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記者陳永洲,被湖南長沙警方以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罪”刑拘。新快報頭版以《請放人》為題發表評論,請求放人。評論稱,“敝報雖小,窮骨頭,還是有那么兩根的”。言下之意,希望通過正當的法律途徑找回公道,不懼法庭相見。
中聯重科的商業信譽有沒有被損害,關鍵看新快報的報道是否失實。目前這個認定,是由長沙市公安局來判斷的。長沙警方表示,“聘請湖南笛揚司法鑒定所,對中聯重科因廣東新快報社及其記者陳永洲等人發表的18篇文章所造成的損失情況進行鑒定,經市公安局執法監督支隊審核,認定陳永洲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
公開發表的報道,倘若涉嫌虛假不實,報社該承擔什么責任,既不是新快報的煽情評論所能推托,也不是長沙警方認定的這份鑒定就能敲定。最權威、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法庭舉證,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因此,在這個鑒定尚不構成最后的結論的時候,我們既不能排除這份鑒定具有真實性的可能,也不能肯定新快報所述“僅有的謬誤在于將廣告費及招待費5.13億錯寫成了廣告費5.13億”,就一定為假。但是,在事實真相“一切皆有可能”的情況下,長沙警方試圖先抓后審,并且將一名記者的職務行為,等同于個人行為,顯然在法律依據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天下沒有法外的無冕之王。新快報及記者陳永洲針對中聯重科的報道,是否心懷惡意,有無敲詐勒索,不是由報道的篇幅大小、數量多少來決定的,而是法律依據。批評報道作為輿論監督的一種方式,既是媒體的社會責任擔當,也是法律賦予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監督和質疑,如果必須達到百分之百的精準才能不算失實,才能不被抓捕,那么,新聞監督就是一個誰都不敢擔當、誰都不愿擔當的社會責任。這是記者陳永洲被刑拘,令媒體同行深感不寒而栗的原因所在。
尊重事實,是媒體的職業操守,也是媒體和從業人員對法律所應有的敬畏態度。同樣,尊重事實,也是被輿論監督的相關單位與個人,必須遵守的法律責任,更是執法部門的執法依據和底線。誰的背后有黑幕,用事實說話,法庭相見,誰都沒有凌駕或者超脫于法律之上的豁免權。如果單方面強調說話的權利,或者單方面強調抓人的權力,所有社會角色,都將成為一個比拼社會資源的強詞奪理者,最終踐踏的是法律的尊嚴。
將陳永洲刑拘事件,回到撇除所有情緒之后的法律框架中來,才能擺脫憑社會資源、憑公權資源辦事的角色錯亂。監督與被監督、抓人與被人抓,不是一個誰怕誰的角色逐力過程。讓這起事件的相關角色,全部回歸到對事實真相本身的敬畏中來,回到法治的程序正義上來,才能避免秩序混亂的角色傷害。
任何一方,如果最后被真相所傷,那是咎由自取,也應該傷得心服口服。提供事實依據和真相,并且走完程序正義的司法過程,該抓什么人,就抓什么人。只有這樣,才不至于讓輿論監督者,人人膽戰心寒,個個如履薄冰。
(錢江晚報 04)