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海洋主權和領海問題,要讓日本妥協是絕不可能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前參謀長古莊幸一曾發出這樣的“強硬信號”。日本媒體也積極發聲,紛紛刊發相關文章和視頻。NHK電視臺制作的紀錄片《日中海疆神秘攻防戰》表示,為了應對“復雜而莫測的中國”,日本海上自衛隊特別是潛艇部隊正悄然加緊“阻遏中國海軍跨出‘第一島鏈’”的準備。10月31日,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型潛艇“黑龍”號在神戶舉行下水儀式,一些日本媒體形容它是“水下刺客”。
動力裝置非常時髦
“黑龍”號是日本最先進的常規動力潛艇,它全長84米,水面排水量2950噸、水下排水量4200噸,X型尾舵,可保持相對長時間潛航。從“拍客”發在網上的照片顯示,該艇通體呈黑色,外形如同水滴一樣流暢光滑,這可使其水下航行阻力減到最小。盡管“黑龍”號與之前曝光的日本蒼龍級系列潛艇造型區別不大,但“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它的秘密集中在動力艙內安裝的一臺瑞典考庫姆公司特許生產的“斯特林”發動機,它能讓“黑龍”號在水下潛伏時間達到10天以上,中間無需浮出水面充電,換句話說,“黑龍”號幾乎能像核潛艇那樣成為“超級水下忍者”。
“黑龍”號的推進系統采用閉式循環柴油機,不依賴外部的空氣,以自帶的氧氣和氫氣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的氣體輸入到柴油機的氣缸中,然后與柴油發生燃燒反應,產生的熱能推動活塞運動,使潛艇有了運行的動力。這種不依賴空氣推進的動力裝置(AIP)非常時髦,是日本上世紀90年代末從瑞典引進的,經過近10年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日本才真正掌握該技術。
2009年3月30日,定名為蒼龍級AIP潛艇的首艇“蒼龍”號下水,被裝備到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一潛水隊群,長駐廣島縣基地,主要負責保衛從本州至沖繩的南部海上交通線。該潛艇采用新式潛艇中較為流行的X形尾舵,比傳統的十字形尾舵潛艇具有更高的可控性,更適合在水文環境相對復雜的海域作戰。根據日本政府通過的《2001—2005年度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蒼龍”號下水后的5年內,每年3月份都有一艘蒼龍級潛艇下水,而新下水的“黑龍”號正是蒼龍級的第六艘,也是最先進的一艘,編號為“506”。
自造消音瓦是亮點
“黑龍”號的全部耐壓艇殼,采用高張力鋼板制造,其下潛深度達500米左右,水下隱身能力和生存能力比亞太多數同類常規動力潛艇更強。在探測技術上,“黑龍”號在保有傳統的艇殼聲吶和拖曳式線列陣聲吶之外,還罕見地裝備了與美國核潛艇性質一樣的舷側被動聲吶,組成強大的聲吶探測陣列,可探測到來自水中各個方向的遠距離目標。
對潛艇而言,噪音是其最致命的“軟肋”。為此,“黑龍”號特別在艇體表面貼敷一層消音瓦,從而大幅降低其潛行時產生的噪聲。據日本《世界艦船》雜志透露,由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開發的消音瓦,用橡膠材料制成,以粘合劑與艇體接合并用螺釘固定,其消音系數可達90%以上,能使敵方的探測能力降低50%—75%。不僅如此,“黑龍”號的全部機械設備均安裝在浮筏基座上,基座與潛艇艇體柔性連接,使主機及其他設備的大部分噪音不易傳到艇外。據測算,僅此一項技術就可使“黑龍”號潛艇的噪聲降低15—20分貝。
“黑龍”號是日本現役最大的潛艇,這意味著它給予人員和裝備以更大的可用空間。它在艇艏部位配置6個大口徑魚雷發射管,能以齊射方式對敵方目標展開“飽和攻擊”。據悉,“黑龍”號艇內至少裝備20枚魚雷和導彈,包括最大射程38—50公里的日本產89式線導魚雷和美國出售的潛射型魚叉反艦導彈。不僅如此,若執行秘密布雷任務,“黑龍”號潛艇還可加裝日本自行研制的智能水雷,可在水中航行至指定海域潛伏,水雷上安裝的自導裝置具有敵我識別能力,當敵艦艇通過時,能夠自動發起攻擊。據日本《丸》雜志披露,“黑龍”號能有效配合海上自衛隊的主力護衛隊群執行所謂“保衛西南、東南兩條1000海里海上交通運輸命脈”的任務。
矛頭明顯指向中國
冷戰時期,日本始終保持一支強大的常規潛艇群——常年在役數量達16艘,而且在質量上也保持著很高水準。此后幾十年來,日本共建造了9個級別的潛艇,平均不到5年即推出一級,往往是一級潛艇正在建造時,另一級已開始設計。海上自衛隊潛艇的更新速度也快得驚人,一般以每年退役1艘舊艇、服役1艘新艇的方式更新換代。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共有6個潛水隊,按照奇偶數對應的方法,分屬兩個潛水隊群,即第一、三、五潛水隊隸屬第一潛水隊群;第二、四、六潛水隊隸屬第二潛水隊群。第一潛水隊群駐扎日本東南部的吳港海軍基地,第二潛水隊群駐扎東北部的橫須賀海軍基地,它們的職責范圍覆蓋西太平洋。從技術層面上看,日本當前最先進的蒼龍級潛艇都集中在第一潛水隊群,其矛頭明顯指向中國。這絕非危言聳聽,據英國《簡氏情報評論》介紹,潛艇不僅是戰時有效破壞對方海上交通線的工具,平時也是最值得信賴的情報搜集平臺,像蒼龍級這樣的安靜型AIP潛艇,完全能用于海底地形繪制和水文資料統計,甚至能對海底電纜展開監聽。
美國《星條旗報》的報道認為,日本潛艇曾長期扮演“中國潛艇突襲者”的角色,與美國海軍共同切磋對抗戰術。在近幾年舉行的美日反潛演習中,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與美國航母戰斗群在海上大玩“貓捉老鼠”與“老鼠戲貓”的把戲,雙方以“完全實戰”的形式進行:日本潛艇以單艇、雙艇和四艇分別對美國航母實施偷襲和“狼群攻擊”戰術,而美國航母戰斗群則出動反潛機、護衛艦、攻擊潛艇“獵殺”日本潛艇。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前軍官羅吉·小埃斯頓曾說過:“美日海軍切磋反潛戰術的好處,是讓盟友之間有更加親密的協作。因為,中國越來越多的先進潛艇已提出了挑戰,我們要訓練我們的海軍有能力應對這種新的威脅。”
“長纓”能否縛住“蒼龍”
東亞局勢因中日島嶼爭端、朝鮮核危機等熱點而變得波詭云譎。日本有報道認為,如何應對越來越復雜的局勢已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重要課題。
日本海上自衛隊前官員齋藤隆稱,隨著中國海軍的迅速崛起,日本已不能想當然地獲得西太平洋的海上優勢與“航道行動自由”,基于“潛艇是最佳反潛武器”的理論,他認為日本海上自衛隊需要獲得更多的先進潛艇,以保證相關的警戒監視及作戰能力。
美國對日本的想法心知肚明,并加以利用,一個手法是用“中國軍事威脅”嚇唬日本,使其購買更多的美國先進武器,并投靠美國,以充當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的馬前卒。
美國《防務新聞》的報道就是一例,其報道稱,中國海軍現有核潛艇與常規潛艇60多艘,數量僅次于美俄。中國大部分潛艇盡管并非十分先進,但以其龐大的規模,肯定是一支頗具威力的海上作戰力量,是一支“寂靜而致命的水下艦隊”。
中國奉行積極防御的國防政策,為了自己的領土和領海不受侵犯,海軍的現代化是應有之義,日益強大的中國海軍完全能夠“長纓在手”,誰敢以身涉險,必將遭遇“生死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