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7月1日開始實施的修訂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老年法”)中,加入了這條規定。“常回家看看”入法,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不少人質疑這是“法律代替了道德”,不具有可操作性。
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肖金明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這并不是它第一次受到關注。“第一輪從2007年醞釀法律修改開始,有些媒體就講‘常回家看看’要入法了;第二輪是去年6月草案公布;第三輪是去年12月28號,新老年法獲得通過;這次至少應該是第四輪了。”
肖金明是參與修法起草整個過程的唯一一位法學專家,“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倡導者。在質疑面前,他總是不厭其煩地釋疑:“大多數質疑是誤讀。”在山東大學明德樓辦公室與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對話期間,他不時接到媒體打來的電話,對此他有點無奈:“希望媒體和社會不要只盯住那一條,新老年法還有很多閃光點。”
國家通過立法在倡導什么
今年48歲的肖金明是一名憲法、行政法的學者,經常涉及政府及其職能和責任研究。“在我們這個轉型社會,政府不僅要重視經濟,也要重視公共服務。政府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多,其中一部分就是怎樣保障特殊群體的權益。”就這樣,肖金明和老年人權益搭上了邊。
2007年起,社會各界開始反映老年人權益保障的問題,越反映,問題越突出。2011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法律實施情況進行檢查,老年法也成了檢查對象——1996年開始實施的老年法已然不能完全適應現實需要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邀請肖金明參加老年法的修訂工作。之所以邀請他,是因為在2009年,肖金明課題組就志愿服務立法提交了一個專家建議稿,他們對此很認可。
幾個月后,肖金明提交了專家建議草案,民政部和全國老齡辦也“各有一個本子”,新老年法草案就在這3個“本子”的基礎上綜合而成。“其間,我們不斷地調研、座談、征求意見,民政部、人社部、財政部、教育部等部門也參與到立法討論中,整個立法過程還是非常周密和完善的。”
在養老院調研期間,肖金明發現,在這里的老人精神慰藉需求很難得到滿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工作人員素質不高。“他們大部分來自于農村,類似于家政人員。而像日本、韓國,老年人服務職業教育非常成功,從業者的素質很高。”更重要的則是,社會對于這個問題的認識不足。“老年人有物質、生活照料和精神三個方面的需求,在養老院,前兩個問題不大,但精神慰藉很難,畢竟精神慰藉的最佳人選是子女。”
新老年法實施第一天,無錫市北塘區人民法院就判決了全國首例“常回家看看”案件,要求女兒至少每兩個月到77歲母親住處看望問候一次。早在新老年法實施前,很多老年人向法院提出過要求精神慰藉的訴訟,“但很多地方不受理,說沒有法律依據;現在就不能說不受理了。”肖金明認為,“法院判得很好,而且時機也很好,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應,其他的法院可能就會效仿”。
肖金明的父母年已七旬,住在老家青島。盡管他的弟弟妹妹都在青島,可以照顧老人,但他每年還是會回青島七八次,有時一待就是十幾二十天。“老人知道我在推動這個事,有時也會開開玩笑,問我:‘怎么還不打電話來?’”而肖金明正在讀高二的女兒,也已經習慣經常打電話給爺爺奶奶。
肖金明參與的志愿服務立法工作,現在尚未進入正式立法程序。“將來肯定會出臺,我會一直關注。”“常回家看看”入法和志愿服務立法中的有些條款,都屬于在社會上有所爭議的“法律代替道德”,但肖金明很堅持,“希望人們明白國家通過立法在倡導什么”。同時,他對自己課題組里的年輕教師和學生也有所期許,“讓他們多一些社會責任感”。
用法律來抑制道德滑坡
環球人物雜志:在草案內部討論時,有人質疑“常回家看看”入法嗎?
肖金明:雖然社會上對“常回家看看”入法爭議很大,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在討論時,絕大部分人認為這個條款寫得很好,幾乎沒有爭論。它的出發點是對的,它的價值訴求沒有問題。
環球人物雜志:“常回家看看”入法說明了什么問題?
肖金明:我想是突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所有需求當中的地位。關心老年人能不能吃好、穿好、住好,這是第一層意義上的養老。現在的家庭結構發生變化:老人多,子女少;子女大多在外,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很多老年人過著“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孤獨生活。因此,老人的生活照護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就變得越來越強烈。而且,這個問題已經超越了家庭范疇,被社會化了。政府和社會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但是重視的程度不夠,所以這個條款的一個功效就是突出精神需求與經濟需求、生活需求同等重要的地位。
環球人物雜志:用法律代替道德,這也是遭到很多人質疑的一點。
肖金明:哪些領域用道德調整,哪些領域用法律調整,任何人都很難劃清這個界限。婚姻法、繼承法里,很多問題都是道德問題。家庭就是第一道德領域,在這個領域,有些關系,比如子女贍養老人,是天經地義的,沒有法律的時候,也是這么做的。
但為什么現在要立法?因為過去天經地義的事,現在在不少人看來已經不再天經地義了,道德規范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力越來越弱。在社會轉型期尤其明顯,道德功能弱化、人們強烈的道德需求與社會道德現狀之間距離不斷拉大,就應該適時地用法律來支撐道德,抑制道德滑坡。
其實,用法律來調整社會關系,相比用風俗習慣或者大家公認的規則來調整,成本還是很高,這也是不得已的事。
環球人物雜志:立法是為了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反過來說,立了法就能保證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嗎?
肖金明:毫無疑問,靠這么一個法條或者一部法律,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養老問題,家庭是基礎。家庭是社會的主要細胞,這個細胞保養好了,社會、國家就不會有問題。如果子女長期疏離老年人,那么家庭這個細胞就很容易破碎。我看網上現在有種業務,你打電話給我,然后我代你去看望你父母,這種商業化的東西,時間長了總會變味的。如果全社會都倡導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不斷恢復或保持家庭的教育和養老功能,那么老年人的精神困境就會有所緩解,一些社會問題也會逐漸減少。
經常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環球人物雜志:一提法律,很多人會想到強制力,但“常回家看看”怎么強制執行呢?
肖金明: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必須強制實施的,有些法律可以是倡導性、宣示性、號召性的。在法學術語中,這被歸類于軟法,以區別于硬法。它不具有嚴格約束力和強制力;但它可以告訴你該做些什么,什么是善。
所以,國家和社會在通過法律倡導這種家庭道德規范,進而推動人們去做;并不是通過制裁,強迫履行義務,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環球人物雜志:很多人抱怨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而是沒有條件,比如沒時間、離家遠或者路費很貴,而且法院也很難判斷什么樣的頻率算“經常”。怎么保證這項條款的廣泛可執行性?
肖金明:現在社會上的這些爭議,都是因為不了解這個條款完整性和邏輯性。所謂的“常回家看看”這條內容,實際上分三款來規定。第一款就是一般性規定:不得漠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第二款是具體行為條款,如果你不跟老年人住在一起,應該經常看望或問候老年人。第三款就是支持性條款:要回家探望,你得有條件,比如說時間、距離。
沒時間、距離遠,這都是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政府與社會的責任了。比如說,用人單位必須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這就是一個支持性的條款。對政府而言,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國家支持家庭養老制度,把親情住宅規劃好。像新加坡,跟老年人住在一起,買房子可以獲得優惠。
現在媒體引導大家只關注第二款,就是要常回家。條款中看望和問候是并列的,并不是要求大家沒有條件也要常回家看看。其實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方式有很多,經常打個電話,問候一下,也是很不錯的。但現實是,不少人連“經常問候老年人”都做不到。
環球人物雜志:您一直在強調老人的精神需求,作為子女,是不是從中也能得到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肖金明:的確如此,就拿我來說吧。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覺父母是自己非常重要的精神依托。很多時候,不僅僅老年人需要我們去滿足他的精神需求,子女的精神生活里也會有對老年人的依賴。父母健在,至少過節的時候你還要回去看看;要是父母不在了,你回老家的動力就明顯小了,歸屬感也就沒有了。精神生活是相互的。
環球人物雜志:國外有沒有類似“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規定?
肖金明:有的。德國就明確規定,必須利用國家法定假期1/3的時間陪父母。瑞典、芬蘭也規定了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以及每年、每月、每周應當與父母接觸的時間和次數。
老年人不是包袱,是財富
環球人物雜志:對于新老年法,社會把關注重點放在“常回家看看”這個條款上,它還有什么新內容?
肖金明:新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改幅度之大、修改內容之多都是我國修法史上少見的。其中增加了老年監護、長期護理、國家支持養老、社會養老服務、社會優待、宜居環境等新規定,亮點不少。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倡導一種社會風尚,敬老、養老、助老,發展老齡事業,這是我們立法的目的。但現在大家僅僅盯住一個條款,而忽視了其他方面。
環球人物雜志:上個世紀末,中國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接近1.85億,占總人口的13.7%。據預測,到2020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會達到17.1%。相信很多人看到這組數字,都會覺得很沉重。因為在人們印象中,老年人就是需要照顧的弱者,是社會的包袱。您怎么看老人在社會中起到的作用?
肖金明:面對人口老齡化,最早的時候,我們提出的目標是健康老齡化,老年人以健康為主,但就像你說的,不少人總覺得老年人是一種負擔——待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光等著供養和照料。
其實并非如此,不僅僅要考慮老年人對社會已有的貢獻,還應當將他們視為財富。他們有經驗,有傳統文化的積淀,擁有不少社會轉型過程中正在淡化和失去的東西。另一方面,他們仍在發揮余熱,比如撫育孫輩,參加志愿服務等等。所以,對于人口老齡化,要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讓老人在晚年不僅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還要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更重要的是老有所為,在老有所為中體現獨立、人格和尊嚴——這才是一個完整、健康的晚年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