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自廣東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省政法委書記朱明國不再擔任省委副書記職務之后,全國31位省(區、市)政協主席已經全部“退出”省級常委班子。這意味著,作為以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為職能的政協組織,今后將會更加獨立地發揮自己的監督和議事職能。
實際上,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前,我國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相關政治改革已在悄然進行。黨的十八大在闡述政治改革和政治民主建設時,提出了“協商民主”的概念,認為要搞好“協商民主”,首先是把政協這個平臺做好。
這也符合最近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的“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方向。
31地政協主席全是專職
今年年初,各地換屆產生了31位省級政協主席,其中8人由省(區、市)委常委擔任。
努爾蘭·阿不都滿金在年初當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主席后,卸任自治區黨委常委職務。4月,何立峰、夏德仁、吉林先后卸任天津市委、遼寧省委、北京市委常委職務。 5月,吉林省政協主席黃燕明不再擔任吉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7月,徐敬業和張昌平分別卸任重慶市委常委和福建省委常委。11月,朱明國不再擔任廣東省委副書記、常委職務,至此,全國所有省級政協主席均已不再擔任省(區、市)委常委職務。
在政協歷史上,除了20世紀80年代鄧穎超作為全國政協主席沒有擔任政治局常委外,還未出現不是常委的政協主席。但在地方上,政協主席進入常委班子卻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
2004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其中要求減少地方黨委副書記數量。全國絕大多數省級黨委均建立了“一正兩副”,即一名書記、兩名副書記的領導班子架構。在這個領導班子架構中,兩名副書記一般是一名分管行政工作(省、市),而另外一名副書記為分管黨務的專職副書記。專職副書記的職責具體是什么,并沒有明確規定,各省可根據自己情況酌情安排。
從2009年起,海南、安徽等多個省區市開始有專職副書記擔任政協主席,例如現任山西省政協主席薛延忠在2009年至2010年任職山西省委專職副書記,同時擔任政協主席。黨的十八大之后,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各省級政協主席紛紛讓出黨委副書記或常委頭銜,成了專職主席。
執政和參政議政不能混淆
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張希賢認為,政協“從來就不在權力機構的架構之中”。省級政協主席“退常”,反映出的是一種“回歸”,“回歸政黨政治的本質”。
在張希賢看來,政協的歷史沿革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年9月到1954年9月。在建國初期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人民政協代行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完成了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使命,決定了新中國的各項重大事務,選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并賦予其行使國家權力的職權。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后,人民政協被明確定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組織。政協主要工作是:協助政府實現過渡時期總路線,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推動和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以及“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調整統一戰線內部關系以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等。
1966年6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給人民政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損失。文革10年間,基本處于“零政協階段”。
改革開放后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是第四個階段。1978年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撥亂反正”,重新探索黨的執政方式和各種領導體制到底怎么確立合適。那時候,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是不是國家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進不進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進不進政治局常委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模式和定論。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此后,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紀委這五大班子才開始逐步完善、正規化。
黨的十四大至今是第五個階段。1993年,全國人大八屆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1994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得到修訂,在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外增加了參政議政的職能。中國的協商性政治機制趨于制度化,其機構和功能逐步得到完善。
“執政和參政議政本來就不是一個地位,這種交叉是不合理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重在加強監督權,讓政協獨立地走好政黨監督的道路,才可以更好地發揮建言獻策的職能。”張希賢說。
未來政協主席有更大空間
環球人物雜志:黨委、人大、政府、政協俗稱“四大班子”,其領導人通常被稱為國家或地方領導人。很多人認為省政協主席“退常”,會喪失“實權”,意味著政治地位下降。您怎么看?
張希賢:“退常”之后,政協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內的地位下降了,但是在政黨政治的地位往往要上升。黨委常委兼政協主席,很容易把黨的意見強加到政協上面,不便于民主政治的開展。“退常”,讓政協學會獨立行使權力,更好地實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這是民主政治的進步。
環球人物雜志:地市和國家層級的政協主席是否會逐步退常?
張希賢:地市一級政協主席進常委的很少。省委常委兼任政協主席主要是在“效仿中央”,看到全國政協主席是政治局常委,很有權力,也很有作用,省里為了使執政方式更加完善,就去模仿。但這種做法忽略了中央和地方管理體制的區別。比如,中央政治局常委雖然兼任政協主席,但該常委負責的工作面非常寬,包括統戰、民族、宗教,等等,但省內兼任政協主席的黨委常委往往只負責黨務工作;在世界各國政黨交往方面,省里也不具備這種地位和力量。中央層面還是不分為好。
環球人物雜志:政協主席曾一度被認為是仕途上的終點站,改革之后這一情況是否會有變化?
張希賢:以前我們用人的策略是,把壯年人才先緊著政府和黨委用,這兩個地方都干不動了,再到政協去。一個人的政治能量已經用完了,再到政協只能養老,這就形成一種政黨政治的悲哀。我們以后就是不想讓黨委退下來的人再去政協“養老”,讓年富力強的人肩負起這個重任。這次調整可能會有干部心里不舒服,那就看你轉型轉得出來,還是轉不出來了。
環球人物雜志:要怎么轉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張希賢:做提案、搞調研,在決策時幫忙,在干部管理上提意見、監督,政協的功能好好發揮,是可以做出學問來的。以前政協的作用沒有得到完全發揮,但現在整個國民素質和中國民主政治的環境進步很大,中央發展政黨政治的決心也很堅決。有能力的人在政協主席的位子上還是大有可為的,如果你認為沒戲了,瞎糊弄,誰也不會提拔你。提拔干部最終還是要講才華、講政績、講政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