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借債,“主人”管不管?答案是肯定的。
6月10日,審計署公布審計結果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審計署抽查的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余額約為3.85萬億元,部分融資平臺公司償債能力不強。另有報道稱,廣東省省情研究中心調查,個別鄉鎮不吃不喝還債需400年。村級債務如何?尚無數據。
土地使用權在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貸款抵押物中占比很高,而土地又是地方財政收入重要來源,在集中清償期,如果土地收入縮水無力償還,將帶來金融風險。那么多年來世人矚目的房價,它是該跌(理性回歸)呢?還是不跌呢?還是“上攻”?抑或表現“理性”,又不影響土地收入,但能兩全嗎?
不了解過度舉債風險?這倒不至于。明知不可而為之,也許因為“新官不理舊債”,且中央財政“兜底”,而舉債“大干”,政績職務就可能“快上”。當然,這里也有地方政府事權財權不匹配導致的“無奈”。但欠債總要還,“拆東墻補西墻”,繼續“擊鼓傳債”?或接力舉債,搞注定會擴大債務的政績、形象工程來還債?或“什么來錢快就干什么”,讓房地產調控、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結構調整等默默讓路?讓“以土地財政為本”的城鎮化悄悄唱主角,違法或粗暴搞動拆遷,引發社會矛盾?完全避免這種“馬太效應”,也許很難。
還有,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運作不規范,融資過快增長,管理難以跟上,影響投資效率,對民間投資、民生財政也會產生“擠出效應”,不利于政府和市場關系厘清、政府職能轉變等。
如果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處理不好,將致系統性風險,“主人”——人民當然要管。而人民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應擔負起法定職責,以法治方式予以根本解決。當然人大也要暢通渠道,接受“主人”即人民的監督。
地方政府性債務凸顯了以立法規范、保障、促進和引領改革的緊迫性。融資平臺是地方政府探索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產物,但沒有專門法律法規予以規范。預算法規定,地方各級預算不列赤字。而以融資平臺這種“變通”方式產生的債務,成為地方政府性債務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預算法的修改,或對地方政府適度負債“開口子”,并明確法律責任,或保留不得有赤字的規定,轉而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改革,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考核機制,并適時上升為法律法規。
早在2012年3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指出,常委會組成人員強調,地方政府性債務收支要納入預算,接受同級人大審查和監督等。遺憾的是,此項工作在地方人大尚不多見。
不能等。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下力氣推動建立公開、透明、規范、完整的預算體制,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控制措施等。地方人大應以此為契機開展調研,探索動態監督方式,推動政府摸清債務底數,將隱形債務顯性化,完善融資模式,擺脫土地財政和政府投資依賴。“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要推動地方政府通過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等推動經濟發展來還債。還可探索通過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規范地方政府舉債程序、用途、規模、公開方式和績效評估,為其把關。
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也應引發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克服資本主義制度危機的唯一出路是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底氣,來自于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真正落實當家作主,對代表和官員的授權“控得住、收得回”,確保未雨綢繆,不出錯,即使有錯有“偏”也能及時糾。
因此,人大依法履職,首要的關注不是社會主義這艘巨輪速度有多快,而是確保安全,即“各部零件”完好,運行順暢,確保公民生命權健康權,才能確保它能經受各種考驗,乘長風破萬里浪。否則速度越快就越危險,談何自信?
為此,當某種做法贏得一片喝彩時,人大不能跟著激動起來,要做清醒理性觀察者,全面系統客觀辯證地思考問題,見微知著,敢于善于說“不”,通過依法履職消除潛在風險,或將風險降至最低。
總之,人大以底線思維依法履職,有效實現權力對權力、權利對權力的監督制約,確保“穩中有進”,就能為制度自信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