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的名畫《情人》,不久前以1.5億美元天價被人買走。這位買家叫史蒂夫·科恩,美國薩克資本顧問公司創始人。與此同時,科恩還遇到一件麻煩事,由于內幕交易,他的公司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罰款6.16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美國監管機構對內幕交易開出的最大一筆罰金。
華爾街有一批科恩這樣的“掠食者”,包括金融分析師、投資交易員、企業評估師等。他們像賭徒一樣在投資場上瘋狂博弈,有人大發橫財,有人玩火自焚。一位投資經理曾說:“我總是處在極度興奮的狀態中,對金錢的冒險成了一種戒不掉的賭癮。”
歸納起來,華爾街“賭客”主要有三類花招:一是從企業內部打探情況,提前得知內幕消息;二是監管人員向投資者提供企業資料;三是交易員擾亂市場秩序,賺取巨額利潤。
打探企業內部消息
作為美國對沖基金界的大佬,科恩叱咤華爾街數十年,在投資業內有“大白鯊”之稱。他1956年出生,從美國著名的沃頓商學院畢業,到華爾街當了一名初級交易員。憑借獨特的天賦,工作第一天他就獲得了8000美元收益,并很快開始獨立領導團隊。1992年,科恩募集2500萬美元成立了自己的資本顧問公司。2008年公司管理的資產達到160億美元。2010年,科恩以64億美元的個人資產位列《福布斯》全美富豪榜第三十六位。
在華爾街,科恩以聰明、偏執和不斷的自我驅動著稱。而在交易圈中,他被視為“貪婪的市場信息搜集者”。科恩擅長研究各個上市公司的情況,沉迷于搜集市場信息,然后決定對公司股票是買進還是賣出。但為了追逐利潤最大化,這種行為經常過了頭。
2006年到2008年間,薩克公司的一名負責醫療保健類板塊股票的基金經理,認識了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的一位神經學教授。當時,這位教授是治療老年性癡呆藥物的監控委員會主席,此藥由美國惠氏藥業公司和愛爾蘭某公司聯合開發,對這兩家公司的利益會產生重要影響。本來,兩家公司選擇由這位教授在2009年7月29日公布最終臨床實驗結果,但這位教授卻提前向薩克公司的基金經理泄露了消息:藥物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得知這一絕密消息后,基金經理對下屬表示,他對這種藥物感到懷疑。次日,下屬心領神會地將手中持有的兩家公司股票全部清空,并開始做空(將股票按當前價格賣出,待行情下跌后再買進以賺取差價)這兩只股票。整個交易過程中,薩克公司至少獲利或避免損失2.76億美元,而那位基金經理也在2009年獲得了94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
科恩作為公司負責人,對于這種行為不以為恥,反而大加鼓勵。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內幕交易,公司的業務量不斷攀升。據披露,薩克公司每天創造的交易量占到紐交所日平均交易量的1%。從1992年到2007年,公司平均年收益率超過30%,其中1999年達到68%,2000年更是高達73.4%。
科恩等人不致力于長期穩定的投資增值,而只是在市場中捕獲機會、買空賣空,頗受非議。在華爾街的投資圈一提起科恩,人們最多稱他為“一個了不起的交易員”。《紐約時報》這樣評論科恩的公司:“一個隨時等著被擊破的彩飾陶罐。” 無論華爾街如何追求利潤,投機取巧的行為總是被視作缺乏實力的表現。只有像巴菲特這樣致力于長期投資的人,才會獲得尊重。
買通審計師
審計師史考特·倫敦是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畢馬威的合伙人。他與做珠寶生意的朋友布萊恩·肖經常保持電話聯系。倫敦為肖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企業資料,肖則支付一定的報酬或好處給倫敦。顯然,這種行為是違法的。
2010年,在一次交談中,倫敦得知肖在財務上遇到了麻煩,于是向肖透露了某上市保健品企業和某戶外運動用品生產商當時尚未對外披露的季度財務數據。這些數據對于投資者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信息。于是,肖迅速買入了這兩家企業的多份看漲期權,很快就從中賺了錢。
從2011年1月開始,在多家由倫敦負責審計的企業公布財務報告前,肖都會與倫敦保持密切通話,并對相關企業進行“精準”的投資操作。2011年,畢馬威的一個客戶正式宣布被另一家企WGecVdnbWZs8o3rNNHLKRQ==業收購,此前一天,肖從倫敦處得知消息,便連續兩天買入2.7萬股該公司股票。在消息對外公布后,該公司股價應聲上漲58%,肖也從中獲利19.1萬美元。
如此精準的投資引起了證券經紀商的懷疑,繼而招來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面對強大的壓力,肖很快就決定做污點證人,將倫敦供了出來。在聯邦調查局的安排下,肖再次與倫敦會面,并交給他一個裝滿2500美元的信封,同時用暗藏的錄音機,錄下了與倫敦的對話。
倫敦沒有想到,這次平常的交易竟成為他鋃鐺入獄的罪證。他更沒有想到,合作多年的利益伙伴變成了給他下套的人。作為一名專業審計師,倫敦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行為的后果,但唾手可得的利益沖昏了他的頭腦。
到事發時為止,倫敦泄露的信息為他換來了價值1.2萬美元的勞力士手表、幾萬美元現金、幾頓豪華大餐和價值超過2.5萬美元的音樂會門票。肖則獲利71.4萬美元。
會計事務所審計師的職責,是證明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準確、完整和可靠。在投資界,審計機構人員被視為“經濟警察”。他們是保證金融市場透明、正常運轉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畢馬威合伙人倫敦的丑聞一經曝光,讓市場對于審計師這一行業疑慮重重。如果他們在利益的驅使下,選擇違背職業操守,與黑色交易同流合污,那么其行為造成的危害將是巨大的。
擾亂金融市場
摩根大通是美國第一大銀行,也是華爾街的象征之一,其分支機構遍布世界各地。2012年4月,西方媒體紛紛發出警告,呼吁對摩根大通一名綽號“倫敦鯨”的投資交易員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的行為提高警惕。5月10日,摩根大通發布通告,宣布“倫敦鯨”已經導致公司虧損約20億美元,其股價也應聲暴跌近10%。
相關部門隨即展開調查,發現“倫敦鯨”的真名叫做布魯諾·埃克西爾,是摩根大通倫敦首席投資辦公室的一名高級交易員。他出生在法國,1991年從巴黎中央理工學院工程學專業畢業,2005年加入摩根大通,此前曾在一家法國投資銀行服務5年。
事發前幾年,埃克西爾一直在對“信用違約互換產品”投入巨額資金。這是國外債券市場中最常見的信用衍生產品,用來幫投資者規避風險。購買者定期向出售方支付費用,一旦出現信用違約事件,出售方將向購買者償還債券面額。埃克西爾就是靠投資這種產品賺錢的。他在債券價格未漲前大量買入,在下跌前賣出,如果操作得當,最終利潤將放大400倍。幾年來,靠著過人的操作能力,埃克西爾每年都能為摩根大通賺入近1億美元的收益。
然而,埃克西爾過于貪婪,下的賭注越來越大。由于采用了一些特別的金融手段,他一個人就可以撬動高達數萬億美元的市場資金,導致市場價格總會隨著他的進入而大幅波動。在一定意義上,他甚至決定著衍生品市場的動向。這種波動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扭曲了市場價格,讓其他投資機構的操作都無法生效,使投資者叫苦連天。
2011年11月,由于另一位投資者阿茲·溫斯坦的介入,市場發生了逆轉。在華爾街創立了“薩巴資本管理公司”的溫斯坦,當時察覺到金融衍生品市場有異動,判斷出這與未來市場走勢是不相符的。多年的市場廝殺經驗告訴他這是個機會,于是當“倫敦鯨”大舉拋售時,溫斯坦就開始買進。
在這種情形下,一方希望通過拋售壓低衍生品價格牟利,另一方試圖通過買入抬高價格賺錢,這就是常說的“對賭”。激進型的交易員會加倍下注,一旦對手的資金不夠或者擔心風險太大,就會被嚇退。埃克西爾就屬于這種。他背后有著摩根大通的雄厚財力支撐,嚇唬人的手法在以往交易中屢試不爽。但這次,他遇到的是對高風險收益有巨大胃口的溫斯坦,結果判斷錯了形勢。
接下來幾個月中,只要“倫敦鯨”一拋售,溫斯坦就買進,雙方就這么僵持著。到2012年1月,由于對“倫敦鯨”的阻擊不順利,溫斯坦開始聯合同行共同對抗,逐漸形成了“群狼捕鯨”的局面,很快引起了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埃克西爾招架不住,終于遭遇了徹底的失敗。在短短6周內,他的交易虧損額便達到20億美元,當年6月底,損失升至58億美元。更惡劣的是,該事件波及整個歐美金融市場和中小投資者利益。摩根大通宣布消息當日,歐美股市全線大跌,銀行股遭到瘋狂拋售。
這次事件再次引起輿論對金融監管的熱議。業內人士認為,事件反映出美國金融監管體系無法適應金融創新速度的問題。多年以來,華爾街過度的金融創新導致了金融風險的累積與傳遞,并多次引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依賴各自開發的風險模型,從事風險過高的金融交易,監管者由于難以理解這些模型,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監管。從某種角度看,華爾街時不時的金融創新,不過是一場又一場高風險的賭博。無論是科恩、倫敦,還是埃克西爾,無論他們使用了哪一種花招,根源都是美國金融體系的漏洞。對華爾街賭客來說,再大的輸贏都是暫時的,只要漏洞還在,賭博就永遠不會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