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嬌嬌說自己第一次網購,離現在已經很久了,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支付寶,也不時興用快遞送貨。“人生中的第一次網購,獻給了98元的羊毛背心,白底紅藍條紋邊兒,洋氣昏了。”
“那時還是轉賬過戶,完全拼人品。用快遞送貨則顯得奢侈,所以大多數人都選擇平郵。但不得不說,付款后將經歷‘最暗黑的一周’。每天你看上去都是如常醒來,卻如行尸走肉:賣家會不會拿了我的錢不給我寄貨呢?會不會包裹在路上遺失了呢?會不會別人錯拿了我的包裹呢?所以當某一天醒來竟然接到郵局通知,昂首闊步上門去領包裹時,世界都那么美好。”嬌嬌說。
網購狂們有一個自嘲的稱呼——砍手黨。“因為當網購成為了生活習慣,你就注定月月要與存款揮淚告別。每次都覺得,自己真是該剁手,手一滑就把錢花掉了。”不過每個“砍手黨”都有自己的準則,她們有自己的購物習慣,嬌嬌也不例外。嬌嬌手機上下滿了各種購物APP,但每個上面都貼有自己的標簽。“我只在亞馬遜上買書,即使別家再便宜,折扣,抄底,我都懶得理。而亞馬遜想用其他東西賺我的錢,那又不可能了。化妝品我中意逛草莓網,雜貨還是選淘寶,電器選京東……買奢侈品去淘寶?我可不是人傻錢多速來黨。”
微信上面剛出現賣家推廣時,嬌嬌也曾覺得很煩。首先朋友圈里出現推廣,會讓人對朋友的好感度大降,且頻繁的刷屏也會影響心情。但是慢慢地,嬌嬌發現身邊有朋友開始嘗試在這些推廣的商品中購買自己喜歡的,而且如果購買體驗真不錯,那形成的“口碑效應”就太可怕了。“朋友會不厭其煩地跟你說,我哪天在哪里買了什么東西,真的很好。”
“我在微信上購物也是因為朋友推薦。因為大家都是朋友,這種交易就不是那么單純的交易了,還變成了一種聯系朋友的方式。有的朋友可能很久沒聯系,但是因為‘交易’,又重新聊上了。”嬌嬌說,她還會經常跟賣家提很多無理的要求,“有時候本來就是白菜價了,取貨的時候還順便蹭頓飯。”
當然,這都是真正的朋友之間的“交易”,如果是不那么熟悉的賣家,嬌嬌還是建議多了解,包括商品的品質、性價比,以及賣家的人品。
嬌嬌的自言自語:涉及到交易,看清楚貨品是最重要。對產品、對賣家都要有充分了解,仔細判斷后再下手。如果覺得不那么可靠,選擇借助第三方交易,是保險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