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現代社會需要實施現代公民教育以培養現代公民。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不僅不能適應培養現代公民的需要,而且本身也處于一種困境之中,實現向公民教育轉型成為一種現實需要。對大學生實施公民教育是一項浩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構建政府、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聯動教育模式,才能取得實效。
[關鍵詞]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公民教育;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118 — 03
現代民主社會的健康與穩定,不僅取決于其制度的正義性,更取決于其公民的素質。也就是說,對于民主政治和民主社會的穩定和健康發展而言,只有合乎正義的“基本結構”是遠遠不夠的,社會成員如果缺乏良好的公民德行和公共精神,任何制度都可能遭受扭曲和破壞。如何培養社會成員的公民素質,是所有民主社會以及以民主為努力方向的社會都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那么,依托什么來提高公民素質呢?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當我們把目光聚焦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時,卻發現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不能適應培養公民素質的需要,而且本身也處于一種困境之中。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傳統上是與德治文化相適應的,而我國現在正處于巨大的社會轉型期,德治社會正在向法治社會轉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轉型的必要性
(一)社會轉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轉型的客觀依據
在中國,很多人尚不習慣使用公民這個概念。日常使用最多的就是“老百姓”、“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等??梢哉f,公民的稱謂是我們萌動的希望,老百姓的稱呼是我們塵積的現實。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中國社會正經歷全方位的社會變革,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變,由傳統的“人治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轉變,這種社會變革我們稱之為社會轉型?,F代社會是由無數健全自律的公民組成,社會的現代化不僅體現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公民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社會的現代化,首先要培養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現代合格公民,青年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主力軍,應該有更強的公民意識與行為,從而做好社會表率,更好地引導和影響全社會的公民行為,因此社會轉型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轉型的客觀依據。
1.公民教育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的根本性創新,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市場經濟需要良好的市場秩序與市場環境,秩序和環境的好壞取決于人。《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現代化的實現,最終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這一科學論斷蘊含著公民的素質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的深刻道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培養新人—他必須具有競爭合作意識、民主法治意識、社會公德意識、公平正義意識、權利義務意識、效率意識、創新意識,即成為具有公民意識的主體。換言之,只有塑造具有公民意識的現代社會公民才是推動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然而,長期以來受封建思想和計劃經濟的影響,當前大學生的公民意識還處于不自覺的狀態。大學生公民教育就是首先要把青年大學生培養成一個健康的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合格公民。另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出現了多種經濟成分、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人們思想活動的自主性、差異性、多變性明顯增強,價值取向、行為方式日趨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大一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輸”模式已不適應新的形勢變化,有時還會引起受教者產生逆反心理,帶來某些負面效果。而公民教育則是基于人的個性化和社會化統一的立場上進行的,這就不僅適應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也符合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因而更有充分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2.公民教育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建設和發展,一方面要靠民主政治制度的構建和完善,另一方面要靠全體公民積極主動的參與。公民是民主政治建設的主體,公民的民主政治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只有全體公民都具備了現代的民主意識、政治思維和參政議政監政的能力,自覺投身到民主政治生活實踐當中去,才能真正實現民主政治。目前在我國,民主政治制度不斷完善,而公民由于長期受“臣民”意識和觀念的影響,民主政治意識不強卻是個不爭的事實,嚴重制約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因此,加強公民教育,培養具備現代意識的公民迫在眉睫。
3.公民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
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實施這一方略的要義就是要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過程中,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反對一切形式的人治,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法治國家由社會成員的集體規范化活動構成。法治國家建設不僅要依靠立法、執法和司法等國家機關的推進,更離不開全體公民的參與。公民是法治國家的建設者與參與者,是建設法治國家最活躍、最關鍵的決定性因素,建設法治國家必須進行公民教育,培育新型公民。當前,“人治”的傳統思想和觀念在人們頭腦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公民的法治意識和觀念還不強,藐視和踐踏法律的現象還時有發生。為此,要大力加強公民法制教育,讓公民增強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律權威,做一個學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只有這樣,法治建設才能真正進入良性發展軌道,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才能實現。
(二)實施大學生公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擺脫困境的現實需要
當前,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我們是在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加強公民教育的成分,還是應該對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以改造,實現其向公民教育的轉型?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因為我們除了面臨加強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意識這一問題之外,我們同時還面臨著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是現代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社會的轉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從內容到方式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進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依舊滯后于社會的快速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難以從社會轉型的挑戰中走出來,主要表現在:在教育目標上,重思想政治教育輕道德人格教育。長期以來我們對育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認識模糊,片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功能,過分注重其工具性的運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少數特殊“精英”的“大事”上,卻忽視了教會學生做人根本的“小事”,這實際上是一種造神而非育人的教育。教學內容不能與時俱進,脫離學生和社會實際,不能較好適應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理論教育輕實踐養成,知行脫節;課堂上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沒有顯現和發揮,這種毫無親和力的說教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以致學生逃課的現象時有發生。教育評價機制單一,采取以考試(主要是筆試)為主的評估方式,注重對書本理論知識的考核,忽略對學生實際行為能力的考查。另外,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存在諸對矛盾,如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地位的一元化和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矛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多元化的價值觀的矛盾以及中西文化思想的交鋒等。如果這些矛盾得不到合理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合法性勢必遭到質疑。
綜上所述,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其歸結起來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問題,根源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根據時代變化和學生的需求適時地轉換育人的理念,沒有把目標定位在培養現代公民上,造成學生在人格上的扭曲與道德的失范,與個人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的矛盾,這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向公民教育轉型。
二、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轉型的路徑
如果一個建設性的建議得不到切實有效的實施,一切都是空話。公民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教育,人的活動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大學生的社會角色首先是公民,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是國家和社會對他們最基本的要求。合格公民不是先天生而具有的,而是通過教育、熏陶、模仿而習得的。因此,促使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向現代公民教育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概括起來說,其實現取決于政府、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應該營造一個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會氛圍,即創造一個在積極的、正面價值的導向下,以有利于促進社會和人的現代化為標準的的社會環境。公民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為此,政府要繼續深化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改革和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權力監督和制約機制,大力推進政治文明;大力培育和建設以公民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和科學理性精神為核心內容的公民文化,使社會成員能意識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公民社會,自己是一個公民,激發公民在社會經濟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主體自覺,真正確立公民的主體地位;制定和健全法律體系,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增強公民法治觀念,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實現“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的轉變;政府要理順與高校的關系,改革高校管理體制,實現政治主導向法治主導轉變,大力推進依法治校;教育是一種創新較強的工作,需要調動每一個教師的積極性,政府應該給予學校自由發揮的空間,要給予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政府對學校過多的干預只會使其疲于奔命的應付;政府要積極牽頭組織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編寫大學生公民教育教材,把公民教育作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大力推進公民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其次,高校作為大學生走向社會之前接受普通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實施大學生公民教育的重要場域。培養負責任的公民是高校的首要任務,其實施的公民教育效果如何對大學生能否成為合格的現代社會公民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為此,高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把大學生公民教育擺在學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上。高校要加強組織和領導,制定大學生公民教育目標體系,設計教育內容,科學、合理地進行總體安排,把公民教育落到實處。公民教育內涵豐富,要求復雜,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對大學生進行系統、全方位的培養和教育。高校要創新教育模式,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全員育人的大學生公民教育體系,形成人人參與實施大學生公民教育的良好氛圍,以培養合格的現代公民。高校要積極組織教師、科研人員加強對大學生公民教育問題的研究,提高大學生公民教育的科學性,使大學成為公民教育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基地。高校要切實落實環境育人,努力優化校園文化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為此,高校要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都會說話,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感染與熏陶;要重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形成優良的教風、學風、考風和民主作風;要重視制度文化建設,制訂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體制,要轉變管理作風,推行民主治校,為學生參與管理創造條件,增強學生的民主法制意識、權責意識,提高學生的民主參與和管理能力。高校要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諸如可組織學生參加當地的人民代表選舉、社區法律咨詢服務活動和參與社區民主管理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悟,使其公民意識得到強化,公民行為和能力得到養成與提高。高校要加強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工作,不僅要加強教學業務培訓,而且要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真正擔負起培養現代合格大學生公民的任務。
再次,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在公民教育剛剛起步的中國,其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對孩子而言,而是家長與孩子的共同進步。一定程度上只有家長具有公民教育的意識才能帶動孩子,自己提高的同時為孩子創造有利的氛圍。作為家長而言,要加強自身學習,增強公民意識,提高公民行為能力,注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做好表率。
總之,公民教育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配合和參與。政府部門、學校、家長在推動公民教育中,都應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有這三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公民教育才能取得實效。
〔參 考 文 獻〕
〔1〕叢日云.創新與發展—-聚焦素質教育〔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
〔2〕馮增俊.當代國際教育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焦國成.公民道德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朱曉宏.公民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秦樹理.國外公民教育概覽〔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6〕班秀萍.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J〕.理論前沿,2008,(21).
〔7〕楊海燕.公民教育與合格公民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08,(09).
〔8〕金曉暉. 關于公民教育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08).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