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內是個有很多耀眼標簽的作家:“70后”最優秀作家之一、“中間代”領軍人物……連他自己也曾半開玩笑地湊熱鬧往自己身上貼了個標簽——“可能是中國年輕一代作家里學歷最低的一位”。在作家圈子里,學歷低并非劣勢:這往往意味著更早地接觸社會的真相和生活的真實。而一個好作家的生活閱歷、社會經歷自然是越豐富越好。在這方面,現年40歲的路內與同齡作家相比有絕對的優勢。技校畢業后,他從家鄉蘇州輾轉于上海、重慶,做過鉗工、維修電工、倉庫管理員、營業員、會計、電腦設計師、小販、播音員、攝像師、廣告公司文案、公關公司老板等。
與路內所說的“失業,找工作,又失業,又找工作”的坎坷就業路相比,他的文學之路起點很高——19歲時,他就在工廠圖書館里讀了幾乎所有的先鋒文學,比如馬原、林白、孫甘露等人的作品。做廣告文案后,他開始用業余時間寫小說,2007年半年內,就在純文學殿堂級刊物《收獲》上發表了兩篇長篇小說《少年巴比倫》和《追隨她的旅程》。這實在是相當了不起的成績,也是路內從不掩飾的驕傲。曾有記者問他在《收獲》上發小說“需要托關系嗎”,路內的反應非常強烈,他“差點跳起來”,厲聲問道:“你在說什么!你托個人試試看!”在人人都宣稱“文學已死”的時代,路內的反應不僅僅是對自己驕傲的維護,也是對純文學及純文學雜志的尊嚴的捍衛。
在解釋自己為什么寫作時,路內曾說過:“一天到晚要裝孫子的話,干嗎要寫小說?寫小說就是為了想讓自己有點自尊。尊嚴既體現在作品中間,也是一種面對世界的態度。”而寫作本身也成了他的動力之源,他說:“我視文學為跑步,你得不停往前跑。”去年《云中人》和今年《花街往事》接連出版,也許可以理解為路內正在這條路上加速飛奔。
必須要說,路內的小說讀起來并不令人愉快,他筆下的所有人都是他在《云中人》里所描述的“不理性的樂觀者”,他們跟生活無法達成和解,仿佛一桶火藥,隨時可能因為一點火星就爆炸,但又永遠都保持著這種讓人氣悶與心悸的狀態,無法爆炸。《花街往事》中也是一大群在生活中走樣的人:癡戀攝影師而最終選擇了一個壽衣店老板的胖姑娘,因為太英俊而不甘于跑龍套的少年,天生歪脖子卻只喜歡漂亮姑娘的男孩……他們生活得既努力又漫不經心,他們常常失望但從未絕望,他們在你的生活里既無跡可尋卻又無處不在。
無論是《云中人》的奇譎詭異,還是《花街往事》的陰森沉郁,都可看出路內的筆力非凡,讓人“微笑著讀他的文字,卻忍不住悲傷”。他的筆相當無情,在他的書里,沒有所謂的成功、勵志學在里面,你我都會被命運辜負,被生活欺騙,這一切簡直讓人覺得難堪——因為細細看去,真實的生活就是這么不忍細看。
但路內又是多么多情啊,再卑微的生活都有細碎的閃光點,再狼狽的人也都有體面的時刻,盡管這樣的瞬間稍縱即逝。路內執著于告訴人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慘淡的底色和閃亮的花紋互為肌理,誰也離不開誰,生活就是這德性,別太得意也別太壓抑。
更需說明的是,路內的小說和生活一樣,既殘酷又溫暖,既讓人不快又讓人迷戀。有人說,生活的真相已經夠糟糕了,為什么還要在他的小說里再體驗一遍?我只能這么回答,除了虛幻的美好,人們還需要一些殘酷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