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日益明顯,加強科技倫理教育日益重要。當前,高職院校的科技倫理教育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從四個方面加以改進。
[關鍵詞]高職院校;科技倫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125 — 02
伴隨著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發現科技在給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明顯的危害。“現代科技的異化難題歸根到底是‘倫理’問題,而不僅僅是科技發展問題。科學技術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物化形式,總體上呈現出‘為人’的倫理本性,因此,推進科技‘人化’是規避科技‘異化’的有效途徑。”〔1〕科技倫理是人們在科技活動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它體現為科技活動中從業者的職業態度、方式、價值取向等。科技倫理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科技事業的發展,加強高職院校科技倫理教育對我國國人、科技、社會和生態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高職院校的科技倫理教育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以克服。
一、高職院校科技倫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目標上除了要體現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要求,還要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要求。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中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因此,科技倫理道德是高職人才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內容。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一部分教育者往往從道德的約束性和規范性出發,片面強調人對道德規范的服從與遵循,忽視科技倫理對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服務與促進作用,忽視個人在面臨道德向題時能動性的發揮,體現在學校德育教學中,表現為教育者重視道德知識與行為規范的學習,忽視學生正確的科技價值觀、科技理想的培養,缺乏對學生科技能力和解決道德沖突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面對現實科技活動中的種種問題時無所適從,是非難辨。
(二)割裂思想道德教育與科技倫理教育的聯系。高職院校的科技倫理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高職生科技倫理的發展水平從一個方而體現了社會道德的整體發展水平。高職生是“準職業人”,畢業后將直接走上工作崗位,他們的科技倫理素質的高低對社會職業道德狀況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形成良好科技倫理的基礎,科技倫理是思想道德在科技活動中的遷移和體現,兩者是不可分離的。但有些學校在教育實踐中片面強調科技倫理教育,輕視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生日常基本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培養,甚至用科技倫理課取代思想道德修養課,這些做法既有悖于學校德育目標,也違背了科技倫理形成和發展的規律。
(三)科技倫理教育方法缺乏針對性。現代科技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生命技術、環境技術、生態技術的發展,提出許多科技道德問題。核技術的發展涉及的倫理問題主要有:“核保密問題、核控制問題、核人權問題、核和平問題。”〔2〕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主要有:“破譯遺傳密碼的倫理問題、基因重組工程的倫理問題和克隆人的倫理問題等等。計算機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主要有:信息價值倫理、現代信息產權倫理、現代信息競爭倫理、現代信息隱私倫理、信息安全倫理和現代信息戰爭倫理等等。”〔3〕高科技是把“雙刃劍”,既裝有許多好東西,用之不當,就可能導致戰爭危機、生命危機、生態危機、環境危機等。因此,需要專門的道德規范對其加以引導。然而,有些老師在講授科技倫理過程中采取滿堂灌的方式,注重對科技倫理規范進行抽象的闡釋,內容缺乏現實針對性,忽視學生自身對科技倫理的理解、體驗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有的教師教學遠離學生現實生活,理論和實際脫節,聽起來索然無味;有的老師只要求學生死記書本知識,不注重具體行為訓練等。這嚴重影響科技倫理教育的實效。
(四)行業科技倫理教育特點不突出。“科學的社會倫理和人道主義問題不是什么外在的,而是伴隨著對真理的探求產生的。”〔4〕當前,我國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用人單位對高職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生受個人主義的影響,越來越注重物質層面的東西和個人價值的實現,由此帶來的是他們的科技行為缺乏社會責任感,偏離科技倫理規范。因此,高職院校加強科技倫理教育是高職學生就業成功和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然而,多數高職院校的科技倫理教育局限于一般科技倫理教育。強調作為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科技倫理的共性要求,面對各行業不同的科技倫理規范則很少涉及。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學生實習期間的科技倫理教育不夠重視,認為那是實習單位的事;二是有些學校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對行業科技倫理研究不夠深人,往往對行業科技倫理內容的講解泛泛面談,一帶而過。
二、改進高職院校科技倫理教育的途徑
(一)堅持科技倫理教育的基本原則。1.系統性原則。包括:內容的系統性,即科技倫理教育應包括科技倫理規范、科技價值現、科技理想、法律意識、科技生涯設計與指導等內容;教學組織系統性,即科技倫理教育的組織包括理論知識學習、行為訓練、實踐學習等多種途徑;實施方案的系統性,即要根據學生不同人生發展時期的特點開展不同內容的科技倫理教育。2.實踐性原則。科技倫理教育必須與各種實踐活動相結合,即使是課堂教學,也需聯系具體的科技行為,引導高職生真正領悟科技倫理規范。3.開放性原則。包括:教學主體開放,即要聘請校友、實業家、勞動模范等成功人士舉辦講座并與學生交流,用他們的切身體會教育學生;教學內容開放,即既要講中國科技倫理的案例,也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案例;教學手段開放,除常規課堂教學外,還要采用參加企業活動等教育形式。4.行業性原則。要求在進行科技倫理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有針對性地開展行業科技倫理教育。
(二)構建系統的科技倫理教育內容。1.科技價值教育。科技價值觀是人們對科技是否具有價值以及具有何種價值的看法,是構成科技倫理素質的重要因素。科技價值觀教育包括:正確認識科技與專業的關系、科技對人生發展的意義以及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2.科技理想教育。科技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在科技活動中的奮斗目標,對科技行為起引導、激勵作用。科技理想教育包括:認識科技理想的作用和意義、實現科技理想的途徑和方法以及根據社會與個人的實際制定目標明確、內容翔實、措施具體的科技發展規劃。3.科技倫理規范教育。包括:科技倫理基本規范教育和與學生所學專業對應的行業科技倫理規范教育。4.現代科學精神的培養。包括:認識創新的意義、樹立創新理念、掌握創新方法與途徑、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精神、正確對待競爭中的種種挫折和團隊合作精神等。
(三)全方位實施科技倫理教育。1.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加強科技倫理教育。要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科技倫理教育的內容較少的現狀,讓科技倫理知識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科技倫理教育,包括科技價值觀、科技倫理規范、科技生涯設計、科技活動中的法律規范、職業理想與人生價值實現等,要避免了學科知識的簡單陳列。2.通過選修課或專題講座加強科技倫理教育。選修課或專題講座可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科技倫理教育,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3.充分利用實習強化科技倫理規范教育。科技倫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借助實踐可以使學生領悟科技倫理并外化為職業行為。實習前要進行科技倫理規范理論教育;在實習過程中,既要請實習單位的管理人員或崗位能手對學生進行科技倫理規范的講解與示范,又可以由指導學生到實際操作現場感受和體會科技倫理和從業精神的內涵;實習結束后要學生結合自己經歷反思科技倫理對個人、企業和社會的重要性。4.利用專業課教學滲透科技倫理教育內容。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崗位對應不同的科技倫理規范,科技倫理教育有助于專業技能的習得與提高。因此,科技倫理教育要與專業課程的學習相結合,尤其是行業科技倫理規范的學習與掌握和專業課教學與實踐聯系密一切,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而應該對學生進行行業科技倫理規范教育,將科技倫理教育滲透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納入學習中。“還要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將科技倫理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去。如對工程技術類專業的學生,應開設技術倫理、工程倫理課程;對環境與生命科學專業的學生,則開設生命倫理、環境倫理等課程。”〔5〕
(四)改進科技倫理課教學方法。1.案例教學法。科技倫理盡管是抽象的,但體現在大量鮮活、具體的生活中。教師既可以在教學中通過科技實例的列舉和分析,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真實的案例中得到提高;也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相互交流分享,加深對科技倫理的理解。2.討論辨析法。我國正處于杜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從不同角度影響著學生,青年學生雖然主體意識增強,但思考和辨別能力不足,對一些社會問題的認識或模糊不清,或極端片面,或矛盾重重。在科技倫理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某些科技倫理問題組織討論,讓學生敞開心扉,各抒己見,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在相互討論成辯論中澄清自己的科技倫理觀,明確自己的科技行為的后果與責任。3.榜樣示范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具有很強的示范和精神激勵作用。在科技倫理教育中,要善于列舉學生在生活中容易感知的人,如本校的畢業生、本行業科技專家等,用他們的科技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實踐證明這種做法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4.企業文化感受法。企業文化感受法實際上是一種情境教學法。企業文化是企業塑造的共同理想、基本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凝聚著企業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科技倫理也融合在企業文化中,顯理著時代感、形象感,既生動活潑,又真實具體。因此,學生在體驗企業文化的同時,能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倫理文化。感受企業文化的途徑很多,可以觀察或參加企業的各種活動等。
〔參 考 文 獻〕
〔1〕牛慶燕.現代科技的異化難題與科技人化的倫理應對〔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1).
〔2〕李慶臻,蘇富忠,安維復.現代科技倫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67.
〔3〕楊榮.當代科技倫理的焦點問題〔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128.
〔4〕 〔蘇〕弗羅洛夫,尤金.科學倫理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8.
〔5〕劉翠玉.論新時期大學生的科技倫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9, (10).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