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對2002年至2012年近十一年CNKI數據庫的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創新文獻進行系統的梳理、歸納和總結,旨在了解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創新論文的研究現狀、主要觀點以及存在問題,以期為該課題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科研管理創新;文獻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146 — 02
科學研究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職能之一,高校科研無論是對高校教學、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服務社會還是對高校教師自身的發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近年來高校科研活動發展迅猛,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特點、新問題,而相對滯后的高校科研管理也急需改革創新,才能不斷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以確保高校科研更好更快地發展。基于此,不少學者圍繞高校科研管理創新問題展開了積極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本文以“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為主題詞,以“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11月1日”為檢索時間段,在CNKI數據庫中共檢索到65篇學術論文,試圖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對近十一年來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研究狀況進行系統的梳理、歸納和總結,以期深化對該課題的研究,促進我國高校科研以及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健康發展。
1論文年度分布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在統計的65篇論文中,有關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論文共公開發表65篇,總體數量不是很多,2004年最少,僅發表1篇,2010年最多,發表了12篇,從2002年到2011年呈現出并不明顯的上升趨勢(處于基本平穩狀態),而到2012年又急劇回歸到數量較少的年份,僅高于2004年發表量。從年度分布情況來看,學界對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研究始終都沒有掀起一個研究熱潮,甚至出現了未熱而衰的現象。
2第一作者基本情況
2.1職稱
在統計的65篇論文中,第一作者標明職稱的有35篇,其中具有正高職稱的僅2人,具有副高職稱的有1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共17人,5人為初級職稱,30人沒有注明相關信息。去除掉無相關信息的文章,對高校科研管理創新問題的研究以中級職稱的作者為最多,副高職稱作者為其次,正高職稱作者寥寥無幾,因此,總體來說研究者的職稱層次不是很高,意味著該問題還沒有引起更高級別學者群體的關注。
2.2年齡
從表2可見,該類論文的第一作者35歲及以下是6人,占9.2%,36歲-45歲有12人,占18.5%,46歲-55歲17人,占26.2%,56歲及以上1人,占1.5%,其中年齡最大的是58歲,年齡最小的是30歲,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規定劃分,15-34歲的人為青年,35-59歲為中年,60周歲及以上為老年,由此可見,去除掉無相關信息的論文,高校科研管理創新問題研究者的年齡集中分布在36-55歲的中青年科研群體中。
2.3第一作者單位
由表3可見,在65篇論文中,第一作者無一例外都是分布在全國各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員或教師中,意味著對該類問題進行研究的作者性質相對集中,且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其中,屬于“211”的高校有17所,有石河子大學、南京中國藥科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四川大學、蘇州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重慶大學、遼寧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上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吉林大學等。屬于“985”高校的有6所,分別是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吉林大學、重慶大學、中南大學等。這些數據顯示了對高校科研管理創新問題的研究并沒有引起更多高校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沒有得到很多國內知名大學的教學科研管理人員的關注。
2.4核心作者
如果本文將對高校科研管理創新問題進行二次研究的作者確定為核心作者,那么在65篇論文中共有4位作者可以認定為核心作者,一位是內江師范學院的陳黨生,他分別于2005年在《內江科技》上發表了《試論新建高校科研管理創新機制構建》一文,并于2011年在《科學咨詢》上發表了《關于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幾點思考》一文;第二位是長江大學(后在湖北農學院)的金明珠,分別于2003年在《科技與管理》期刊上發表《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認識與實踐》和于2006年在《科技創業月刊》上發表《地方農業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思考》一文;第三位是作者徐桂秋于2003年在《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發表了《高校科研管理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后又于2011年在《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上發表了《創新是高校科研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事實上,可以說在高校科研管理創新問題上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核心作者,說明很少有學者對此問題進行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3 刊登載體情況
從表4可見,該類論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10篇(以論文當年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為標準),占15.4%,在省級期刊上發表52篇,占80%,在會議論文集上發表2篇,占3.1%,在報紙上發表1篇,占1.5%。從總體來看,該類論文發表的刊物級別不高,以省級期刊為主,一方面意味著在該研究領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另一方面也說明該類研究成果可能還未引起高層次刊物的關注。
4 基金或項目支撐情況
在65篇論文中,共有10篇論文得到了項目的支撐,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安徽省軟科學項目1項,湖南省自科基金項目1項,廣東省自科基金項目1項,福建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1項,河南省軟科學項目1項,還有江蘇省教育廳哲社項目、河南省教育廳自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株洲市社科聯課題等各1項。遺憾的是只有江蘇省教育廳哲社項目和福建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支撐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核心期刊上,其他均是省級期刊。該類研究項目以及高水平成果產出之少足以說明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問題并沒有真正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5 研究內容梳理
在65篇論文中,對科研管理創新的內容或途徑主要提出了以下觀點:
一是林萍[1]等提出高校科研管理創新需要觀念創新或理念創新,相關的研究論文共有35篇,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摒棄陳舊落后的管理思想,加強學習,堅持思想與時代合拍,堅持“以人為本”、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質量先行、打造特色、提高市場觀念、強化成果轉化、產權保護等意識。
二是杜鵑[2]等提出要進行制度創新,相關的研究論文共有16篇,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獎勵制度和考核制度等的創新。
三是汪濱琳[3]等提出科研管理機制要創新,相關的研究論文有37篇,主要包括激勵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分配機制、投入機制、組織機制、信任機制、科研信息共享機制、 聯合攻關機制、產學研合作機制等方面。
四是晏如松[4]等提出高校科研管理人員自身素質需要綜合創新,相關的研究論文有17篇,要求建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高素質的科研管理隊伍。
五是劉寧[5]等提出要創新科研管理模式,相關的研究論文有14篇,主要包括要在科研管理中采用協調、服務的新型管理模式;建立市場化、課題制管理模式;創建根據“開放、流動、競爭、協作” 的要求, 采取“依據社會需要選題、結合社會需要開展研究、組織成果鑒定、鼓勵申請專利、推廣并促進成果轉化”的管理模式;要從行政性管理模式過渡到經營性管理模式,建立與當代信息技術發展相適應的科研管理模式。
6 結論與建議
(1)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已經認識到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高校科研工作要取得更大的進步必須實現管理創新,并出現了一批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路徑和方法。
(2)從總體來看,相關研究成果較少、層次不高,理論探討多于應用研究,且許多觀點猶如鏡中之花,可操作性不強。所提出的觀點大同小異,高度重復,相當多的研究者在研究創新問題的同時本身卻也忽略了“創新”,僅僅只是把前人研究過的內容、提出過的觀點加以重新組合或冠以新的名稱而已,說明該類問題并沒有真正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和關注。
(3)建議有更多的學者或管理者關注高校科研管理創新問題,尤其是一些科研工作做得較好、理得較順的著名高校的學者能夠總結經驗,把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實踐上升為科研管理理論,推出操作性強的精品研究成果供全國高校借鑒與共享,以推動我國高校科研工作躍上新的臺階。
〔參 考 文 獻〕
〔1〕 林萍.高校科研管理創新:問題與建議〔J〕. 懷化學院學報,2007,(02).
〔2〕 杜鵑.對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幾點思考〔J〕. 湖北社會科學,2005,(08).
〔3〕 汪濱琳.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3,(12).
〔4〕 晏如松.高校科研管理的系統論視角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01).
〔5〕 劉寧.論高校科研管理創新〔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3).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