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在那里度蜜月,如今要當駐日大使
日本方面如今對一件事非常興奮: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女兒卡羅琳·肯尼迪有望出任首位駐日本女大使。有消息稱,美國政府已經決定提名卡羅琳接替將離任的魯斯,白宮將于近日正式公布消息。據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對卡羅琳將被提名為下任美國駐日大使一事表示歡迎,稱“(卡羅琳)與奧巴馬關系親近。這體現了美國對日本的重視”。但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媒體對此事報道卻很少,顯示出對此事遠不是那么熱心。
苦難的“名門之后”
56歲的卡羅琳是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肯尼迪和妻子杰奎琳的女兒,也是他們4名子女中唯一健在的孩子。
作為美國最顯赫的政治家族,肯尼迪家族擁有無與倫比的聲望和地位,卻長期遭受著“死亡詛咒”的威脅。這個家族來自愛爾蘭,1848年,該家族第一代帕特里克·肯尼迪因饑荒而逃難到美國,10年后因病去世。第二代帕特里克·約瑟夫開酒館發跡,并將兒子約瑟夫·肯尼迪送進了哈佛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約瑟夫·肯尼迪靠投資股票賺了大錢,并步入政壇,結交美國總統羅斯福,先后當過證券管理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國大使,肯尼迪家族由此成為受人關注的美國政治家族。他精心培養了4個兒子,長子小約瑟夫·肯尼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次子約翰·肯尼迪1960年當選總統,1963年被刺身亡。三子羅伯特·肯尼迪1964年當選為參議員,1968年參選總統時被刺殺。四子愛德華·肯尼迪是命運最好的,1962年當選參議員,后來在這個位置上干了50多年,歷經10位總統,被現任總統奧巴馬稱為“導師”,2009年去世。
號稱“甜蜜公主”的卡羅琳,1957年11月27日出生于紐約。她3歲時跟隨父親進了白宮。當年,她穿著騎馬服站在小馬邊的一張照片,曾激發了歌手戴蒙德的創作靈感,寫出了暢銷單曲《甜蜜的卡羅琳》。然而,卡羅琳的甜蜜生活很短暫,死亡的詛咒卻長久相伴。她本該有個比她大1歲的哥哥,但未出生就已經夭折。1963年8月,小弟弟帕特里克出生兩天就死了。3個月后,父親被刺殺。母親杰奎琳后改嫁希臘船王,1994年去世。弟弟小約翰比卡羅琳小3歲,兩人感情深厚,但小約翰1999年因飛機失事遇難,全家只剩下卡羅琳。
長期以來,卡羅琳過著類似于隱居的生活。她逃離了閃光燈下的世界,讀完中學后,她曾就讀于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1980年,卡羅琳開始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工作,并在那里結識了她丈夫、室內設計師埃德溫·施洛斯伯格,1986年結婚。目前,卡羅琳從事律師工作,她和丈夫育有1男2女3個孩子。她還擔任肯尼迪總統紀念圖書館支援財團的董事長。
奧巴馬連任的“功臣”
由于家族成員屢遭飛來橫禍,卡羅琳在過去50多年一直選擇做安靜的“政治絕緣體”。樸實成為她的最大特色。有媒體如此描述:在曼哈頓街頭遇見卡羅琳,她總是手里拎著大包小包,領著3個孩子氣喘吁吁地跑向私立學校。人們很難把這樣的形象與政界精英聯系起來。
然而,隨著小約翰的離世,卡羅琳承擔起家族責任,開始涉足政壇。“肯尼迪”這個姓氏就是她的資本。2001年,紐約遭到“9·11”恐怖襲擊后,卡羅琳接受邀請,成為紐約市公立學校資金籌募會的勸募大使,短短一年半時間里,卡羅琳的辦公室收到了總額高達1.6億美元的私人捐助。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當時還是參議員的奧巴馬與同為參議員的希拉里為爭奪民主黨的總統提名,展開激烈的角逐。在關鍵時刻,卡羅琳公開表態支持奧巴馬,對奧巴馬贏得黨內初選起到了重要作用。當時,卡羅琳在《紐約時報》撰寫了一篇題為《一位像我父親的總統》的文章,稱:“此前,我從未見過一位像我父親那樣激勵人們的總統。但此生第一次,我相信自己找到了這樣一位總統。他就是奧巴馬。”她的支持幫助奧巴馬贏得了更多掌聲。
2012年,奧巴馬競選連任,卡羅琳擔任了他的競選團隊聯合主席,并成功地幫助奧巴馬實現了連任。媒體分析,奧巴馬可能以“駐日大使”投桃報李,幫助卡羅琳正式進入政壇。有消息稱,白宮鎖定卡羅琳為駐日大使候選人,已對其背景展開調查。美國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拉塞爾已與卡羅琳會面,并對日美關系進行了說明。
但是,卡羅琳并沒有外交和行政經驗,部分政府人士因而對此感到不安,認為“其手腕如何仍是未知數”。《芝加哥論壇報》評論稱:“東亞的情勢越來越不透明,一個外交和政治上都沒有經驗的人來擔任駐日大使一職,其能力讓人質疑。”此前,卡羅琳也嘗試過參政,但她的低調個性讓她面對媒體顯得有些手足無措。2008年,希拉里·克林頓決定出任國務卿,她的紐約州參議員一職就空了出來。卡羅琳積極謀求“接班”,但面對媒體卻連續出現失誤。在意大利的錫拉庫扎,她只用30秒鐘會見記者;在紐約布法羅,她只給記者兩分鐘時間提問。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卡羅琳說話結結巴巴,而該報對民主黨有重大影響。在整個采訪中,她下意識地犯了一個錯,竟然說了“你們知道”這個口頭禪142次,給人留下口才不佳、缺乏自信的印象。后來,她因家庭因素而放棄競爭參議員一職,但她“缺乏經驗”的形象還是留在公眾的印象之中。
日本在窺測美國態度
其實,日本方面對卡羅琳缺少經驗心知肚明。但早在4月初,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就表示,卡羅琳就任大使“將成為一大話題,也能加深(日本國民對美國的)親近感。”日本媒體還介紹1986年卡羅琳到日本進行蜜月旅行的往事,拉近她與本國民眾的距離。有媒體分析,美國總統一般會任命“重要人物”出使日本,前副總統蒙代爾等都擔任過駐日大使,卡羅琳的顯赫身世和與奧巴馬的交情,無疑會使日本民眾感覺受到了重視。卡羅琳與美國國務卿克里也交情甚篤,日方期待她能發揮橋梁作用。
在卡羅琳出任駐日大使一事上,日本也在從中窺測美國對日本的態度。7月16日,有“知日派”之稱的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和前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亞洲事務的資深官員格林在東京接受采訪。在談到日中對立時,坎貝爾強調雙方自制與對話的重要性,同時他也說,在今年6月的美中首腦會談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批評日本,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到此為止”,強調“日本是美國的盟國”。格林則談到,2006年8月15日,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美國政府內部曾為此展開激烈爭論。小布什政府沒有對日本公開批評,當時小布什可能認為中國正在崛起,此時“公開批評可信賴的盟國首腦極不可取”。如果8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美國政府“可以想象將再次發生激烈爭論”。
現在看,美國顯然清楚日本的立場,但是否會讓這位“公主”扮演日美關系“熱絡”的象征,還得等著瞧。共同社也分析稱,卡羅琳一旦上任,將面臨不少棘手議題。目前日美兩國問題堆積如山,卡羅琳能否實現從平凡生活到外交秀場的完美轉型,能否承擔這樣的重任,誰也說不準。
編輯|凌云 美編|黃浩 圖編|侯欣穎
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