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指揮過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斗,是不是百戰百勝呢?其實不然,在內戰中,毛澤東有三次失誤:
失誤之1
第一次失誤是1946年初,在對形勢是向戰爭還是向和平過渡的判斷上,毛澤東過于樂觀,對和平肯定過多。
毛澤東在去重慶談判前,曾一再說到,如果與蔣介石的和平談判不能成功的話,美英蘇可能出來干涉,干涉后還可能出現和平。毛澤東過去直接同美國打交道的次數不多,況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美英和蘇聯總體上還是合作的。因此,毛澤東覺得經過美英蘇三國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制止蔣介石發動內戰的。
此外,該失誤還表現在決策上,比如部隊復員多了些。1946年1月,國共達成停戰,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五項決議;2月25日國共雙方達成了雙方軍隊整編方案;3月6日,毛澤東提出部隊分兩期復員,第一期復員1/3,第二期再復員1/3。當時解放軍共有130多萬人,兩期復員,就只剩下40多萬。因此,晉察冀區在解放戰爭時期不夠得力。
失誤之2
第二次失誤就是內戰爆發后,毛澤東從力爭打勝仗以爭取和平的觀點出發,布置了南線和北線作戰,這是一個不太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作戰計劃。
南線計劃,通常被稱為三軍進擊津浦路,即晉冀魯豫、山東、華北三支部隊在津浦路兩側作戰,第一個階段以山東野戰軍打徐州到蚌埠之間;晉冀魯豫野戰軍打隴海路的開封到徐州段;華中野戰軍打蚌埠到浦口之間,然后再視情況晉野、山野出到淮河以南作戰。這個計劃是進攻性質的,但當時三軍的力量還不足以打到外線去。
南線計劃制定后,粟裕說,根據他手上的兵力,到淮南作戰(蚌埠到浦口段東西地區)有困難。所以他建議在晉冀魯豫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出擊津浦路時,華中野戰軍第一步先在蘇中打,第二步再轉戰淮南。毛澤東聽到這個建議后,告訴陳毅,你們先停一停。
后來,毛澤東說,我們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在政治上更主動,同時還可以看出敵人的弱點。因此毛澤東對粟裕說,你們就在蘇中打,蘇中打了勝仗,對其他地區作戰配合作用很大,其他計劃先不考慮。到了這時,毛澤東已經有了哪里能打勝仗就在哪里打的想法。
1946年7、8月份的蘇中七戰七捷更使毛澤東認識到實行積極防御的利處。10月1日,毛澤東起草的《三個月總結》中明確指出:過去三個月,已殲敵25個旅,今后要繼續按照現在的辦法打下去,殲滅敵人第二個25個旅,“我軍必能奪取戰略上的主動,由防御轉入進攻”。
失誤之3
第三次失誤是1948年初,毛澤東要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挺進江南。
1947年7月至9月,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到10月全面展開,使蔣介石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到了中原,中原出現了僵持局面。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毛澤東要求粟裕準備帶領三個縱隊渡江開辟新的戰場。
1948年4月18日,粟裕慎重考慮后建議中央暫時還是留在中原地區打仗。因為這時根據地已逐漸鞏固,并開始打一些中等規模的戰役。所以,毛澤東接到電報后,要粟裕和陳毅再研究一次。5月初開了中央書記處會議,毛澤東批準了粟裕的意見,放棄了原先下江南開辟新戰場的計劃。
當時,毛澤東想讓粟裕南下深入蔣管區的計劃是不完全符合當時實際的。第一,江南多水網地區和山區,不像在中原地區那么容易活動;第二,中原地區已經由我軍經營了幾個月,逐漸具備了打大仗的條件,江南則沒有;第三,中原作戰可以依托后方的支援,江南則遠離后方,需要有一個很長的發動群眾、經營地方的過程;第四,原來中原戰場蔣軍的有些精銳部隊到江南后因受裝備限制,發揮不了作用,因此不一定會跟著到江南。不過,幸好毛澤東及時糾正,這次失誤并未造成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