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剛擔任空軍新聞發言人的申進科有點忙。因為“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一事,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新聞發布。從幕后走向臺前,這個“新手”雖有些不適應,但還是很沉穩。
從無到有
今年11月21日,經中央軍委批準,總政治部、總后勤部、總裝備部和海軍、空軍等7個大單位正式設立軍事新聞發言人。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亮相的8位發言人都是兼職性質,大多是所在單位的宣傳部長,熟悉本單位情況。而擔任空軍外宣辦主任的申進科,也由此走上新聞發言人的崗位。
申進科介紹說,軍事新聞發言人制度已成為各國軍隊的標準設置。而關于我國軍事新聞的發布,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毛澤東曾作為新聞發言人,向外國記者發布消息。新中國成立后,軍事新聞通常由外交部代為發布。2007年,中央軍委決定設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和國際傳播局,軍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確立也開始提上日程。而此前,在外媒的不實報道中,我軍“吃了不少虧”。2003年,某單位發生特大事故,但一個月后才對外發布消息,表述也過于簡單,缺乏必要信息。結果,外媒對此進行了歪曲報道,損害了我軍形象。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與其讓媒體隨意揣測,不如主動發聲引導。2008年5月, 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國內外急需了解中國軍隊的救災情況。在此背景下,中國軍隊正式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發布會,答復媒體問詢以及書面發布等方式, 發布軍隊重要新聞。當時,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胡昌明一亮相,就引來諸多關注。如今,國防部在每月的最后一個周四都有例行的記者會,每逢中國軍隊處于輿論焦點時,國防部新聞發言人都會在第一時間發聲,回答媒體關切的問題。
上崗培訓
當個軍事新聞發言人并不容易。由于軍隊新聞發布工作的特殊性,他們工作中面臨的風險也更多——說與不說、說多說少、早說晚說以及說的方式等,個中分寸都要拿捏得當。因此,這些新聞發言人在上崗前,都要“身經百戰”。
申進科就是個活躍在新聞戰線的“老兵”。他1989年3月入伍,從戰士到排長,從指導員到宣傳干事,再到外宣辦主任、新聞發言人,經過多個崗位的錘煉。在擔任新聞發言人之前,他長期從事輿論宣傳和軍事外宣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他在一線“戰斗”了兩個月,發回了200多篇報道。今年8月,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首次走出國門,亮相莫斯科國際航展。他又隨隊出訪,負責外宣工作。申進科告訴記者,那時他的手機成了媒體“熱線”,一些外媒記者也紛紛找來,想從他這里了解更多的信息。“從這些鍛煉中,我更了解記者想要什么,自己該說什么。”
即便經驗豐富,這些發言人還是得“崗前培訓”。申進科告訴記者,10月初,各單位新聞發言人確定后,便開始在國防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院校進行強化訓練。從理論學習到現場模擬,從案例分析到角色扮演,這些大校、上校們,開始學習如何與媒體打交道。
“當時,既興奮又緊張。”申進科說,“興奮的是接觸了新的工作,學到了新知識;緊張的是,看到一些失敗的發言人案例,還是會有壓力和擔憂。”原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永平的案例,讓他感觸頗深。“從新聞發言人角度看,王永平在輿情洶涌時被推向前臺,可他并沒有掌握比他人更多的信息,卻要獨自面對上百人憤怒的詰問。最后一句‘反正我信了’成了引爆輿情的導火線,王永平就成了替罪羊。”還有一些新聞發布的要點和技巧,申進科覺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會很有用,比如“6秒鐘不回答便會被認為反應遲鈍”,“發言人要進入第一知情圈、決策圈、行動圈”,“在黃金4小時主導輿論走向”等。
培訓期間,他們還在國防大學進行了一場模擬新聞發布會。當時,來自央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的記者,就“我國周邊某海域安全形勢”向發言人們提問。一個記者還提出一個超出發布會范圍,且刁鉆的問題要求申進科來回答。隨即,他答道:“這位記者提的問題很有水平,我也非常關心。在下一次的發布會上,你會得到滿意的答案!”就這樣,申進科巧妙地回避了問題。
實戰開始
剛下了模擬發布會,這邊實戰就開始了。11月23日,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此后,中國空軍在東海防空識別區進行空中巡邏,實現了對防空識別區內空中目標的常態化監控。
環球人物雜志:您剛做發言人,就遇到“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這樣的大事,這幾天工作是不是很忙、很累?
申進科:這幾天,我要不時向媒體發布一些信息,受理媒體的電話咨詢、連線采訪。其中有許多事都得自己動手干,確實非常忙。但再忙再累都是必須的,也是值得的。現在已經晚上9點了,我連午飯都還沒吃。
環球人物雜志:首次新聞發言之后,有什么感受?
申進科:感覺壓力很大。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本來就是大事,又比較受關注,也沒經驗可尋,可以說是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上任之前,雖有過培訓,但經驗是靠積累的,更多的還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
環球人物雜志:軍隊新聞發言人的日常工作有哪些?與其他政府部門發言人相比,有什么特殊要求?
申進科:日常工作主要是掌握信息,包括一些重要活動、重大政策;了解輿情,分清哪些是需要回應、澄清和批駁的;接下來匯總各個部門的意見;經授權,然后進行信息發布。目前主要是書面發布和電話連線,下一步將逐步走向專題發布,吹風會等。
軍隊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很多軍事活動信息是嚴格保密的。因此,新聞發言人首先要處理好信息發布與保守軍事秘密的關系,哪些需要發布,哪些不能發布,一定要搞清楚。還有,軍隊的很多事情涉及國家安全利益。一般的事情不用發,一些大事往往都與國家利益相關,需要格外謹慎。
環球人物雜志:新上任的8位軍隊新聞發言人中,您級別最低,是唯一的團級干部。您認為自己的優勢在哪?
申進科:其他7位新聞發言人,都值得我學習和尊重。因為他們的素質比我全面、經歷比我豐富、職務也比我高。與他們不同的是,我在輿論宣傳和軍事外宣一線工作了10多年,是唯一一個有媒體記者、編輯經歷的。
環球人物雜志:您認為新聞發言人應該如何跟媒體打交道?
申進科:我覺得新聞發言人應該樹立5個意識:國家意識、信息意識、公眾意識、擔當意識、服務意識。國家意識,就是要求新聞發言人要堅持維護國家利益不動搖;信息意識是指發言人要全面、動態掌握權威信息,不能一無所知站在媒體記者面前;公眾意識是指發言人要了解記者需要什么,公眾想知道什么,發布的信息中要包含什么,不能全是空話、虛話;擔當意識要求發言人及時發聲、主動發聲,避免權威信息缺失和被動說明辯解;服務意識就是換位思考,記者的截稿時間要知道,需要資料、照片等配套的東西要考慮到,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比如電視要畫面、電臺要聲音,都要配合。
環球人物雜志:您認為做軍隊新聞發言人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申進科:這項工作節奏快、要求高,最重要的是“萬無一失”,失語、亂語都要嚴格杜絕。100次成功都不一定是成績,但一次閃失就是大問題。
環球人物雜志:既然壓力大于幸福,那您工作的動力來自哪里?
申進科:公布中國空軍在東海防空識別區常態化巡邏的那天晚上,我上網瀏覽了一些網友對這件事的評論。有些網友的留言讓我非常感動。好多人說,除了老婆孩子不能貢獻,其他家產都可以貢獻出來保衛國家。我感觸很深。涉及到愛國、國家利益等話題時,大家都是齊心協力的,這讓我很受鼓舞。凝聚中國力量是我最大的工作動力。
環球人物雜志: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打算?
申進科:新聞發言人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機制,需要一個班子來支撐。外交部、國防部的發言人都有一個班子在為他服務,而我們這方面的工作才剛開始,還有很大欠缺。這幾次發布的新聞稿都是我自己寫的,一是時間緊,二是別人不知情,所以只能自己上。下一步,我們還會在健全保障機制上多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