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唱者已經謝幕,協奏曲的演奏才剛剛開始。世界舞臺上,20國集團(G20)正在聚光燈的光環之中展示著協作的力量。9月5日到6日,G20領導人第八次峰會將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峰會。
G20最初由美國等7個工業化國家的財政部長于1999年6月在德國科隆提出建立,目的是防止類似亞洲金融風暴的重演,讓有關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舉行非正式對話,以利于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的穩定。當時只由各國財長或各國中央銀行行長參加。
2008年,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金融體系成為全球的焦點,G20峰會也在當年舉行。它取代了之前的8國首腦會議或20國財長會議,擴大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言權。短短5年,G20已經開了8次領導人峰會,遠遠超過其他同樣規模的國際組織,成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強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
9Yij/ABaI4vYiAKQuXd9aQ==回頭看,當初著力把G20推向前臺的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政府還是富有遠見的,他們把握住了世界格局的演變,調整了美歐主導全球經濟的舊思路,與新興市場國家攜手共渡難關,這對抵御金融危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作用。
危機造就了機遇。2008年之前,G20大體上屬于一個論壇性質的國際組織。但隨著中國等更多新興市場國家參與,它越來越多地在國際經濟領域承擔起力挽狂瀾的責任,推動了全球金融秩序的變革,也反映了全球化下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必然。本次G20峰會圍繞經濟增長展開各類議題,這清晰顯示出,面臨全球經濟復雜局面的G20,正把自己的協調重點從攜手抵御金融風暴轉向全力促進世界共同發展。
當然,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在危機關口想到G20,并非全無私心。他們清楚地意識到,僅僅依靠自己已經無力將世界經濟拖出泥淖,更無法確保全球金融市場的順利運行,所以才愿意以讓出部分主導權來換取新興市場國家的支持。然而,利益的讓渡并非易事。危機關口,大家可以同舟共濟,但危機過后,潛在矛盾必然浮出水面。比如,現在G20成員間分歧增多,保護主義泛濫,南北“平起平坐”共治全球經濟的氛圍被打亂。特別是美國霸權主義在回歸,奧巴馬坦言,要“抓住千載難逢機遇”,重構世界經貿格局——在亞太,它搞起“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在大西洋,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談判。這些都導致國際市場支離破碎,多邊合作四分五裂。
可以預見,在接下來的國際金融秩序的調整改革中,利益的博弈必然引發更為激烈的較量,一些G20成員絕對不會痛痛快快地讓別人切分自己已經獲取的蛋糕。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改革看,G20早在2010年就決定擴大發展中國家在IMF中的投票權比例,但這項改革至今裹足不前,這說明發達國家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在具體操作中,都沒有做好轉讓部分權益的準備。當下,全球金融秩序改革面臨的挑戰,既涉及利益轉讓,也關系到國家經濟政策與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協調。實際上,它又是全球經濟復雜局勢的一個縮影——一面是經濟復蘇急需步調一致,但另一面卻出現了步調錯亂。比如,歐洲的經濟復蘇慢慢騰騰,美國的經濟復蘇搖搖晃晃,新興市場國家仍無法擺脫對發達經濟體的依賴。同時,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相互牽制,任何國家在解決自身增長的難題時,都要受制于全球經濟不平衡的牽制。現在,沒有人能準確預測目前G20的協調能否有效地阻止未來危機發生的可能,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也許再次發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也可能卷土重來。全球經濟又走到了一個危機關口,迫切需要加強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
在這種情況下,圣彼得堡峰會傳遞出了明確信息:G20必須按照既定的深化協調的方向前行。進一步加大在機制建設方面的合作,不斷提升協調的水平,這是G20當前和未來面臨的主要挑戰,也是它必須要完成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