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很多人已經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但究竟應該如何制定理財方案呢?從總體上說,好的理財方案應該在收益、風險與流動性需求上取得一定的平衡,由于每個家庭的情況不盡相同,量體裁衣是十分必要的。
對投資的風險承受能力因人而異。除了個人風險偏好不同,還有些因素影響風險承受能力。
首先是年齡階段。假設小王是剛畢業幾年的職場新人,每月收入去掉支出后尚有盈余;老李是年過半百的老員工,一旦退休,在領取退休金之外還要依靠多年積蓄維持現有生活水準。那么,盡管老李的積蓄遠遠高過小王,但在制定理財計劃時,小王所能承受的風險卻要高過老李。這是因為小王未來的投資時限更長,也不需要依靠投資收益支付生活成本,所以可以承擔更高的產品下行風險,而老李則相反。當然,這僅僅是就通常情況而言,如果家庭財富積累到了一定水平,要考慮傳承給下一代,那么投資時限也就被延續到下一代甚至更遠。
其次是資產水平。不同的資產水平也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產生很大的影響。在除去當前和未來預期的基本及應急支出后,投資者的凈資產越高,其承受風險的能力也相對增加。
三是工作性質。如果工作收入的波動性較大,可以考慮通過降低其他投資的風險進行平衡。假設小王在國企從事行政工作,失業風險低,收入穩定;老李在民營企業做銷售,工資與業績掛鉤,失業風險相對較高。那么小王未來工作帶來的現金流穩定性要高于老李,在投資上能比老李承擔更高的風險。
明確了風險承受能力之后,不同家庭應選擇不同投資比例的理財方案。但無論哪種類型的家庭,每月收入到手后,第一步是估算出日常生活需要的花費、可能性應急需要的數額,對這部分資金可以運用活期儲蓄、貨幣市場以及超短期銀行理財產品進行管理。剩下的收入中可進行合理投資的部分,則根據個人或家庭在不同時間點的理財目標進行配置。
對于單身人士來說,只要收入尚可,花錢不是大手大腳,一般花銷都小于收入。每月收入到賬后,除了保證基本開銷外,其余的部分可以考慮投資基金定投或滾動理財。假設投資者最大下行風險承受能力為15%,那么可以將資產平均分配在儲蓄或國債、銀行理財、債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上。根據歷史數據及當前收益情況,這樣的配置可以取得7%—8%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投資期限為一年所獲的收益率)。
結婚生子后,上有老下有小,在這一階段,家庭收入隨職務提升而提高,但孩子教育、老人醫療等費用也相應增加,因此需要一定的資金以備不時之需。假設投資者最大下行風險承受能力為10%, 那么不妨把30%的投資用于儲蓄或國債,30%用于銀行理財,20%用于債券基金,20%用于股票型基金。這一時期,家庭對于教育和醫療的支出具有一定的必須性,所以應該增加國債、銀行理財產品等收益較確定的資產的配置。這樣的理財方案預期可以取得6%—7%的年化收益率。
到了退休階段,現金流入小于花費,投資期限變短。假設最大下行風險承受能力為5%,投資可如下配置:45%用于儲蓄或國債,35%用于銀行理財,10%用于債券基金,10%用于股票基金。盡管股票類基金風險較高,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脹,所以可以小幅配置。在此階段,如果不考慮資產傳承問題,投資配置仍以保守型收益產品如儲蓄、國債等最為合適。這樣的理財方案預期可以取得4%—5%的年化收益率。
此外,投資者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當購買保險產品。如果家庭收入來源集中,購買保險就具有一定的優勢。假設小張是已婚人士,妻子全職在家,孩子正在上小學,父母依靠養老保險和小張的贍養。那么小張的工資就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在不能依靠積蓄支付全部生活費的情況下,一旦有任何問題導致小張不能工作,整個家庭的生計就會受到重大影響。在此情況下,小張可以考慮為自己購買一定數額的保險以降低風險。
從整體上看,合理有效的理財方案必須建立在對自身情況正確評估的基礎上。大家可以對照以上種種類型,結合預期收益和所能承擔的風險,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案。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