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日前,中國足協討論了各級國家隊建設發展實施方案,該方案已基本成型,設定的總目標為“形成科學國家隊體系”,頭號具體目標則為“力爭用10-15年的時間在亞洲足壇處于領先地位”。
研究國家隊建設是足協職責所在,這本無可厚非,但前腳剛剛輸得突破天際,后腳就開始開會討論國家隊建設問題,這就有點滑稽了。說得好聽點,這叫痛定思痛,其實更像是臨時抱佛腳。
這份方案,對上可望平息上級領導的震怒,在官僚系統的話語邏輯中,任何規劃似乎都帶有神奇的催眠與安魂作用,可以將人從當前迫切的現實焦慮中解脫出來,代之以對遙遠未來的美好愿景。
這份方案,對下雖不能封住老百姓的悠悠之口,甚至勢必引來更多吐槽,但足協至少給自己劃出了一塊解釋空間——就像孫悟空給唐僧劃了個驅魔圈,通過預設10-15年這樣一個新周期,面對質疑炮火的足協就可以隨時理直氣壯地以“時間不夠”未由掛出免戰牌。
在中國足球這樣一個時常成為眾矢之的的地方,具備“制定方案”這種魔力的人無疑是最吃相的領導者人選。所以,無論是10多年前的閻世鐸還是如今的張劍,都是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出身,絕非偶然。他們及其領導的團隊恨不能多長幾十根手指,向民眾和領導歷數中國足球未來規劃的條條款款。
細觀這次提出的所謂國家隊建設方案,多數早已令人耳朵起繭,信息收集分析、后勤保障體系、國家隊資料庫、人才儲備,這些都是從國家隊建立伊始就存在的最基礎的工作要求,時至今日居然還能在方案中占一席之地。對于技戰術風格的要求更是讓人無力吐槽,“以我國民族文化特征為引領,以球員身體特點為基礎,以頑強拼搏戰斗作風為核心,推行國家隊統一戰術打法”——如此空洞而放之四海皆準的要求,提和沒提毫無二致,充其量能讓于丹老師多賺一筆出場費而已。
盡管如此,每一次的規劃仍然不同于“上一次”。哪怕這些規劃長得都差不多,但是通過一次次會議、研討、征求意見和修改的加持,也會讓很多人信以為真。不要小看形式的力量,重復講述同一件事,哪怕再荒唐也會有人被身不由己地繞進去,這種古老的騙術,如今仍然大有可為。
規劃先行是應該的,但規劃的空泛、執行能力的欠缺,乃至規劃本身動機的可疑,注定讓一次又一次的規劃落空。中國足球此前兩度十年規劃多成笑柄,而去年底剛提出的新10年規劃的牽頭人韋迪也已離職,新10年規劃中提出的2018年爭取打入世界杯,轉眼已被“10到15年領先亞洲”的新目標顛覆。
缺乏具體到個人的問責制度,所有的責任都可以輕易消解于下一份規劃之中。拋開具體的目標差異,中國足球的每份規劃的面目和用詞都很相似,其功能和結局亦如出一轍。
日本足協的“百年計劃”同樣目標宏偉,但在綱領性文件之下,它還制訂了涵蓋國字號、聯賽、青訓、校園足球的長達1000頁的具體實施細則,歷經17年精耕細作,規劃中的目標方按時完成。日本足協將同一份規劃執行了17年,而中國足協的規劃延續性則沒有體現在執行層面,而停留在文本層面——他們在17年間復制了N個同一份規劃,只需要把相關目標和年份略作改動罷了。就這樣,所有的規劃,慢慢都會變成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