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律賓空軍想咸魚翻身了。菲律賓國防部副部長費爾南多·馬納洛7月初表示,由于“亞洲國家軍備競賽升級”以及與中國的領土糾紛,菲律賓要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空軍看上瑞典薩伯公司制造的鷹獅戰斗機,該機可攜帶遠程反艦武器、空對空導彈,目前已被同為東盟成員的泰國皇家空軍引進,馬來西亞也將跟進。
菲靠買飛機強軍
菲律賓空軍目前的狀況,可以用“破爛不堪”形容,人數從鼎盛時期的近2萬人下降到7000多人,裝備各型飛機220余架,但其中一大半是直升機,而一小半固定翼飛機中已無一架戰斗機。菲律賓空軍司令奧斯卡·拉班那中將曾無奈地說:“我們的防衛能力是非常低的,因為我們只有教練機負責領空防御,而且我們的雷達能力也很有限,難以有效監控外國飛機的行動。”
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曾誓言到2016年要“再造一個強大的空軍”,這已納入菲律賓政府 “未來五年軍備升級計劃”中,該計劃投資總額約17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給了空軍。菲空軍內部要求購進強力戰斗機的呼聲很高。幾經探討,瑞典鷹獅便進入菲律賓的視線。
馬來西亞《亞洲防務月刊》援引菲律賓退役軍官的話說,鷹獅戰斗機能對地攻擊、空戰以及偵察等,是多用途作戰平臺,因為體型小巧,售價相對低廉,單價僅6000萬美元,而相關設備又是直接引用美國產品,作為美國盟友的菲律賓無論買還是用都比較放心。
但專家認為,菲律賓出于同中國南海的主權爭端問題,倉促采購鷹獅戰斗機,難以對菲軍實力有太大改觀。首先菲軍使用現代化裝備的能力不足,10萬菲軍積貧積弱良久,特別是濫用毒品的問題嚴重削弱了戰斗力,海空軍技術人員及各情報兵種吸毒現象最為嚴重,這意味著,如果他們駕駛鷹獅戰斗機時毒癮發作,會造成巨大損失。其次,菲律賓國內資金籌措也存在問題,據稱菲律賓國防部準備向外出售軍事用地來攢錢。
從瑞典走向世界
在國際軍界,鷹獅戰斗機被劃為“三代半戰機”,即在第三代戰機的基礎上增加了超視距攻擊能力、相控陣雷達,同時提高了機動性。
鷹獅戰斗機是“三代半戰機”中個頭最小、重量最輕的,卻在主要技術指標上毫不遜色那些更大、更重的同代機,并在價格上占盡優勢。正因為如此,鷹獅受到了那些財力不是特別充足,但又想獲得先進戰斗機的國家的青睞。自20年前服役瑞典皇家空軍之后,南非、匈牙利、捷克、泰國等國都陸續購買。
鷹獅的成功,首先來自瑞典工程師的先見之明。眾所周知,身為中立國的瑞典,長期處于東西方軍事集團對抗的“中間地帶”。“為了和平,準備戰爭”成為該國的信條,也成就了瑞典后來擁有發達的軍工業。
早在設計之初,瑞典國防部就要求鷹獅戰斗機突出空中機動性能、短距離起降能力、低采購成本和低維護費用。鷹獅戰斗機的軍用編號是JAS(J表示空戰、A表示對地攻擊、S表示偵察),代表它是多用途戰斗機,但實際上,空戰能力處于最優先的地位,對地攻擊和偵察只是輔助性任務。
1993年,第一代鷹獅進入瑞典皇家空軍服役時,蘇聯已經解體,冷戰在歐洲宣告結束,瑞典軍方和薩伯公司因勢利導,加快鷹獅戰機的轉型升級工作,將其用途真正從領空防御向海外聯合行動及維和行動拓展。
薩伯公司認為,在海外聯合行動及維和行動中,對地攻擊和偵察遠比空戰重要,因此鷹獅要重點加強“A”和“S”性能,真正成為空戰、對地攻擊和偵察能力都很強的多用途戰斗機。同時考慮到出口的需要,升級的鷹獅還應具備空中加油能力以及能夠兼容不同國家機載武器。經過努力,薩伯公司于21世紀初開始投產新一代鷹獅型號——JAS—39C/D。
新一代鷹獅采用突出機動性的鴨式氣動布局,機頭部位的小翼能根據現場氣流情況調整角度,使飛機能用更少的推力達到自己想要的飛行狀態和攻擊角度,可謂“四兩撥千斤”。
鷹獅的座艙很有特色,它號稱“黑暗座艙”,意思是除非機上有系統故障,否則系統不會發光或發出聲響,只會保持“緘默”,這樣可以減少飛行員的精神負擔,且一旦真的有事,飛行員對于系統發出的聲、光等警告信號也比較敏感。如此“智能”的系統可以提供給飛行員所有他所想要的信息,但不會將無關的信息顯示給飛行員而引起混亂。
至于武器,鷹獅絕對算得上“雜食動物”,得益于標準化的武器接口標準和通用接頭,飛機的武器兼容性非常強,除了掛載瑞典本國生產的武器外,還能掛載歐洲其他國家、美國以及南非、以色列等眾多國家研制生產的空空和空地武器。
鷹獅最具威力的武器莫過于能夠攻擊視線范圍外目標的中距空空導彈了,當前該機主要以美國雷錫恩公司研制的AIM—120C5導彈為主打,以歐洲導彈集團的“流星”遠程空空導彈為補充,導彈射程達100公里以上,有很高的機動性,令被攻擊的目標“可以躲避,但不能逃脫”。
鷹獅戰斗機最大亮點是短距離起降,曾有過僅滑行200米就升空的例子,主流戰機普遍在500米左右。降落時對地面要求也很低,例如在普通公路上降落,無須特別加固即可完成,因此可以利用的降落場所非常多。甚至有人說:“它簡直在菜地里都可以起降了。”
征戰利比亞
評價武器性能講究“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2011年3月,西方國家發動了代號為“聯合保護者”的軍事行動,旨在摧毀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瑞典政府迅速跟進,派出鷹獅機群飛赴利比亞構筑“禁飛區”。
瑞典空軍派出的是操作鷹獅時間最久的第171中隊。他們運用鷹獅上的先進裝備,對利比亞地面目標“發現即摧毀”。據參戰飛行員回憶,卡扎菲軍團的防空能力雖然很弱,但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他們所裝備的便攜式地空導彈是俄羅斯現役最先進的“針—S”。
在戰役過程中,西方戰機遭到過不少于100枚此類導彈的襲擊,這還不包括地面車輛上攜帶的高射機槍和機關炮。為克服難以預知的威脅,鷹獅戰斗機往往從沒有防空武器的方向靠近目標,并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攻擊,然后再沿著別的航線返回。
不論在戈壁還是山區,鷹獅與地面的距離不得小于2000米。進入危險地區后,鷹獅的靈活性得以發揮,飛行員熟練地利用各種技能避開地空導彈攻擊,如發現導彈后立即實施規避機動,或朝向太陽飛行,或直接鉆入云層。
鷹獅還有對付敵人防空火力的巧方法,那就是布設“空中陷阱”。鷹獅攜帶一批照明彈飛抵敵軍防空陣地邊緣,投下照明彈后立即撤離,散發出巨大熱能的照明彈可吸引敵人導彈,這種方法不僅誘騙了敵人導彈,也讓敵人的防空陣地暴露無遺。
利比亞之戰顯示了鷹獅的寬廣用途,“零傷亡、零故障”也為其帶來潛在客戶,就在它們參戰后不久,瑞士政府就向薩伯公司采購22架鷹獅戰斗機,用來取代服役40年的美制F—5戰斗機。而在未來,鷹獅戰斗機將更多地活躍在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