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朝鮮戰爭停戰60周年之際,戰爭的主要參與者以不同的紀念方式,表明他們如何看待這場戰爭。7月27日,在平壤的金日成廣場,朝鮮舉行了上萬人參加的大型閱兵式;在首爾,韓國總統樸槿惠在紀念活動上發表講話,呼吁南北建立互信;在華盛頓的“朝鮮戰爭紀念碑”前,美國總統奧巴馬重申對韓國的安全承諾。美國各界紛紛以“被忘記的戰爭”來談論那段歷史。從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朝鮮戰爭共造成3.6萬多美軍官兵死亡,超過10萬人受傷,至今仍有7910名美軍官兵下落不明,留給美國人難以忘卻的傷痛。
在紀念活動上,奧巴馬表示,美國政府將繼續尋找下落不明的美軍官兵,直到他們全部魂歸故里。而此時,88歲的退役美國海軍上尉湯馬斯·哈德納正在朝鮮尋找戰友布朗的遺骸。他的雙鬢已染滿風霜,所惦記的只有63年前對布朗的承諾:“我一定會回來找你。”
“我活下來,他卻死了”
哈德納和布朗來自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如果不是因為這場遙遠的戰爭,也許兩個人的人生根本不會有交集。
哈德納是白人,出生在馬薩諸塞州福爾里弗市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參戰前已接到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布朗1926年出生在密西西比州的一個貧困的黑人家庭。他父親在倉庫工作,母親是小學老師,他有4個兄弟、1個姐姐。布朗從小和哥哥擠在一張床上,讀書的學校離家5公里,只有一間教室。6歲時,父親帶小布朗去了一個航空展,從此他立志要當飛行員。但在當時的美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布朗難以實現飛行夢。1937年,布朗給時任總統羅斯福寫了一封信,抱怨美軍不讓黑人當飛行員。白宮禮貌地回了信,但沒有下文。直到1948年,時任總統杜魯門廢除了美軍中的種族歧視政策,布朗才加入海軍,成為第一位非洲裔海軍航空兵。
在軍中,哈德納和布朗同在一個戰斗機中隊。哈德納回憶道:“當年,有些人處處為難布朗。他們根本不認識他,欺負他僅僅因為他是個黑人。但種族差別在我們之間從來就不是問題。”哈德納欣賞布朗的認真勁頭,兩人成為搭檔,哈德納是長機飛行員,布朗駕駛僚機。
1950年12月4日傍晚,哈德納和布朗受命出發,駕機深入朝鮮的崇山峻嶺,去支援被圍困的美軍部隊。他們參加的這場戰役,史稱長津湖之戰,美軍此戰損失11731人。那天傍晚,布朗和哈德納編隊飛到長津湖。布朗的飛機被地面炮火擊中,不得不迫降。飛機猛烈地撞擊在山腰上,座艙破損變形,冒出了濃濃的黑煙。布朗在黑煙中揮手呼救。哈德納回憶:“那是我一輩子最艱難的時刻。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的飛機被火焰吞沒。”
千鈞一發之際,哈德納在大風中冒險將自己的戰機迫降在離布朗不遠的巖石上。布朗的飛機燃起大火,哈德納冒著被襲擊的危險,將雪堆在機身上滅火。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手被燒傷了。此時,布朗仍被困在駕駛艙內,一條腿被壓壞了,流血不止。在零攝氏度以下的環境中,他的體溫不斷降低。哈德納脫下自己的帽子,蓋在布朗頭上,然后用無線電求救。一架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趕到了,但直升機飛行員和哈德納兩人仍然無法將布朗從失事飛機的殘骸中拉出。布朗已失去意識。此時,哈德納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留在原地,設法救出布朗,但很可能兩人都會死。二是暫時丟下布朗,以后再返回營救。最終,哈德納痛苦地選擇了后者。他含著眼淚對布朗說:“我一定會回來找你。”但布朗很快死于嚴寒與失血過多。兩天以后,美軍用戰機炸毀了布朗的飛機,以免落入中朝軍隊手中。經過17天惡戰,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失敗。布朗是朝鮮戰爭第一位戰死的美海軍軍官。
布朗被追授紫心勛章和杰出飛行十字勛章,且美軍有一艘戰艦以他的名字命名,還有一些書籍講述他的故事。因為舍生忘死地搭救戰友,哈德納后來被授予美軍最高榮譽勛章,并在海軍航空兵部隊服役22年,越戰期間曾在航空母艦“小鷹”號上執行作戰指揮任務。但在他心里,從未忘記自己的老戰友。“布朗很有領導才能。如果他沒有去世,一定會有美好的前程。”幾十年來,哈德納念念不忘的是“我活下來,他卻死了”。他兒時的伙伴科特雷爾說,他“時刻都在為自己的離開深深悔恨”。62年來,戰友之死如同一座山時刻壓在哈德納的心頭。當朝鮮戰爭逐漸被人們淡忘時,哈德納決定重赴昔日戰場,希望將布朗的遺骸帶回家,交給布朗86歲的遺孀以及他的女兒。“我想這能給我帶來些許平靜和慰藉。”哈德納說。
無法忘記的戰爭
2013年7月20日,哈德納前往朝鮮。7月29日,他失望地離開了朝鮮。他沒有找到戰友的遺骸,甚至沒有能夠前往昔日的戰場搜尋。長津湖一帶遭受暴雨襲擊,洪水泛濫,難以成行。朝鮮人民軍一位軍官告訴哈德納,人民軍已經受命協助他尋找布朗的遺骸,并且派出一支先遣隊前往長津湖。但是,洪水已沖毀道路,根本無法前往那里。
布朗是在朝鮮戰爭中失蹤的美國人之一。從1996年開始,美朝雙方同意進行聯合搜索,尋找他們的遺骸。2005年,由于朝鮮核危機的爆發,美國政府暫停了尋找老兵遺骸的工作。去年,美朝雙方在曼谷談判后,有意恢復遺骸搜尋工作。但此后,此事再度因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而被擱置。哈德納說,這一次的搜尋讓他很失望,但希望在今年晚些時候再返回,能夠最終履行對布朗的諾言。而他在離開朝鮮之際說:“在與朝鮮官員會面之后,我感到非常有希望。”美國媒體說,哈德納重回朝鮮尋找戰友遺骸的舉動,是在完成美國政府沒有完成的任務。“一位耄耋老人不遠萬里去完成一個等待62年的承諾,那就是:帶戰友回家。”
美聯社在報道中說,一些美國人稱朝鮮戰爭為“被忘記的戰爭”。這場戰爭給參戰者留下了痛苦的回憶,許多幸存者甚至極力“消除”對這場戰爭的記憶。與此同時,這些美國老兵也扮演了美朝之間的特殊角色,往往是朝鮮半島和平的支持者。曾參加朝鮮戰爭的老兵迪克·博內利最近再次訪問朝鮮。這是他自朝鮮戰爭停戰后首次前往那里。1950年9月,他19歲,作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員,參加了美軍在仁川登陸的戰役,隨后在北部山區參加了為期17天的冬季戰役。這場戰役造成數以千計的人死亡,還有許多人被凍死。“我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試圖忘記這一切。誰想記住它?這是戰爭,戰爭很可怕。”他說。他也認為,美朝間早就應該簽署和平協議。“在停戰這么長時間后還不坐下來實現和平是荒謬的。這是有關未來孩子們前途的事情,趕快停止相互攻擊吧。”
88歲的退役美軍上校迪拉德16歲參軍,35年的戎馬生涯中,他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回望60年前朝鮮半島上的廝殺,他說:“那是我們在政治上輸掉的第一場戰爭,和越戰一樣。我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忽視朝鮮是我們外交政策上的失敗。”同時他也認為,假若當年美國在軍事上做更充分的準備,及時得到有關情報,或許就不至于在朝鮮戰爭中遭受那么大的損失,甚至有可能從一開始就阻止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
美國歷史學家一直聲稱,是朝鮮軍隊在1950年6月25日清晨4時越過“三八線”,發動了戰爭。朝鮮方面對戰爭在當天清晨4時打響不持異議,但稱是美軍首先發動進攻。平壤戰爭博物館一張照片顯示,美軍正在越過“三八線”。朝鮮人民軍一位軍官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說,朝鮮半島的分裂不僅僅是南北之間的問題,更是朝鮮與美國之間的問題。
反思戰爭鞏固和平
1950年7月16日,朝鮮戰爭剛爆發不久,《紐約時報》就在一篇社論中寫道:“在朝鮮戰場上,我們的士兵在武器落后、寡不敵眾的情況下進行了殊死搏斗,這讓我們痛心疾首而又十分欽佩。他們的犧牲是值得的,換來了數百萬韓國人的生命安全。美國不允許世界民主進程倒退。”60多年過去了,半島的緊張局勢依舊。美聯社記者發自平壤的報道說,在板門店,戰爭從未結束。雙方在非軍事區重兵守衛,使其成為整個世界設防最嚴的邊境。今年早些時候,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發誓要擁有核武器,以此“對抗美國威脅”。近幾個月來,朝韓間的戰爭威脅擴展到網絡空間,雙方都在指責對方的黑客入侵。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對于自己在朝鮮戰爭中的作用的看法,似乎與60多年前沒有本質差別。奧巴馬把朝鮮戰爭稱為美國的“勝利”。他說:“5000萬韓國人民生活在自由和生機勃勃的民主制度下,韓國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奧巴馬說,這是參戰軍人“留下的遺產”,并稱贊他們“光輝的事跡永垂不朽”。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則說,美國目前在韓國駐扎著約3萬軍隊,美方將確保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
朝鮮戰爭停戰60年來,美國社會對朝鮮戰爭也有反思,認識到戰爭的巨大代價。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看來,這種反思有利于人們對和平的堅持。
環球人物雜志:朝鮮戰爭爆發后,當時的美國社會對戰爭持什么態度?
沈丁立:在當時,美國參戰是符合美國的主流價值觀與國家利益的。當時美國社會的主流認為,美國有責任“領導世界”,承擔“拯救人類”的使命。對美國來說,這場戰爭在當時是值得的,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以軍人的生命保住了國家的利益,抑制了共產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這對美國來說意義重大。
環球人物雜志:但后來,許多美國評論家認為朝鮮戰爭是一場苦澀的戰爭。這是為什么?
沈丁立:在朝鮮戰爭停戰后,美國國內出現了多元化的聲音,全社會開始探討朝鮮戰爭對美國來說是否值得。美國主流社會并沒有改變那種“只有美國可以拯救世界”的觀念,但美國社會對朝鮮戰爭一直存在著多元聲音。美國人開始討論死了多少人,傷了多少人,以這樣的代價換來一個停戰協定,到底是不是值得。在宏大的國家利益背景下,更多人開始反思這場戰爭帶給美國人尤其是參戰者的傷痛。
環球人物雜志:近日一些美國老兵重回昔日的朝鮮戰場尋找戰友的遺骸,你怎么看這種現象?
沈丁立:這是人類對戰爭反思的體現。這些老兵當年是為國家而戰,他們的戰友比如美國的空軍飛行員可能曾被我們擊落。如今他們返回這個地方,反思當初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這也會引發人們思考,為實現半島的統一,究竟應該采取一種什么方式。從整體看,朝鮮戰爭的參戰各方當年作出參戰決定,可能都符合各自國家利益,但對戰爭中的個體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朝鮮戰爭中的交戰各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讓參戰國家開始反思,如何在追求國家利益的同時尋求最小的傷亡。
環球人物雜志:如何避免國家間的摩擦帶來的重大犧牲?
沈丁立:不要企圖用武力去推翻一個政權,這是朝鮮戰爭帶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對戰爭的反思,有助于我們鞏固和平。戰爭不是解決朝鮮問題的選項。各方應和平相處,坐在一起商談,來決定朝鮮半島以怎樣的方式實現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