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悲慘的事,莫過于白天看中國股市,晚上看中國足球。”這個廣為流傳的笑話已經讓許多股市投資者笑不出來了。上半年,中國滬深兩市再次以超過10%的跌幅名列全球最差股市前列。據統計,A股蒸發掉的市值高達1.76萬億元,平均到每個股票賬戶,相當于每位股民又虧損了8.51萬元。顯然,2008年以來的熊市夢魘仍在持續。人們不禁發問:中國股市還有救嗎?
先來看一下上半年市場下跌的最直接原因——“錢荒”。今年6月,中國銀行間市場出現了罕見的流動性緊張情況,投資者對銀行缺錢的恐慌直接沖擊了在A股指數里占有較大權重的銀行股和地產股股價,造成A股直線下挫,滬指甚至罕見地出現了連續兩天盤中暴跌5%以上的情況。
“錢荒”只是股市下跌的表面因素,其背后,是整個中國經濟基本面引發的市場擔憂。
自去年11月開始,顯示經濟景氣程度的PMI指數(采購經理指數)再度回到了榮枯線以上,這個指數以50為榮枯分水線,略大于50說明經濟在緩慢前進,略小于50說明經濟在慢慢衰退。同時,物價高漲的隱憂開始減退,黨和國家領導層的順利交接也使投資者的樂觀情緒上升。于是,中國股市出現了一波強烈反彈,滬指從1900點一直漲到2400點水平。但隨著今年最新數據顯示經濟增速再次下滑,市場的樂觀預期開始有所消減。雪上加霜的是,刺激性經濟政策遲遲沒有出臺,貨幣政策又有所收緊,更增加了市場的悲觀預期。于是,從3月起,A股市場逐漸從高位滑落。
以上原因只能部分解釋本輪下跌,卻無法掩蓋中國股市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悖論:雖然經濟增速放緩了,中國卻仍是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為什么中國股市在過去幾年中一直是全球最差的股市之一?如果把經濟基本面比作一個人,股市就像是人牽在手里的一只狗。在一個正常的市場里,狗的位置應該是時而人前,時而人后,而中國股市卻永遠落在經濟基本面之后,且越退越遠。可以說,本該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在中國完全失靈了。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問題,而是股市制度本身存在嚴重問題。
多年來,中國股市千瘡百孔的制度缺陷一直被人們詬病。造假成風、內幕交易、黑嘴惑眾、不分紅等A股毒瘤,一直在戕害普通的股市投資者。尤其是采取審批制的A股新股發行制度,是所有缺陷的集合點,被普遍視為一種容易滋生腐敗、有利于公司融資,卻漠視投資者權益的制度。不少公司通過粉飾報表、制造虛假業績等手段欺騙審批管理者,并在一些唯利是圖的金融機構保薦之下高價上市。在達到圈錢目的之后,很快便暴露出真實面目,導致其股價暴跌。而此時,那些協助吹捧企業的機構早已獲利逃脫,只剩下被套牢的投資者承受巨額虧損。
證監會等監管者并非完全不作為,新股發行制度在過去20年里已經修改過10余次,但關鍵在于,這些所謂的修改都是縫縫補補,始終未能觸及中國股市的丑惡靈魂:一切為圈錢服務。
從中國股市成立之日起,管理層就把它僅僅當成一個為公司融資的市場,一個為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脫困的工具。他們忘記了,資本市場本應是一個協調資金流通、為人民創造財富的地方。這種“奇葩”思路造就的制度,導致了中國股市的種種怪現象:一面是大股東依靠上市賺得盆滿缽滿,另一面是小股東損失慘重;一面是中國經濟一路歡歌、扶搖直上,另一面則是股市指數十年原地不動,甚至還跌回去了。
不過,在悲觀之中的投資者也應看到樂觀因素。首先,良好的經濟基本面是股市上漲的必要條件;其次,中國新一屆領導層正從各個方面深入推進改革。相信結構的調整、紅利的釋放會給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更堅實的基礎,也會給股市增添動力。但更重要的是,在A股的制度層面,管理層急需進行徹底改革,必須改變圈錢的本質,重視投資者的權益保護,中國股市才會有光明的前途。只有讓根本性變革早點到來,中國股市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