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詠物詩是清代卜奎(又名“卜魁”,即齊齊哈爾)流人詩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獨特的流變成因和藝術審美特質,對清代卜奎流人詠物詩的初步探究有助于重新審視齊齊哈爾流人詩詞的文化價值,也有利于豐富齊齊哈爾地域文化和古代文學研究的內涵等。
[關鍵詞]卜奎;清代流人;詠物詩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065 — 02
“一枝一葉總關情”,古往今來詠物詩就一直是我國傳統詩歌中的一枝奇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流傳下來的詩歌不勝枚數,僅《全唐詩》就有6021多首。據統計在清朝三百年間,卜奎流人詩詞就達數萬首,現存的有萬余首,縱觀清代的卜奎流人詩詞,詠物詩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流變成因、表現內容和藝術審美特質。
一、流人詠物詩的流變成因
(一)江南塞北,環境殊異
“鐵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清代流放到卜奎的流人大都是來自江南、中原一帶,初來卜奎,首先迎接他們的就是與原來殊異的惡劣環境,尤其是冰天雪地的苦寒冬季——寒冷干燥、冰風刺骨,以致他們一時很難適應。“氣息著鬢皆積雪,唾沫脫口即成冰”、“雪花三月大如掌”這些詠物詩都是他們塞上卜奎的艱難生活的真實寫照。如卜奎流人方登嶧的《塞上月》詩云:“塞月不照山,塞月不照水。夜夜照黃沙,起落笳聲里。曾照幾人還?曾照幾人死?”小詩只用六句三十字就真切地描繪出了卜奎荒涼肅穆的景色和流戍者的悲切心緒,也難怪《葆素齋集新樂府》就歷來為人稱道、傳載。這些樂府詩是詠物詩中的精華,不但格調明快、瑯瑯上口,而且生活氣息濃厚,多為慷慨、悲涼之音。
據清代晚清統計,清代流放到黑龍江的人犯近三萬人,卜奎占大多數,而其中文化流人、飽學之士占了較大比重,如《古今圖書集成》的編者陳夢雷、《畫沙集》的作者滿族詩人訥爾樸、程朱理學的崇拜者滿族官員圖爾泰等,當人生的重大坎坷、變故和環境的惡劣、迥異突如其來時,難免對他們的視覺和心靈產生巨大的反差和震動。因此,而每日耳聞目見最為直接的卜奎風物了就成了他們以筆寫心,描摹吟詠的首選,他們從開始的作為刑余之人的茍且失意,到后來的隨遇而安、拼搏圖存,對卜奎風物的態度也是有一個由恐懼、膽寒、新奇到適應、寬慰、欣賞的轉變過程的,這些都可以在他們 “淳樸山川異,誰言天一涯”的詠物詩中找到答案。
(二)寄情風物,不平則鳴
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流放到卜奎的文人墨客,大都有著憤懣不平的遭遇:如因胤祉犯錯被貶斥而受牽連被再度流放的陳夢雷,因《南山集》文字獄案株連的方登嶧、方式濟、方觀承方氏祖孫三代,因天津民眾反對外國教會斗爭的教會案株連的張光藻,因代為監考 “過于”嚴格的科場案被“效力贖罪”的劉鳳誥,因監修寶華峪孝穆皇后地宮浸水案被流放的英和等等,他們要么“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要么遇人不淑、君棄友負,豈能無怨乎?因此,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懷的詠物詩成為他們吟詠低唱的首選。一來他們噤若寒蟬,忌憚于清廷的文字獄,詠物詩不易忤逆犯上而可得自保,二來詠物詩更易達到氣韻生動、遺貌取神的妙境,既可曲盡“物”之妙,又可直抒“人”之思。張光藻在其《詠鶴》詩中有云:“本是蓬瀛豢養來,偶然鎩羽落塵埃。清標舊與鸞鳳友,遠志偏遭燕雀情”,既是對鶴的描寫,更是對自身境遇的感慨。可見,清代以來流人落難之時以詩詠情、以詩抒懷,以戴“罪”之軀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塞上荒涼寂寞的生活既熬煎了萬千流人謫子,也成就了一代文人學士。正如清代趙翼的《題遺山詩》所云:“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也與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歐陽修的“詩窮而后工說”是一脈相承、相契相合的。
二、流人詠物詩的表現內容
(一)自然地貌、民間習俗
卜奎流人詠物詩關于自然地貌方面的詩歌主要有地理、氣候、江河、 山岳等方面;關于民間習俗方面的詩歌主要有廟會、圍獵、巡邊、操練、貢賦、楚勒罕等。劉鳳誥在《龍江雜詩》有云:“外五城人各一鄉,威呼法喇往來忙。盤擎木菌根兒大,籠疊巴菰葉子香。常任官奴供客作,也隨隊長領軍糧。宵歸笑臉羊蹄卜,炕火溫添八尺床”。詩的前四句描寫了“威呼、法喇(獨木舟),木菌(木耳、蘑菇),巴菰(煙葉)”等龍江特產和風物,后四句則說明了自己以及他人作為“官奴”(流人)日常的生活軌跡:奉命跟班領取軍糧歸來所見則是孩子們在熱炕上玩“羊蹄卜”(嘎拉哈)的溫馨情景,如實描述了流戍期間的生活狀況。
(二)禽獸花草、特產器物
關于禽獸動物方面的詩歌,主要有丹頂鶴、海東青、黃豆瓣兒、王千哥、貂、魚、雁等;關于花草植物方面的詩歌主要有樺樹、煙葉、榛子、松子、木耳、蘑菇、糜子、酸菜、柳蒿芽等;關于特產器物方而的詩歌主要有草房、火炕、木炭、烏拉(又作護臘)、爬犁、威呼(也作葳瓠)、扎哈、冰燈、風箏等。其中有三種卜奎當地的禽鳥:海東青、黃豆瓣兒、王千哥等在流人詠物詩中多次被提及:最早談及海東青的長詩是方登嶧的《將軍獵》,英和的《龍沙物產十六詠》和朱履中的《龍洲湯怡詠》也有吟詠;關于黃豆瓣兒,西清在《黑龍江外紀》記述這是一種生于呼倫貝爾與布特哈的鳥,其鳴聲可引起放牧或使役在外的馬的思歸,劉鳳誥曾與與程煐以《黃豆瓣兒曲》為題互相唱和的,詩云:“豆瓣兒何處啼,啼復啼時時可悲,一聲兩聲烏夜怨,三聲四聲馬腸斷。”詩中以黃豆瓣兒哀啼引起離群的良馬思歸,抒發了作者的刻骨鄉思,抒發他們在流放到地精神的涅桀和對苦難的超越,張光藻等也《黃豆瓣兒》詩流傳。
三、流人詠物詩的審美特質
卜奎流人詠物詩的表現手法一般有記事描物、抒情言志、抒憤感懷、寄趣說理等,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審美特質:除了寫景寫事外,其中還流露著一種“感蕩性靈”的東西,這就是詠物詩歌的妙處,既可精工白描,窮形盡相;又可不求形似,遺貌取神;還可形神兼備,意蘊深長。
(一)精工白描,窮形盡相。如劉勰所云:“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類詠物詩著重表現物的外在形式,描寫生動,新穎傳神,主要體現在一些器物詩。清代卜奎少數民族眾多,使用的器物與江南、中原大不相同。如照明工具主要是采用糠燈,方式濟等有這類詩作,又如張光藻詩中就不惜筆墨詳細介紹了卜奎赫哲族特有的陸路運輸工具-爬犁,詩云:“扒犁舊制似冰床,屈木為轅兩馬當。雪地行如飛鳥疾,狗車名號費猜詳”而且還自注道:“扒犁國語曰法喇,制如冰床,而不施鐵條。屈木為轅,駕兩馬行雪上,疾于飛鳥。或曰此古時狗車,然今日不見有駕狗者。”嘉慶年間朱履中亦有詩言說此器物;水路運輸工具則有為威呼和扎哈(即鄂倫春人所創的獨木舟、樺皮船)。方登嶧的《崴瓠船》及其孫方觀承在《卜魁竹枝詞二十四首》、朱履中的詩中等都有提及;劉風浩甚至還有長詩《炕五十韻》,對炕的歷史與作用等做了詳盡的描寫;張光藻、朱履中等則專詠與人參、貂皮并稱為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或烏拉鞋,這些都為我們了解卜奎風俗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
(二) 不求形似,遺貌取神。卜奎流人英和認為:“詩貴見性靈,詞當尚體要。”“興劇神方來,情真語乃妙”(《論詩示兩兒》)。其《新草》詩有云:“階下幾莖草,離離青未勺。池塘空有楚,邊徼忽驚春。時不遺微物,天原育至仁。待看平野遍,訪舊動征輪。”詩中借復蘇的新草,暗喻自己在邊塞的處境。作者被置于死地而后生,于流戍生活中,他看到了新的生機,抒發了欣慰之情。我們從這首小詩中確乎感到了詩人獨具的性靈和充滿詩行的真情妙語。作者不著力于從表面上去寫卜奎的風沙、霜雪,而是通過悉心的觀察和深入的體味,去發現邊城生話內在的,本質的特征,并將自己真實的感情注入其中。因而他的詩能更為深刻、更為真實地反映當年卜奎的社會。英和還寫下了許多描寫卜魁生活的詩歌,如《摘瓜》、《秋圃》、《采萱》等詠物詩,詩中作者細膩的描寫了在戍地生活狀況,有哀怨、清愁亦有閑淡、雅趣。小詩因景抒情、以情寫景,和諧自然、真切質樸。
(三)形神兼備,意蘊深長。屠隆在《論詩文》中認為:詠物詩“體物肖形,傳神寫意”,“不沾不脫,不即不離”。“不即不離”,就是指“形”與“神”的統一。卜奎流人方登嶧詠物詩就深得詠物神理,體近杜、韓,筆力健舉,其詩作的大多描繪邊塞風物、土俗人情,且“詞多悲苦”,歷歷如繪,是研究黑龍江邊事民風的珍貴文獻,尤以《龍沙物產十六詠》、《燈官曲》、《打貂行》等詩為要,他在卜奎讀書吟詠之外,便是栽花、種菜,這類詠物詩也詩也自然較多,而且以物為題、體物肖形、傳神寫意。特產詠物詩如:《鰾》、《海青》、《樺皮》、《烏拉草》、《糜子米》等等,其它如:《夜雪》、《雪霽》、《落日》、《移花》、《觀菊》、《種麻》《盆菊》、《菊綻》(也作《護菊》)、《出郭移花》、《移草芙蓉入盆》、《菊放甚小式濟作詩依韻賦之》等以養花為題的詩就不下數十篇。在《菊苞盡為風折感惜成吟》有云:“野菊寧關命,翻因愛惜摧。盆移烘日蕊,籬舞折風荄。悔不蒿菜侶,應成爛漫開。分苗到搖落,幾許費載培“。詩中寫出因愛菊初移菊,因移菊而毀菊的的悔恨心情。作者面對無辜遭遣,飄泊沉淪的兒孫,而發出這樣的感慨,未嘗沒有以菊比人的用心。沈德潛評方登嶧的流戍之作認為:“兒天時之變幻,地勢之阻深,人事之險夷,與夫朋友之死生契闊,物類之詭狀殊形。一于樂府古今諸制見之”。
四、結語
清代卜奎流人詠物詩有它獨特的流變成因、表現內容、審美特質,比喻、對比、托物言志、環境烘托等是其常見常見手法,重在寫物的神態,表現物的內在精神氣韻。正如劉熙載在《藝概》中所云:“昔人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其中有我在也。”走進清代卜奎流人詠物詩,才能感受到綿綿詩句中蘊含、流淌出的悠長韻味和深沉魅力。梳理、探析清代卜奎流人詠物詩有利于重新審視齊齊哈爾流人詩詞的文化價值,也有利于豐富齊齊哈爾地域文化和古代文學研究的內涵。
〔參 考 文 獻〕
〔1〕 李興盛. 中國流人史〔M〕.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
〔2〕 李興盛. 東北流人史〔M〕.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 〔3〕張玉興. 清代東北流人詩詞選注 〔M〕.沈陽:遼沈書社,1988.
〔4〕 周游,譚彥翹. 齊齊哈爾詩詞〔M〕.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5〕張守生.齊齊哈爾流人研究〔M〕.香港: 中國文化出版社,2009.
〔6〕 韓明安.黑龍江古代文學 〔M〕.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責任編輯:郭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