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提高普通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的競爭力,是每一位從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的一線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我在《新聞采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認識到,通過增強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比重,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與社會人才需求的對位,增強學生的新聞采、寫、編、播一體化的業務能力,是提高學生競爭力的一種路徑。
[關鍵詞]情景模擬,新聞采編,實踐教學,一體化能力,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089 — 02
21世紀初,國家推出廣電集團化的發展策略。經過了十多年的大整合、大洗牌、大變革,目前的廣播電視行業呈現出集團化、產業化、跨媒介融合傳播與經營的態勢。廣電傳媒對播音員、主持人的能力要求更綜合、更全面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300多所大專院校創辦有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每年有近萬人的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同時還有數量可觀的其他專業的畢業生踏足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行業。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每一位從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的一線教師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提高普通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的競爭力?
新聞節目的播音員、主持人不僅應具備新聞稿件的“有聲”轉化的基本能力,還應具備采訪、編輯、節目編排等相應的動手能力。這就要求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改變以往粗放式的教學思路,從“重理論”、“重數量”向“重實踐”、“重質量”的方向轉變〔1〕,以培養既具備新聞節目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又具備新聞策劃、采訪、寫作、編排等一體化能力的合格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而新聞策劃、采訪、寫作、編排等一體化能力的培養重任,便落在《新聞采編》這類新聞業務課程上了。我在《新聞采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認識到,通過增強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比重,強化實踐教學與社會人才需求的對位,增強學生的新聞采、寫、編、播一體化的業務能力,是提高學生競爭力的一種路徑。
一、齊大播主專業《新聞采編》課程特點
“新聞采編”課程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新聞實務類課程,是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等專業都在開設的專業基礎類課程。相對于新聞學專業,齊齊哈爾大學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新聞實務教學呈現出針對性、壓縮性的特點,所謂針對性,即針對廣播電視這種傳統電子媒介及新聞節目主持人的業務能力來展開新聞采訪、寫作、編輯和編排的教學;壓縮性則體現在相對于本專業的新聞播音和節目主持類課程而言,新聞采編所占的學時比重較小,采訪、寫作、編輯與編排等理論與實踐被壓制在一門課、一個學期、64個學時中來進行。這就導致《新聞采編》課程存在著教學內容多而教學時間有限、教學任務重而總學時數少的矛盾。
為解決上述矛盾,在教學安排上,我根據廣播電視行業的新變化、廣播電視新聞的新特質及整個課程體系的設置,把《新聞采編》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少講理論,多進行形式多樣的實踐。在理論課上加大對廣播電視新聞經典作品的分析、解讀,把新聞實踐信息帶進理論課堂,鍛煉學生廣播電視新聞文本解析的能力;在實踐教學中,以社會需求為方向,以經典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為藍本,在模擬制作過程中提升重點理論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和鍛煉學生在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策劃、采訪、編輯、編排等方面的動手能力。從而形成理論與實踐不分家的一體化教學過程。
二、情景模擬教學法在《新聞采編》課堂上的設計
在實踐教學環節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模擬教學法”。
電視主持人大賽中,參賽者在規定“情景”下的即興采訪、話題掌控、現場編輯等能力是重點考核的內容,這也是業界對播音員、主持人能力需求的一個縮影。這種規定“情景”就是“新聞采編”實踐教學環節的“情景模擬”,通過規定“情景”的“實戰演習”,讓學生盡早鍛煉出廣播電視新聞生產的相關能力。
情景模擬(simulation)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因具體的教學目標而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設計和實施方式。周瓊老師研究情景模擬教學法在“新聞采訪”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時指出,“情景模擬教學主要是指通過課堂讓學生對新近發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新聞事件作采訪過程的情景再現”?!?〕在這段表述中,周瓊老師給出了“情景模擬”的幾個關鍵點:課堂、學生、情景再現。由此可見“情景模擬”教學法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并以提高學生某種實踐技能為目標的師生在課堂上共同模擬完成的教學過程。
由于教學目標及課程體系的差異,我在《新聞采編》課堂上設計的情景模擬與周瓊老師的情景模擬略有不同,不是對單一的新聞事件及采訪過程的“再現”,而是對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生產過程的整體模擬。這種情景模擬與應用于應聘環節的人才選拔策略類似。應聘環節的情景模擬法“是指根據對象可能擔任的職務,編制一套與該職務實際情況相似的測試項目,將被測試者安排在模擬的工作情境中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用多種方法來測評其心理素質、潛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薄?〕本文論述的情景模擬教學法,更強調了學生組通過分角色扮演主持人、記者、編導等共同完成一檔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一檔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生產是團隊協同工作的結果,工作范圍包括了節目定位的設計、節目的包裝策略(主持人的選擇、節目音樂、節目名稱、節目受眾定位、節目預告、節目時長等)、內容的采集(新聞選題策劃、新聞線索的發現、采訪提綱的擬定、采訪的實施)、新聞及串聯詞的寫作(串聯詞的寫作、新聞文稿的寫作、音視頻的剪輯)、節目播出次序的編排,不僅能夠鍛煉學生在不同的環節和崗位上的實踐能力,也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情景模擬法在播主專業《新聞采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1.情景模擬與實戰演練相結合。我在處理“新聞采編”的實踐教學環節時,強調了擬真環境下的實戰,這樣就杜絕了課堂上表面的虛假熱鬧,而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這個擬真環境就是情景模擬。我設置的模擬情景分別為校園電視新聞聯播(15分鐘、周播、直播)和新聞人物專訪(15分鐘、周播、錄播)。之所以強調這兩個類型,其一是因為這兩類節目是學生接觸率較高且較易模仿的;其二便是考慮到這兩類節目的包容性,可容納諸如現場報道、街頭訪問、文字新聞、圖片報道、圖像新聞、典型報道等多種元素,能較好地鍛煉學生的采、寫、編、播各項能力。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凸顯實踐教學的實戰性,我還要求每組學生以校園為新聞采寫編的素材來源,讓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挖掘新聞。校園是一個微型社會,這里每天都有新聞發生,不僅有運動會、招聘會、校慶等大型活動,也有學術講座、社團活動、消防演練、各種會議等;不僅有與學生日常消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也有數量不少的突發事件。通過對校園內新聞的捕捉與加工,不僅能鍛煉采寫各類新聞(民生新聞、體育新聞、時政新聞、會議新聞、活動新聞)的實戰能力,也能鍛煉學生的新聞敏感、新聞策劃、新聞編輯各項相關能力,能夠實現全面鍛煉與提升實踐能力的目的。
2.演、述、評相結合。學生組在完成新聞素材的采集、加工、節目編排后,把一檔完整的節目(包括片頭、內容提要及結束語)在課堂上演示。為便于學生音視頻作品的展示,可以視條件在虛擬演播廳或多媒體教室中進行。由于校園新聞聯播強調了直播狀態,這樣就需要學生組成員擔任主持人、記者、編導、策劃、導播等不同的職務,演示過程既是展示個人能力的機會,同時也檢驗了學生組的團隊協作能力。在演示結束后,學生組的代表會就整檔節目的策劃過程、記者采訪花絮、節目編排意圖進行闡述,以此讓其他組學生和教師對他們的設計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演示和闡述后,便是評議環節。評議可以先由其他學生來進行,這樣既提高了全體學生的參與熱情,也鍛煉了學生分析新聞節目和新聞作品的相關能力,也能促使他們發現問題并積極思考避免出錯的辦法。教師的評議應在充分肯定學生組作品的同時圍繞實訓目的展開,將學生組的具體表現與新聞業務實踐中的新聞敏感的培養、新聞線索的發現、消息源的使用、引語(同期聲)的質量、新聞的結構、節目的編排等要點結合在一起,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用相關的新聞業務理論去檢驗自己的新聞作品,從而鍛煉出自查自檢的自覺性來。
四、關于《新聞采編》實踐教學應用“情景模擬”法的相關思考
通過實踐教學,我體會到,要把情景模擬法很好地應用到播主專業的“新聞采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其一,教師要了解學生。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生組的分配。每個學生組應該至少有一個愿意動手有動手能力還具備領導氣質的核心人物,能很好地協調組成員并率領組成員完成各項實踐任務。每組的成員在能力、特長方面應盡量形成互補。了解學生的途徑很多,教師可以向輔導員、班主任了解,也可以通過與班級干部的交流來了解,也可以讓組長先擬出一個小組名單,然后再由教師和學生商議各組成員的構成。
其二,設立好模擬參照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的情景模擬應該是有針對性、有層次的。所謂的針對性,就是教學過程形成的評——練——評的三環相扣,第一次“評”,針對的是廣播電視中比較經典的新聞節目,為新聞采編實踐提供參照系,“練”就是學生組對參照系的模仿練習,第二次“評”是對學生組作品的評析。所謂層次,強調的是分階段逐步推進,先模擬新聞聯播類節目,再模擬新聞人物專訪類節目,從易到難,逐步提高學生的新聞采編實踐能力。
其三,教師的新聞業務能力要全面、新聞素養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新聞業務素養直接體現在對學生組作品的點評中。由于是對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整體模擬,就需要教師具備新聞采、寫、編個方面的知識儲備及實踐指導能力。教師的點評能否一針見血,切中要害,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新聞業務能力的體悟與判斷。新聞采編業務實踐技巧也是隨著時代變化不斷創新的。這就要求教師應具備知識更新換代的能力,具有較高的新聞采編業務素養,具備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及將實踐升華為理論的能力。
其四,盡可能地請進來和走出去。聘請本地廣播電視臺一線新聞記者、節目主持人、編導等人員進入課堂,用業界的視角點評學生作品,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把親身的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把學生派到廣播電視臺參與新聞節目制作實踐,在實戰中獲得能力的提高。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交流,學生對一線新聞工作的理論認識逐步提高,相應的實踐能力也獲得了檢驗。
〔參 考 文 獻〕
〔1〕孫亞茹,劉光英.節目主持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2.
〔2〕周瓊.《新聞采訪》情景模擬教學初探〔J〕.東南傳媒,2012,(07):104.
〔3〕 http://baike.baidu.com/view/1548128.htm
〔責任編輯:杜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