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莫斯科機場的斯諾登就像“擺在灰熊面前的大馬哈魚”——2013年6月25日,美國《時代》周刊發文,對克格勃特工出身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了懷疑。在他們看來,長期以來都在刺探美國機密情報的俄羅斯怎會放過這次絕好的機會。而事實上,幾十年來,兩國從未停止在情報領域的較量。
“蜜月期”的情報戰
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俄羅斯“倒向”西方,美俄關系處在前所未有的“蜜月期”,兩國間的情報戰卻仍在繼續。埃姆斯間諜案就是兩國貌合神離的一個例子。
1994年2月的一個清晨,53歲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阿爾德里奇·埃姆斯像往常一樣開始了一天的生活。當他坐進自己的汽車,準備去上班時,卻被聯邦調查局的人攔下了,并被告知他被捕了。
埃姆斯是在1962年加入中央情報局的,后來成為一名外勤人員,常年在國外工作。但他本人并不滿意:一來薪水不高,二來因為需要隱瞞身份,他過著雙面人的生活,與妻子的感情也不和。
1983年,埃姆斯調回美國,開始負責對蘇聯的反間諜行動,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在蘇聯情報人員中物色可能被策反的對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埃姆斯卻被克格勃策反了。在克格勃看來,事業發展緩慢、手頭缺錢、家庭不睦,這些都是埃姆斯變節的條件。事后,埃姆斯曾回憶說:“我當時非常需要錢,我正鬧離婚,欠了不少外債,有些失去理智,甚至想過搶銀行?!?/p>
通常情況下,人們把供職于一國情報部門,卻為其他國家提供本國機密的人稱為“鼴鼠”。當時,克格勃足足花了半年時間,才終于將埃姆斯變成了他們的“鼴鼠”。
埃姆斯和克格勃聯系的方式很隱秘。他們很少在美國國內會面,而是飛到國外,用事先畫好白色粉筆記號的信箱交換情報。第一次為克格勃提供情報,埃姆斯就拿到了5萬美元的報酬。這幾乎相當于埃姆斯一年的薪水。此后,他一發不可收拾,多次為蘇聯提供重要情報。他曾供出兩名美國費勁周折才收買的克格勃駐華盛頓特工,蘇聯隨即召回并處決了這兩名特工。而這在讓聯邦調查局損失慘重的同時,也讓他們認定出了“內鬼”。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為此成立調查組,開始大面積排查,并最終在1992年將目標鎖定在了埃姆斯身上:在過去8年中,年薪不過7萬美元的他竟然支出了130萬。
此時,蘇聯已經解體,埃姆斯繼續為俄羅斯情報部門工作。1993年10月,已被秘密監視的埃姆斯謊稱要去哥倫比亞探親,航班記錄卻顯示他去了委內瑞拉。在之后的監控中,調查組發現埃姆斯似乎已經感覺到危險,并有可能出逃,于是決定動手實施抓捕。
埃姆斯被捕后,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明確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間諜案。中央情報局也派出高級代表前往莫斯科,要求俄羅斯主動召回與埃姆斯案有關的全部駐美外交官。幾天后,美國又宣布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館參贊李森科為“不受歡迎的人”,限期離境。俄方卻表示,既然美國沒有結束對俄的情報工作,俄羅斯就擁有和美國一樣的權利。作為李森科被驅逐的對等行動,俄羅斯也要求美國駐俄大使館參贊莫里斯7天內走人,同時宣布抓獲了兩名美國間諜。
最終,埃姆斯被證實通過間諜活動共從蘇聯和俄羅斯情報機構獲利460萬美元,被判終身監禁。
“鼴鼠”挖出“鼴鼠”
在俄羅斯情報部門里,同樣不乏美國“鼴鼠”。為俄羅斯服務多年的美國聯邦調查局老牌特工羅伯特·漢森,就是被美國安插在俄羅斯情報部門內的“鼴鼠”挖出來的。
埃姆斯被捕后,本該松口氣的美國卻更加繃緊了神經。隨著案情的水落石出,他們發現,俄羅斯得到的絕密情報中,很大一部分并非埃姆斯提供。這意味著,在美國情報部門里,很可能還有另一只大“鼴鼠”。他們隨即展開排查,卻一無所獲。直到1999年,通過安插在俄羅斯情報系統的一只“鼴鼠”,聯邦調查局終于發現,他們泄露的情報,大多數都可以追溯到在聯邦調查局工作了20多年的資深特工漢森身上。
漢森1944年出生于芝加哥,1976年加入聯邦調查局。和埃姆斯不同,他的仕途非常順利,很快連升數級,專門負責反間諜工作。1987年,他成為主管蘇聯事務的副主任,開始接觸有關蘇聯的所有情報。1995年,他出任聯邦調查局在美國國務院的高級代表,擁有免檢特權。出人意料的是,這樣一個“掌握了美國家底”的情報人員,卻主動投入了蘇聯的懷抱——早在1985年,他就將一封署名為“B”的信塞到了蘇聯駐美國大使館的信箱中,表示自己可以向蘇聯提供機密情報,報酬是10萬美元。那之后,雙方開始了長達15年的合作。
漢森能隱藏這么久,并躲過聯邦調查局的排查,得益于他的謹慎。他告訴俄羅斯,需要情報時,只需在報紙上刊登特定的廣告,自己會主動與他們取得聯系。交換情報時,他也從來都用化名。拿到好處后,漢森也一直住著普通的房子,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十分低調。
2001年2月,漢森再次拿上裝著情報的包裹,來到約定好的公園交貨,卻被美國特工當場抓獲。在不遠的地方,他們還找到一個裝有5萬美元的信封,這是俄羅斯付給漢森的報酬。
漢森被捕后,美國朝野震動。正在“空軍一號”上的總統小布什憤怒至極:“我要警告那些背叛祖國的人,你們遲早會被抓住,并受到最嚴厲的懲罰?!甭摪钫{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局長也因為漢森的長期“潛伏”,受到參議院的質詢。最終,漢森被判處終身監禁,不得保釋。
對于漢森的被捕,俄對外情報局發言人拉布索夫表示:“只要國家存在,就有一些利益需要人來保護,情報部門就會存在。只要情報部門存在,就會有反情報部門存在,一些人員的身份暴露也是不可避免的?!倍鵀榱烁傻敉诔鰸h森的“鼴鼠”,此后不久,俄羅斯情報部門也來了一次“清理門戶”。
策反特工,被抓現行
如果說埃姆斯和漢森案最初都起于冷戰時期,前不久的福格爾間諜案就足以說明,美俄對于情報及情報人員的爭奪至今未停止。
2013年5月14日,俄聯邦安全局稱,他們抓獲了一名在俄羅斯從事間諜活動的美國中央情報局人員。這個間諜名叫瑞安·福格爾,公開身份是美國駐俄使館三等秘書。按俄羅斯的說法,今年5月13日夜到14日凌晨,福格爾企圖招募俄羅斯情報部門人員,被聯邦安全局的特工當場擒獲。除了背包中裝滿歐元的信封、電子芯片防護套及地圖等物品,他們還從福格爾身上搜出了一份名為《征募俄羅斯公民指南》的文件。文件寫道:“有人對你的職業水準印象深刻,高度重視我們的合作,這是預付款。如果你準備好解答具體問題,酬勞將更高。”具體而言,如果俄羅斯情報人員肯長期合作,年薪將高達100萬美元,完成任務后還有額外獎勵。
俄羅斯還公布了福格爾被捕的視頻。視頻里,身穿襯衫的福格爾臉朝下被俄特工按倒,雙手被反扣到身后,頭上戴的金色假發凌亂不堪。隨即,福格爾被押到一輛車上。俄情報部門的一名官員聲稱,以外交人員作為身份掩護是中央情報局的常用手段,“中央情報局仍在使用當年對付蘇聯的辦法對付俄羅斯”。
俄羅斯媒體紛紛譴責美國沒有摒棄當年的冷戰思維,仍然對俄羅斯采取不友好態度。俄情報部門的一位高官認為,美國特工冒著沒有掩護的風險深夜行動,這說明美國對于在俄情報部門里招募間諜的需求很迫切。雖然俄聯邦安全局并未透露福格爾招募的對象到底是誰,但據英國媒體報道,福格爾的目標是負責高加索反恐情報的聯邦安全局高級特工。
隨后,俄羅斯把福格爾移交給美國使館,要求他限期離境。而在俄羅斯公布的另一段視頻里,美國大使館的3名官員正安靜地聽俄羅斯官員的訓話,并沒有多做解釋。
打入政界、學界,進行長期“潛伏”
近年來,美俄情報戰愈演愈烈,誰也不是省油的燈,誰也不示弱。
2010年6月28日,美國司法部宣稱,聯邦調查局逮捕了10余名俄羅斯間諜。美國方面表示,他們注意這些人已經10年了,并通過秘密監視掌握了大量證據。他們中,有以商人作為掩護身份的美女間諜查普曼,有在旅行社工作的謝緬科,以及4對有夫妻身份的男女。
這10名俄羅斯間諜在美國法庭上承認有罪,但無需入獄,只是遭到驅逐。作為交換,俄羅斯也赦免了4名在俄羅斯被判有罪、正在服刑的美國間諜。這4人中,有曾為美國提供軍事技術機密的核物理專家蘇伊金,也有原俄羅斯軍事情報局的上校斯科利帕爾。最引人矚目的,是前對外情報局上校扎波羅日斯基,俄羅斯媒體普遍猜測,當年供出漢森的“鼴鼠”就是他。
7月9日,一架俄羅斯客機和一架美國軍用飛機先后降落奧地利維也納機場。隨后,兩國用一輛黑色面包車完成了間諜交換。大約1小時后,兩架飛機飛離機場。
國防大學教授韓旭東指出,從換諜事件不難看出,這些年來,美俄兩國的間諜工作開始向長期“潛伏”方向發展。在俄羅斯換回的間諜中有4對夫妻。被捕前,他們已在美國生活10年以上,與美國普通人毫無差別。另一個顯著變化就是,間諜們已不再單純地從對方情報部門獲取信息,而是打入政界、學界,進行更廣泛的情報搜集。新形勢下,美俄兩國的情報爭奪很難有所收斂,他們將以各種手段和方式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