、多元化特點,如何符合湖南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向的戰略要求是地方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要求。
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評析
(一)常見的“訂單培養”模式
常見“訂單教育”有以下三種運作模式,即學校與企業聯合辦學、學校與中介機構聯合辦學和行業辦學。第一種是學校與企業聯合辦學。這種模式特點是學校與企業共同商定協議, 雙方直接簽訂“訂單”,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計劃, 為企業“制造”和輸送所需人力資源,這也是現在職業院校普遍采用并逐步主導化的一種模式。其針對性強,能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又能切實解決學生就業,也利于學校教學和新專業的開設,避免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第二種是學校與中介機構聯合辦學。這種辦學模式,學校與企業自身并不發生直接聯系,而是通過中介來完成。企業根據自身發展要求,向中介下達需求計劃,由中介依據企業要求再與相關學校商定“培養訂單”計劃。學校依據訂單生產的“人才”,由中介接收后再派遣到所簽約的企業。這種模式的靈活性較大,但校企之間缺乏互動,而且彼此參與這種模式進行人才培養的積極性非常有限。第三種是行業( 企業) 辦學,在這種模式中, 行業(企業)和學校其實是“一家人”。行業依據本行業發展趨勢和要求制定人才培養計劃,自主招生下達行業學校,而后行業學校將所培養的人才輸送到該行業下的各個企業,而這種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通常只適用于某些壟斷性行業,雖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其作用正在日益減弱。
(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評析
現行“訂單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固然有其優點,但是也存在明顯的缺陷,具體表現為:
1.現行“訂單教育”模式崗位針對性較強,較適合于具有行業背景或地方高職院校的工科類專業。從上綜述的3種訂單教育模式中,不難看出,它們的崗位針對性非常強,并且培養的學生只適合于某種特定類型的企業,比較傳統的制造、農業、林業、水利、電力、地質、礦產與石油、醫藥類,各崗位能力需求確定一定的共性,比較適合現行的具有行業背景與地方高職院校中的工科專業,而對于商科類專業很難實施。
2.偏重于大中型企業或企業集團。截至 2005 年, 我國中小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已超過4000 萬家, 占企業總數的 99.6%。他們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占我國 GDP的 59%, 解決全國城鎮就業總量的 75%以上,也就是說大部分社會人才的去向應該是中小企業,而不僅僅是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從人才的需求方來說,中小企業的特點就是人數比較少,很難像大企業那樣可以設立專門的部門或人員負責與學校的聯系和協調工作。因此,大部分小企業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時,就難于抽出許多時間和預算來與學校開展“訂單教育”的人才培養合作。訂單培養模式建立在校企雙方相互信任、緊密合作的基礎上,而從人才的供應方來說,由于中小企業的規模小且具有不穩定性,其話語權相當有限,從學校本身來講也很難建立起對中小企業的信任。同時,由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規模具有很大差別,學校針對大企業而實行的“訂單教育”培養模式也很難復制到與中小企業的合作中來,使得學校在與中小企業的合作培養人才上合作較難。大部分職業院校都傾向于與大企業集團合作,這樣下去會形成大企業的訂單“僧多粥少”的局面,而中小企業則無從下單,很難吸收到真正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人才。
三、湖南省地方高職商科類專業“集合式”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框架
(一)湖南省地方高職商科類專業“集合式”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
1.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參與“集合式”訂單解決勞動力的結構性矛盾。中小企業的人才需求通常較大企業更為迫切,而專業人才的供給卻又是短缺的,為了解決這種矛盾,企業通常的做法是“輸血”或“造血”。自身“造血”的成本太高,而社會人才市場又有較低成交率和高昂招聘成本的問題,這都讓中小企業將目光投向了學校。能夠有一條順暢的“輸血”管道同時又是“量體裁衣”“定制”的人才,自然成為其參與“集合式訂單”的重要動力。
2.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參與“集合式訂單”規避培訓風險與降低培訓成本。比如,對于必須進行的崗前培訓和必要的崗位技能要求,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參與到“集合式訂單”教育中來完成。絕大部分畢業生在畢業時可以取得四級或三級職業資格證書,再經過有針對性的培養,基本能夠滿足企業要求,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培訓成本,也規避了培訓風險。
3.第三方公信機構作為中介機構,能使供需雙方最大程度的規避人才培養風險。第三方公信機構作為中介機構能夠使職業院校與中小企業雙方的合作得以展開,以便明確雙方職責,學校保證按需培養人才,學以致用,用人單位保證錄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學。第三方機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調配人才的出口方向,極大提高了人才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4.能滿足中小企業對于商科類學生特定技能的共性需求。中小企業雖然整體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對某一特定技能的人才也有著需求共性,但就個體而言,其需求量仍然偏小,不足以讓職業院校針對某一家或幾家中小企業進行定向培養,也不利于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生產實習的開展。而“集合式” 訂單的方式可以將這種個體的需求整合起來,提取對人才需求的共性,既提高了中小企業在人才需求上的話語權,也便于職業院校更有效地開展“訂單教育”。
5.“集合式”訂單大大拓寬了學校商科類專業的辦學渠道,密切了校企關系,符合職業院校的辦學目標。“集合式”訂單就是對訂單教育的一種擴展和補充,因此它同樣具備“訂單教育”給職業院校帶來的諸多驅動力,如改善學生就業、擴大招生、解決專業設置矛盾等等。
(二)湖南省地方高職商科類專業“集合式”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框架構建
以行業企業為主導,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組建第三方公信機構,由第三方中介機構匯總整合區域內所有中小企業的人才“子訂單”,在充分研究分析人才需求特點的基礎上,向學校簽訂“集合式訂單”,雙方共同制定招生標準、教學計劃、技能與知識要求、上崗考試等。由參與“集合式訂單”培養的中小企業則需要按照各自的“子訂單”接納師生頂崗實習,派出相應人員指導教學等。人才供需均衡關系由第三方公信機構(園區)來完成,校企之間的直接交流也能讓雙方一定程度上具備直接合作辦學的優勢,同時又為雙方規避了系統性的風險。而對于合作逐步擴大的校企,則可以選擇退出“集合式訂單”,采取直接合作辦學的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高效性。具體的理論框架圖如圖一所示:
(三)湖南省地方高職商科類專業“集合式”訂單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關鍵
1.企業對商科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是“集合式”訂單培養的基礎性條件
商科類人力資源與企業其他生產要素的結合是企業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的源動力。企業“商科類專業性”人力資源的獲得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獲得:第一,從外部從勞動力市場獲取;第二,可以通過其自身的職工培訓積累;第三,可以通過與職業學校的“集合式”訂單培養合作獲得。企業選擇哪種途徑源于企業多方面的考量,只有企業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參與“集合式”訂單培養獲得其商科類人力資源時,“集合式”訂單人才培養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實施。
2.學校辦學能力是“集合式”訂單培養的關鍵性條件
學校的社會責任與利益所在是為企業提供合適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學校對“集合式”訂單培養潛在的需求主要表現為“集合式”訂單培養能使學生踏上就業的“直通車”,降低學校的就業壓力。但是作為企業在有關人力資本的“成本—收益”核算中,選擇與學校進行“集合式”訂單培養之后,最關注的將是學校的社會聲譽、辦學條件、師資水平,企業的生產規模、經濟效益、發展趨勢等客觀因素,而這些也將成為彼此間合作的基礎。因此,學校辦學能力是“集合式”訂單培養的關鍵性條件。
3.第三方公信機構是“集合式”訂單人才培養模式有效運行的保障條件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包括國家級、省級示范建設園校,為了保障訂單培養的順利開展,在校內建立了各種校企合作組織,如產學合作理事會、產業發展聯盟、專業指導委員會、實習實訓、頂崗實訓校企工作小組等。但由于校企雙方性質的不同,又隸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這種合作關系顯得相對脆弱,容易受到雙方組織者的變更、經濟條件的改變等內外部條件變動的沖擊。因此,在“集合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中,必須建立一個獨立于學校、企業之外的第三方公信機構,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良好的協調、組織與橋梁的作用。與此同時,第三方公信機構應當充分發揮其在資源整合上的優勢,對“集合式”訂單培養各方的工作計劃和過程進行指導和監控,通過科學管理推動雙方合作的健康發展,所以說第三方公信機構是“集合式”訂單人才培養模式有效運行的保障條件。
〔參 考 文 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S〕.教高〔2006〕16,2006-11-16.
〔2〕陳解放.工學結合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3〕于軍.打造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教育創新模式〔J〕.職業教育研究, 2010, (01).
〔4〕翟艷輝.高等職業院校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 2009, (14).
〔5〕馬萬里,周立軍.強化專業特色的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技術監督教育學刊, 2008,(01).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