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1月初,中國海軍三大艦隊在西太平洋舉行代號為“機動-5號”的聯合演習。與三大艦隊依次赴西太平洋海域例行訓練不同的是,“機動-5號”是迄今為止中國海軍在西太平洋舉行的最大規模演習,被視為中國海軍近10年來的一次大考。
“機動”演習首次瞄準遠海
“機動”是解放軍海軍跨海區、跨艦隊對抗演習的代號。1991年,我國三大艦隊首次舉行“機動-1號”演習,是我軍首次跨艦隊對抗大型綜合演習。1996年,由于臺海局勢激化,我軍舉行“機動-2號”演習,系解放軍在沿海地區一系列威懾性演習的組成部分。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臺海局勢再度緊張,三大艦隊與負責對臺作戰的幾大軍區一同舉行了“機動-3號”演習。2005年,海軍在新裝備更新入役情況下,舉行了“機動-4號”演習。
1991年至今的22年來,“機動”系列演習平均4.4年舉行一次。這意味著,“機動”演習并不是“年度例行性訓練演習”,而是中國海軍至少四年才會面對一次的戰斗力“大考”。根據海軍發布的消息,“機動-5號”演習是海軍深化拓展海上軍事斗爭準備的一次重要兵力行動和軍事實踐活動。
演習將緊貼實戰設置訓練課題,立足現有作戰指揮體系和武器裝備,采取實兵檢驗性自由對抗的形式,演練遠海作戰和訓練的重點難點問題。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大校表示,此次演習實戰性比較強,演習科目臨時設置,將提高海軍實際作戰能力,提高對海、對空、對岸、對潛的作戰能力。在此次演習開始之初,中國海軍就對外公布演習時間、地點及參演兵力。張軍社說,對外披露的信息足夠詳細,這說明我國軍隊正不斷走向透明化,也越來越有自信。
艦只不休整直赴西太平洋
18日上午,參加“機動-5號”的參演兵力分別前出預定海域。就在此前一天,中國海軍北海艦隊動用水面艦艇和潛艇100余艘、飛機30余架等,在黃海展開導彈實射研練。根據報道,東海艦隊現代級導彈驅逐艦也參與了17日的研練。分析稱,從時間上看,17日演習結束后,部分主力戰艦將直接赴西太平洋指定海域參加“機動-5號”演習。
據悉,這是海軍第二次參與重大演習后,不經休整、直接開展遠海訓練。第一次是在今年7月份,當時,北海艦隊的5艘艦艇在“海上聯合-2013”中俄聯演之后,直接奔赴西太平洋地區執行遠海訓練任務。張軍社說,這種不休整、直接開展遠海訓練對副食、油水等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檢驗了我海軍的遠海持續作戰能力。他表示,近海演習難度不大,因為參演兵力對水域等情況熟悉,偵察、通信、指揮體系也相對容易掌握。而西太平洋海域,對中國海軍來說還是較為陌生的,氣象、水文、海況情況復雜,對我軍的指揮、通信體系是個考驗,也是一次檢驗。
穿越第一島鏈已成常態
近年來,中國海軍奔赴西太平洋進行演習和訓練已成為慣例,幾乎實現了每月一次。僅僅今年,中國三大艦隊分別在西太平洋就已經進行了七次海上演習和訓練。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中國艦艇、飛機穿越宮古海峽、巴士海峽等第一島鏈通道的新聞。值得注意的是,“機動-5號”是首次三大艦隊同時突破第一島鏈奔赴西太平洋進行聯合演習,其意義不言自明。
長期以來,中國海軍扮演著“近岸海軍”的角色,大部分海上訓練和演習都局限在本國沿海,很少能夠走出第一島鏈展開活動。進入21世紀后,中國新一代戰艦大批服役,不僅噸位更大,而且續航力更長。包括亞丁灣護航行動、艦艇出國訪問、西太平洋訓練在內,中國海軍遠洋行動次數極大增加。中國海軍遠洋能力的提高,不僅僅是裝備的改善,也是海軍指揮、通信、導航等方面的巨大進步。
日本方面對這個變化最不適應,日本當局和媒體對中國海軍頻繁進入西太平洋不斷做出“敏感”的反應,所謂“威脅論”和“不透明論”一再被炒作。然而,包括美國在內,其他國家對中國海軍的這個變化,卻保持默認態度。因為,世界大部分國家都能夠認識到,中國作為世界大國,應該擁有和自身實力匹配的強大海軍。
(環球軍事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