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戴笠乘坐的飛機撞在南京附近的江寧縣板橋鎮戴山,機毀人亡,軍統也準備改組裁員。不久,軍統改為國防部保密局,張國燾也趁機另謀出路。他通過同鄉、時任國民黨中央設計局局長的熊式輝,向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署長蔣廷黻推薦,當上了善后救濟總署江西分署署長和江西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
張國燾一上任,就受到了江西省主席王陵基的排擠。原來,當年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入川時,曾與田頌堯、王陵基交戰川北。田、王損失慘重,大敗而逃。王陵基因此被劉湘撤職,拘禁數月。如今,張國燾雖然脫離了共產黨,但王陵基舊恨難消。于是,他讓部下對張國燾冷嘲熱諷,蓄意刁難。不久,張國燾不得不離開江西,避居上海。張國燾在上海閑居了將近兩年。在這兩年中,中國的政治軍事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后,經過1年的作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不僅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而且從1947年7月開始,轉入了戰略進攻,將戰爭引向了國民黨統治區域。與此同時,在國民黨統治區也興起了廣泛的學生運動和人民運動,形成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二條戰線。南京國民黨政權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1948年6月,不甘寂寞的張國燾籌集了約一百二十兩黃金的經費,在上海施高德路辦起了一個創進周刊社,出版《創進》周刊。這個周刊社的成員是臨時湊起來的,總編輯是鄭學稼。開始,《創進》周刊并沒有受到國民黨的重視,所用紙張都是以市價購進。按照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規定,凡從事反共宣傳的報紙雜志,按月分配官價紙張。后來,張國燾托人向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黃少谷說情,《創進》周刊社才得以配給官價紙張。
《創進》在代發刊詞中,以貌似公正的面目出現,標榜自己是講“老實話”的,但在實際上,它不過是為國民黨捧場和進行反共宣傳的工具。面對國民黨政府的經濟、政治、軍事危機,《創進》周刊發表文章,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出來挽救危機。在一篇題為《門神救國論》的文章中,把蔣介石發動內戰比做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農民政權,鼓吹:“只要有一個像曾國藩那樣氣魄與做法的人,出面號召,決定可以完成救國使命的?!蔽恼律踔琳f:誰能充當“現代的曾國藩”,“誰就是現代中國的救世主”。文章把希望寄托在蔣介石之子蔣經國身上,吹捧說:“近來蔣經國在上海執行新經濟政策,有聲有色,人人喝彩?!薄艾F實環境正需要這類人,才能有所作為?!笔Y經國對于“戡亂建國大業,已然可以勝任愉快的”。
《創進》周刊發表的一些文章,把造成全國危機四伏、民不聊生的原因,歸罪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大量的攻擊。文章誣蔑中國共產黨“為了奪取政權”,“毫無道德倫理和國家存亡的顧忌”,“更不惜以百姓為芻狗”,“二十年來的悠長歲月之中,共黨浸沉于殘殺破壞擾亂之中”,“假定共黨‘武裝革命’成功,繼軍事征服力量而起的,必然是一種獨裁政治無疑”?!爸袊伯a黨無論標尚何種理想目的,他們所采取的手段則是有害而可怕的”,“一方面大有利于俄國人向東亞的發展,大有害于中國民族底獨立和生存;在另一方面激烈地擾亂社會的秩序,嚴重地戕害國民經濟生活?!痹趯χ袊伯a黨竭盡誣蔑之后,《創進》周刊的文章叫嚷:“根據這些理由,共黨的暴亂是必須遏止的”,必須“戡亂”。當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候,《創進》周刊仍在吹噓國民黨軍隊,說:“中共軍事力量雖日在進展中,但中共若想進行一次嚴重的陣地戰,政府還是能夠抵擋,而且還是能夠勝利的。不管政府軍隊中有何種的弱點,但它至今尚未最終失去這個能力?!?/p>
但是,戰局的發展卻不像《創進》周刊的文章所說的那樣,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人民解放軍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國民黨的統治大勢已去。
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的許多高級官員紛紛逃往臺灣。張國燾也驚恐不安,考慮自己的退路。這時,蔣介石指示國防部保密局局長毛人鳳,要盡可能不讓中共叛徒去臺灣,要勸他們留下。原因是共產黨勝利了,中共叛徒決不會再死心塌地跟著國民黨走,讓他們去臺灣,只能增加負擔。蔣介石還特別指示毛人鳳,讓他勸說張國燾留下。
1948年冬的一天,毛人鳳在上海家中請張國燾吃飯,邀沈醉作陪。飯后,毛人鳳還在重復他們談話的主題:希望張國燾留在大陸,并說明這是蔣介石親自決定的。張國燾聽了立即表示:他已考慮過了,現在再也不想干什么,只希望到臺灣山明水秀處當老百姓,寫一點東西。毛人鳳則再三勸說張國燾,說經過多方面分析研究,共產黨來了決不會殺害他,留下便能在共產黨內有一位共事多年的老朋友,這比去臺灣的作用大得多。張國燾低頭沉思了幾分鐘后,慢慢地抬起頭來,用低沉的聲音說:你們的考慮是對的,他們來了,決不會置我于死地,但是批和斗肯定少不了,人總是要面子的,我實在受不了。就這樣,毛人鳳同張國燾的談話不歡而散。張國燾走后,沈醉問毛人鳳:為什么要讓張國燾落入共產黨之手呢-毛人鳳回答說:過去他就沒有做出過什么,讓他去臺灣還能做出什么呢-如果他不愿意留在大陸,臺灣是不會歡迎他去的。張國燾沒有聽從毛人鳳的勸說。他把《創進》周刊???948年11月攜全家去了臺灣。他當時或許沒有想到,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