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岳父高育仁指馬英九無能已經定調,各界多表贊同。但真正定這個調的,應是馬英九自己。回想當年反賄辭官的他,怎可能無能?所謂無能,是有意的選擇,不全是性格,更絕不是能力。解謎,必須從兩岸關系與“國家認同”層面入手,才能掌握他之無能,同時是臺灣的政治結構與他個人的策略理性所共同造成的。
回想50年代美國總統艾森豪領導北約采取巨棒政策,宣稱要用原子彈回應華沙公約國家發動小規模的傳統戰爭,外界批評這樣的嚇阻缺乏信用。艾帥強硬表示他絕對下得了手,外界簡直視他為老粗,他也樂得扮老粗,可有助于他建立巨棒政策的信用。實則他一點不老粗,巨棒政策是當時他控制國防預算重要元素。
馬英九不是扮老粗,而是扮無能,于是他凡事不提自己看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像是學開車的人如果緊盯車頭,反而把持不穩,必須看遠,才能確保方向。馬英九喜歡緊盯正在發生的各種輿論,希望根據輿論判斷哪件重要,這就像是盯緊車頭在開車。根據輿論來判斷,導致聲音大的會得到關注,因此大家為了被聽到,就愈來愈大聲,各種手段層出不窮,社會變得極端,而治理方向也隨之模糊。
有能力如馬者,卻沒目標,顯示他是刻意回避目標。碰到大事要他拿主意,定方向,他寧可表現得似乎是父子騎驢般六神無主。不是他對事情沒想法,親近者往往替他辯護,說他有個性。這些辯護不無道理,記得反賄時,馬英九義無反顧,完全不理輿論,這種堅持曾讓他突破黨內大佬抵制,高票當選黨主席。那么,為什么入主大位后卻益加回避方向呢?這不能不回到他的“國家認同”問題。
馬英九最大忌諱就是“國家認同”,連帶影響到他對兩岸政策的空間。他總說要依民意,所以得出“不統不獨”的大方向。但人們好奇他自己內心有沒有方向,就像“臺獨”主張者,不論馬英九如何澄清,一律不聽,把他講成是包藏禍心的統派。基層的基本教義派就是如此相信馬英九的狡詐邪惡,怎么澄清都沒用。民進黨的領導階層更策略性故意說他是“賣國”的、外來的,對他進行政治騷擾。
馬英九相信這是自己的罩門,擔心任何有關討論,對他必然不利。試想,這時假如他在其它問題上表現出有立場、有方向,是不是人們就會逼問他的“統獨立場”?思及于此,最好他對所有問題一概表現成民意至上,絲毫不流露自己的偏好,因為他最需要的是自己凡事都沒有偏好的名聲,而這個名聲,恰恰是用來保護他在“國家認同”與兩岸關系上不要采取立場。厥為他看似無能的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