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受關注的山西女商人丁書苗(現名丁羽心)行賄、非法經營一案9月24日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由于丁書苗案牽扯前鐵道部長劉志軍,所以格外吸引人眼球。
據丁書苗在法庭上供述,她為了幫劉志軍“跑官”,曾被人騙走500萬元人民幣。此消息傳出,輿論嘩然。有人問,以劉志軍等人當年的地位,為何還有人敢騙他們?騙子究竟是怎樣的人?又懷揣了怎樣的“通天之術”?
劉志軍想買“地方官”
劉志軍通過丁書苗買官,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2008年“4·28”膠濟鐵路事故發生后,劉志軍覺得鐵路安全事故防不勝防,便產生了離開鐵道部到地方任職的念頭。2008年下半年,劉志軍提出讓丁書苗幫助找關系見中組部領導,匯報鐵道部的工作。
2010年下半年,丁書苗跟其聘用的山西裕豐嘉南鐵路公司董事長于振永聊天時提起此事,于振永當即表示認識中組部領導的秘書,可以幫著聯系,但需要一些費用。事后,丁書苗向于振永的賬戶里匯入500萬元。
不過,于振永在案發后作證時表示,自己根本不認識中組部領導的秘書,也沒有為丁書苗運作此事,就是想從丁書苗這里獲取錢財。
于振永收到500萬元后,謊稱已和中組部領導的秘書商量好,可以安排到領導家里吃飯,不過此事一拖再拖,于振永就又告訴丁書苗,吃飯的事要改期。這500萬元案發后已被有關部門追繳。
靠詐騙官員斂財的騙子,民間稱之為“官騙”,于振永就是一個典型,在以往諸多案件中都能找到類似的人。不過,能把見多識廣的官員耍得團團轉的人,應該是有“通天之術”才對,可實際上,“官騙”也都是普通人,他們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職員,還有的是農民。但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巧舌如簧,表面上派頭十足,實則到處忽悠,欺騙心有所圖的官員,從中謀取巨額利益。
圍繞權力和關系做文章
“官騙”的手段并不新鮮,無非是圍繞著權力和關系做文章,根據官方公開典型案例,“官騙”最常用的斂財手段有三種:
第一種是謊稱“上面有人”。2010年,河南欒川縣委書記張獻會因為貪污受賄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據河南南陽市檢察院指控,張獻會先后索要、收受32筆賄賂款,共計92.8萬元,而他收取的最大一筆賄賂,竟被“官騙”騙走。
2006年初,張獻會認識了一個叫許公民的人。許自稱是一家貿易公司的經理,在北京很有背景,自己的表哥在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任副局長,能幫助張獻會升至副廳級。在交往中,許公民展示過帶有“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的信紙,張獻會對此深信不疑。
為了升官,張獻會對許公民有求必應,從2006年6月起,張獻會先后3次向某礦業公司董事長索要60萬元人民幣,將這些錢給許公民作為買官經費,但許公民一直沒辦成事。當年11月,省委考察組到洛陽考察領導班子,公示考察的對象中并沒有張獻會,他這才發現被騙,也只能吃個啞巴虧。
其實,許公民只是一個河南普通農民,并沒有在中央任職的親戚。騙取的60萬元被他全部揮霍。張獻會和許公民最終分別以受賄罪和詐騙罪被判刑。
第二種是冒充高干子弟。重慶市江北區原區委常委傳志福,為了獲得區委副書記職務,多次到北京跑官。2004年11月,傳志福經人介紹在北京認識了一位“高人”——趙克明。趙克明曾因犯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3年,出獄后在北京經營一家文化公司。趙克明向傳志福吹噓自己是高干子弟,父親曾任遼寧省委常委,自己曾是遼寧省政府辦公廳后勤處處長,可以幫人在北京“跑關系”做官。
當官心切的傳志福聽到后喜出望外,要趙克明幫忙運作。趙克明爽快地答應了,不過先要20余萬元前期花費。此后,趙克明又讓傳志福準備一筆去北京的“沖刺費”。之后,趙克明又以各種名義從傳志福那里騙得數百萬元。傳志福承認,這些錢都是為了讓趙克明幫其在北京找人當官用的。趙克明以“材料交給了上面的領導”為理由安撫傳志福。直到案發,趙克明“官騙”的身份才被揭發出來。
2007年6月,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趙克明有期徒刑14年。傳志福則因為受賄399.6萬元用于“跑官要官”,被判處無期徒刑。
第三種是冒充高官情婦。前吉林省延邊州政府副秘書長車鐘日就遇到了這樣的“官騙”。車鐘日一直覬覦延邊州延吉市委書記一職。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20多歲的金燕,后者相貌嬌媚,對延邊州官場一些趣聞軼事如數家珍,對各部門頭頭腦腦也都非常熟悉。最讓車鐘日驚喜的是,金燕在言談中暗示自己是延邊州委書記的情婦。金燕也看出了車鐘日的心思,稱可以幫他運作當官的事。一聽金燕來頭這么大,車鐘日心里樂開了花。
其實金燕只是一個農村婦女,不甘心過平庸的生活,開始在官員身上打主意。她曾冒充延邊州副州長的親戚實施詐騙,被判處過有期徒刑。減刑出獄后的她重操舊業。為了能跟上層人物接觸,她通過各種手段搜集到吉林省、州、市領導的聯系方式,實施詐騙。車鐘日便是她精心遴選的目標之一。
不到一年時間,金燕從車鐘日處騙得180萬元“為他的升遷鋪路”。為了彌補“買官”的損失,車鐘日瘋狂斂財,直到罪行敗露。經調查發現,金燕共作案17次,騙取車鐘日等人財物共787.97萬余元人民幣。最終,金燕因詐騙罪,車鐘日因受賄罪都被判處無期徒刑。
貪官“人傻錢多”的背后
上述案例并非少數,近年來,各種貪官因為“跑官”而被騙走錢財的事情屢見報端。貪官貪污受賄款大量被“官騙”騙走的案例不在少數。
“官騙”是詐騙犯罪中的一種,他們鎖定的對象是官員,打著“有關系”的旗號招搖撞騙,對黨和國家機關的聲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司法機關對這些犯罪分子多以詐騙罪懲處。
“官騙”總能得手的原因值得深思。民間曾流傳過這樣的官場順口溜:“不跑不送,降職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動;又跑又送,提拔重用”。這是少數干部對我國選人用人制度的真實心態。有個別墮落的干部甚至認為,想斂更多的錢就得升官,升官后可以更好地斂錢,有了錢就可以去買更大的官。“官騙”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才能屢次得手。
官員“寧可信其有”的心態也給了“官騙”機會。原安徽省副省長何閩旭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認識了一個“官騙”。此人稱可幫助何閩旭升遷,向其要了30萬元“活動費”,何閩旭升任副省長后,此人說是他幫了何閩旭的大忙,又要了100萬元。其實,何閩旭任副省長是正常的組織任命,與此人無關。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部教授汪玉凱告訴記者:“在各種腐敗現象中,選人用人腐敗是最大的腐敗,也是一切腐敗之源。如果選人用人腐敗了,只要給錢,什么樣的人都敢選敢用,后果是惡性循環,并導致其他形形色色的腐敗。抑制選人用人中的腐敗,必須從源頭做起,要把主要靠領導者個人選人,逐步轉到主要靠制度選人上來。”
嚴肅組織人事紀律,堅決防止和糾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是黨中央的一貫要求。2010年年底,中紀委、中組部、監察部聯合印發《關于嚴厲整治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行賄受賄行為的通知》,采取措施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行賄受賄行為進行嚴厲整治。
今年6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說,要嚴明組織人事紀律,對違反組織人事紀律的堅決不放過,對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的決不姑息,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雖然近幾年中央對選人用人腐敗一直保持高壓打擊,可連曾身處高位的劉志軍都想“跑官”,折射出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和嚴重性。看來,根治用人不正之風的“頑癥”,不再給“官騙”機會,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